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公孫弘為何能夠從平民百姓一直做到丞相之位

《漢書》賞析 | 公孫弘為何能夠從平民百姓一直做到丞相之位

圖片來自互聯網

公孫弘從平民百姓一直做到丞相之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的才學和主張符合當時當政者的需要。他千方百計為朝廷招攬人才,這也是他的功勞,但是人性總有弱點,公孫弘也不例外,他性情忌恨,外表寬厚,內心刻薄。那些曾與他有矛盾的,無論關係遠近,雖然表面上與他們友善,後來終於都一一報復。殺主父偃,調遣董仲舒到膠西,都是公孫弘所為。

公孫弘的政治主張,我認為,應該是以仁義治國。他歸納出了治理百姓的八條。根據才能任命官職,就會分職治理;去掉沒有用處的廢話,就會抓到事物的關鍵;不製造沒有用處的器具,就會減少賦稅;不耽誤百姓的農事季節,不妨害百姓生產,百姓就會富裕;有德行的人做官,無德行的人免官,朝廷就會至高無上;有功勞的人升官,無功勞的人降職,群臣就會退讓;懲罰符合罪行,妖邪就會被制止;賞賜符合才能,臣子就會努力。

他還闡述了治國的根本方針。興利除害,兼愛無私,就稱作“仁”;明辨是非,樹立行為準則,就叫做“義”;進退有法度,尊卑有分別,就叫做“禮”;獨攬生殺大權,把持士人仕進之途,權衡利害輕重關係,論述得失之道,讓遠近真偽都顯現在君主面前,這就叫做“術”。

仁義禮術四者,是治國的根本方針,是大道的實際運用,都應當安排施行,不可廢棄。他分析了順天和逆天的兩種結局。上天的恩德沒有偏愛,順應它就會產生和諧,違背它就會產生災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