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尴尬是难以回避的人生经历,又是各种矛盾的扭结点,所以对尴尬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容易凸现一个人的志趣、性格乃至人生的价值取向。

莫泊桑有两篇异曲同工的小说,《项链》中卢瓦泽尔夫人借的钻石项链是假的,《珠宝》中朗丹夫人收藏的假珠宝是真的。两位女主人公对贫穷所带来的尴尬的解决办法,最终带来了更大的、命运的尴尬,导致这种尴尬的深度原因自是拜金和虚荣。在这里,尴尬引领了故事、推进了情节、升发了主题。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汪曾祺作品集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投向人生中的尴尬,致使写尴尬成为小说写作中的寻常景观,在汪曾祺小说中写尴尬的情节更常见。他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来审视这种人生的境遇,他笔下的人物都依据传统的道德准绳生活,他们礼让而古朴,温和而坚忍,勤俭而仗义。

因着这种艺术追求,也最终形成了汪氏小说既空灵俊逸又雄浑厚重的风格。这些尴尬的性质和影响不同,小说所采取的观照方式也不同,但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人生尴尬的文学和解状态,这也正是汪曾祺小说的特色所在。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以温情抚慰人生苦难

汪曾祺小说写了一些人生的大遭际、大变故,其中关于人物的命运、甚至生死一类的尴尬在作品中表现不多,但是影有以外物的易于透规作家的创作情感审美倾向,直至人生观、世界观。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相关画面

汪曾祺是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到蒲松龄,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境界,《聊斋志异》更加推崇“辞近”“旨远”“言约”“意丰”,使短篇小说文体走向成熟和完备。汪氏正是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的小说在文学气质艺术内蕴和审美理想上,与古代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

在《晚饭花》中,勤劳的王玉英竟莫名其妙地嫁给了浪荡无行的钱老五,且王对钱的人品是早就知道的。对于女主人公的这种尴尬,我们易于理解成这是因为王的懵懂无知和毫无主见,并由此得出结论说,这里反映的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独特而又落后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作家持的是一种批判的态度。但是这个结论是不准确的。“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王是想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自已找到一个很好的归宿,她自信有能力克服这种暂时性的窘境。其中体现的是儒家积极用世的人生价值观。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汪曾祺画作

汪曾棋小说中常见散文笔法,他只写一两个人物,写一点印象,写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的生活境况。《茶干》中的连老大是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平平常常、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硬找特别处,有两点:是喝酒,以酒代茶;二是喜政....时候”,如“我的时候”“麦子的时候"“猫的时候",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作家说:“这样的人很难写成小说。”

茶干,是一种佐茶的妙品。连万顺酱园就做这种特制的。到了连老大儿子这一代,他再不肯做了,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他在县里的副食店工作。我们读得出作家对世道人心的忧虑,但更多感受到的还是他宽容的气度。他一惯主张,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得像童年往事一样, 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汪曾祺画作

王四海是个走江湖的,一边表演力胜牯牛,一边卖膏药。 他力胜牯牛是假的,卖的膏药也是假的,这是在江湖人中惯见的骗术。有一天,王四海先是摔牯牛不倒,后是还在他绕场时,离牛还有丈把远,这牛居然“吭腾”一声自己倒了。王四海没有尴尬地逃去,而是一个人留了下来,继续卖膏药,这次卖的是真膏药。他开了膏药店。他有了一个白胖的儿子。(《王四海的黄昏》)

一切都自自然然, 一切都实实在在。汪曾祺善于把人物和美对应起来。人物可以是不声不响的,但在不声不响之中总深隐着一种况味, 人的弱点、时代的弱点,总被他乐观地隐蔽到安静中,使人联想到这许是对传统的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以幽默品评国民心态

汪曾棋特别关注自已小说中人物身上的那些无关全局的小弱点、小过错、小毛病,而恰恰是这些带来的小尴尬使人物有了个性,使形象生动起来,使小说带有极强的实感,从而明证了作家对生活的深入体察。

这里有的只是一种道德评价。中国的美学思想从它形成之日起,就与哲学、伦理学血肉相连,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真善美的美学,汪曾祺的小说极好地消化了这种精髓。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汪曾祺书法

汪氏曾用线条式笔法,勾勒过一篇全文不足五百字的《钓人的孩子)。一张对折的钞票躺在 人行道上。用这张钞票可以量五升米,割三斤肉,或扯六尺细白布一够 做一件汗褂,或到大西门里牛肉馆要一盘冷片、一碗汤片、一大碗饭、四两酒,美美地吃一顿。一个人弯腰去捡钞票。噌地钞票飞进了 一家店铺门里。一一个胖胖的孩子坐在门背后,他把钞票丢在人行道上,钞票上拴了一根黑线,线头捏在他手里。上当的已经有好多人了。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小说受戒

孩子恶作剧的得逞,正是路人的尴尬。他吃透了路人对钱的渴望,所以才能够屡试不爽。作家用白描技法,使我们的眼前映现出一个脸谱,这是一张 也能够认认真真生活、但偶尔也热望喜从天降的最平凡的脸。这种侥幸心理似乎也无可厚非,作家的态度充其量也只是揶揄,而不是批判。至于(受戒)中,僧众在大殿杀猪一节,作家嘲弄的意向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善因寺的方丈有个小老婆,才十九岁”;还有受戒之后,小和尚明海与前来接自己的心上人小英子,一同把船划进了与苇荡....。对此,我们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其一,这是对冬教禁锢人性的嘲弄;其二,这是借半僧半俗的生活,展示作家对种略带原始意味的人情美的神往;其三,这是借此反衬城市的物欲横流。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受戒

不论是写怎样一种主题, 汪曾祺小说都是一种恬淡幽远、返朴归的风格,他的小说总体现为一种柔型美。当(受戒》中的老和尚杀猪前念“往生咒”时,每个人都会忍俊不禁。“一切胎生、卵生、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名。”这里,与其说作家用的是道德判断,不如说用的是心灵判断。汪曾祺热衷于写凡人,写凡人的微笑和苦楚。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强调的是个体人格的自动完善,他醉心于民族的道德色、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描摹,他乐于用温柔的心来和解人生中各种集面上的尴尬,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前致。

汪曾祺小说的人生尴尬主题,点出怎样与尴尬和解与提升品味的内涵

汪曾祺画作

中国传统文学中缺少真正意义 上的悲剧,四大民间传说甚至死情动天地”的《窦娥冤)都有一个带有亮色的尾巴,这代表着一中民族心态,这表明我们这个民族所具有的一 种善良品格。汪曾具的小说是对中国传统精神文明最绵长,最富余味的体验和追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