03.01 刺穴放血治療眩暈症 手到病除

  眩暈是臨床一種多發疾病,以機體對事物感覺障礙為主訴的臨床疾病。古代醫家認為引起眩暈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飲食、體虛、外傷等方面;其病理變化不外虛實兩端,虛者為髄海不足,氣血虧虛,清竅失養;實者為風、火、痰、瘀擾亂清空,故又有"無虛不作眩","無痰不能作眩","無風不作眩"之說。眩暈為臨床常見症狀,可見於西醫多種疾病,如美尼爾綜合徵、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貧血等,病情纏綿,反覆發作。傳統醫學治療眩暈極具特色且行之有效,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運用百會點刺放血治療本病,往往有血出眩暈即止之顯著療效,現介紹如下。

刺穴放血治療眩暈症 手到病除

  患者取坐位,醫生站在患者一側或身後,於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取百會穴,然後以左手食指、拇指分開穴位處頭髮,使頭皮繃緊,常規消毒後, 右手持三稜針迅速點剌3~5下,然後雙手食指、拇指從穴位周圍向百會穴處擠壓,使針刺處儘量多出血,出血量以擠壓後針孔處不再出血或很少出血為度,後用消毒幹棉球擦拭。隔日治療1次,5次為1療程。臨床上放血次數應視患者病情輕重而定,輕者1次放血後即感頭目清利,如釋重負,重者可重複做2~3個療程。

  百會穴為百脈所會、陽氣所聚之處,具有宜通氣血,調整陰陽,振復陽氣,疏通經絡,淸竅除眩之功效,為治療眩暈之要穴。張從正在 《懦門事親》中說道:"出血者,乃所以養血也。"該規點提示了放血療法具有補虛瀉實雙相調節作用,其一,放血可瀉血中之邪,使血發揮其正常的運載、濡養等功能;其二,剌絡放血,氣血通暢,新血乃生。另有現代研究報道,刺絡放血可以降低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改善微循環等,能通過神經、體液系統的調節作用,完成對血管收縮、血液黏稠度、血管通透性、血液灌注等諸多系統的調節。故眩暈症採用百會放血療法,可使人體氣血陰陽調和,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雖然放血療法治療本病療效顯著,但在臨床操作中還要掌握放血量,不宜過多,尤其是虛證時更要注意,以防虛脫。此外,還要査明原因,明確診斷, 敢視原發病的治療。

  另外可結合中醫特色:藥品(如眩暈靈膠囊、三眩定暈湯加減方劑)足浴、刮痧、拔罐、推拿等治療,可起到事半功倍之療效。

  眩暈靈膠囊主要成分:天麻、葛根、鉤藤、丹參、川芎、殭蠶、半夏、茯苓、甘草等多種中草藥組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粒,一日3次。

  功能及適應症:健脾利溼,滋腎平肝。適用於頭昏頭痛、噁心嘔吐、耳鳴耳聾、腦供血不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美尼爾氏綜合徵等引起的眩暈。

  眩暈靈膠囊組方依據:方中以天麻、葛根為君藥,鉤藤、丹參為成藥,川芎、殭蠶為佐藥,半夏、茯苓為使藥。天麻定眩至暈,葛根升舉陽氣而通督脈,解痙平肝;鉤藤平肝潛陽;丹參活血養血,化瘀通絡;川芎、殭蠶通絡活血,平肝熄風;茯苓安神定志;半夏降痰濁、鎮吐。諸藥相合,標本兼治,令腎陰得補,肝陽得平,痰濁能化,血脈通暢,眩暈自愈。眩暈靈膠囊具有顯著的活血、解痙、宣痺之功效。不但能治療眩暈本身,還對眩暈相關的一系列症狀有效,通過益肝補腎,可以減輕耳鳴。並通過降逆止嘔作用消除惡心、嘔吐、時吐痰涎、脘腹脹滿等症狀。有效地促進病變部位的血液循環,消除周圍軟組織水腫及炎性病變,鬆解血管神經的壓迫,使腦部供血不足得到改善,從而血管神經營養得以正常代謝,使大腦供血良好則諸佂自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