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逸仙戰疫日記|深夜值班,每一次搶救都是“生死時刻”

(通訊員:張陽)2月3日凌晨過後,在武漢市漢口醫院的呼吸科病區裡,有幾個身影仍在忙碌,其中就包括來自廣東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支援湖北疫情防控醫療隊的三位值班醫生。從2號傍晚7點進入病區後,按照該院醫療隊隊長、重症醫學科內科ICU(南院區)主任王吉文副教授此前為他們每個人分配的工作任務,呼吸內科陳茗副教授、黃林潔副教授和重症醫學科鄒子俊主治醫師馬上進入工作狀態。

逸仙戰疫日記|深夜值班,每一次搶救都是“生死時刻”

黃林潔副教授(左)和陳茗副教授(右)在認真查看患者的CT片

深夜時分,很多病情較輕的患者已經安然入睡,但有一些重症患者,由於病情比較複雜,需要24小時的密切關注。三位醫生對患者逐個進行床邊查房,瞭解他們的病情變化,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治療方案。黃林潔副教授細心地記錄病情,整理好患者的病歷資料,以便後續接班的值班醫生可以對患者的病情一目瞭然。面對極個別由於病情重,情緒煩躁的患者,他們三位醫生還不時走近病人身邊,處理病情,開導病人和家屬。

逸仙戰疫日記|深夜值班,每一次搶救都是“生死時刻”

忙碌之中,陳茗副教授的護目鏡上起了水霧

“醫生!快來看看這位患者……”聽到呼叫聲,四位醫生趕緊跑到43床查看一位女性患者。此時,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只有百分之七十五,醫生們立即對患者進行緊急治療。看著這麼嚴重的病情,患者的兒子很著急,一直詢問母親的病情。患者丈夫一言不發、眉頭緊皺,看起來十分疲憊。

有10多年ICU工作經驗的鄒子俊主治醫生,經歷過許多搶救患者的“生死時刻”,他對於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也十分理解家屬此刻的心情。他以專業的角度耐心地告訴家屬,目前轉院很危險。陳茗副教授也對家屬解釋道,結合目前的治療經驗,高流量吸氧是最佳治療方法。安撫好家屬後,由於人手不足,陳茗副教授和鄒子俊主治醫生值班期間反覆更換了三次氧氣筒,給患者進行吸氧治療。很快,患者的血氧逐漸穩步上升。到交班時,在高流量吸氧情況下,患者的血氧能達百分之九十。此時,家屬的情緒終於穩定下來,並對醫護人員連說了好幾次“謝謝”。

逸仙戰疫日記|深夜值班,每一次搶救都是“生死時刻”

陳茗副教授為患者緊急更換氧氣筒

另一位70多歲老爺爺,晚上血氧突然掉到了百分之五十幾,而且呼吸困難、喘得很厲害,情況已經十分危急。三位醫生立刻對患者進行搶救,為他加強了氧療,很快老爺爺的血氧升到了百分之八十八。“其實這樣的血氧依然非常危險的,但老爺爺還不斷安慰我們,說他已經感覺好一點了,讓我們去搶救別的病人,不舒服再叫我們。”鄒子俊主治醫生說,看到老爺爺這個樣子,大家的心裡都備受感動和鼓舞,齊齊為他豎起了大拇指。在那之後,幾位醫生繼續密切關注老爺爺的病情,就目前最好的條件給他治療和支持。“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就是給醫護人員最好的禮物,也給予了我們勇往直前的動力!”

逸仙戰疫日記|深夜值班,每一次搶救都是“生死時刻”

(從左至右)黃林潔副教授、陳茗副教授和鄒子俊主治醫師為病人加油

醫療隊隊長王吉文副教授表示,自醫療隊入駐漢口醫院以來,面對艱苦的條件,隊員們始終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為救治患者傾注了很多心血和汗水。“在病房裡,常看到醫患之間互相鼓勵,有時只是一個微笑、一個加油的動作,這些情景都讓我們覺得很溫暖,也鼓舞著我們不畏困難、戰鬥到底!相信我們醫患同心,必定能戰勝疾病、共渡難關!”

(說明:圖片攝影,南方都市報記者 趙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