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古鎮安口還有這八大怪,你一定不知道!

甘肅平涼華亭縣的安口鎮,舊稱安口窯,歷史上物產豐富,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人文薈萃,是隴上四大古鎮之一。安口鎮地處陝、甘、寧三省交匯處,南通陝西鳳翔府(今寶雞市鳳翔縣),北望寧夏古原州(今固原市),西去天水郡(今天水市),東達慶陽府(今慶陽市)、古長安(今西安市),守隴山鎖鑰,扼寧陝通衢,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出行便捷。當地植被茂密,又富集煤炭、陶土、坩泥、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尤其陶瓷燒製業和煤炭開採業欣欣向榮,源遠流長,最為著名。史料記載,安口陶瓷燒製業興起於唐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宋元時期以燒製黑瓷“鐵鏽花”和青瓷為主,明代則以青花瓷久負盛名,鼎盛時曾以“隴上窯”的美名躋身全國名窯之列。安口有記載的煤炭開採歷史則始於宋代,明清時期已有相當規模,生產活動連綿不斷,至今不絕。

縱觀千年古鎮安口人的衣食住行,不難發現,得天獨厚的交通地理位置,豐富多樣的資源物產,多元的民俗文化積匯嬗變,逐漸生髮了許多奇特有趣的人文景觀。這些人文景觀獨具魅力,引人入勝,大約亦可整理歸納為古鎮安口“八大怪”。


古鎮安口還有這八大怪,你一定不知道!


第一怪:陶土鋪房房

古鎮安口的民居多為土坯房,一般壘石為基,夯土為牆,其上多以木架構為主,這些都與北方其它地區房屋建造形式大體一致。其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房頂的結構形式和屋面的覆蓋材料上。其它各地均用柱、梁、椽、檁做成人字或半邊斜坡形結構,又以陶瓦或茅草覆蓋,保溫度利水流,但做工複雜,多有花費,年久亦漏雨。安口人則去繁從簡,直取平頂結構,雖不高大,但省卻了許多複雜的木結構,其上僅以30公分厚陶土覆蓋,利用陶土透水性差的特性,碾壓緻密,不易滲漏,工藝極為簡單。但陶土鋪就的房頂都要多備一個長一尺餘、直徑半尺、兩端安有木軸的石轤轆。平時並不用,待發現天氣變化,即將降雨時,取出家中早就制好的兩頭帶有木製軸套的繩索,拉動石轤轆來回碾壓各處屋面,使熱脹冷縮發生形變的陶土層再度緊實緻密。一般每年只需碾壓一兩次,保管平安度過全年雨季。

安口處於隴山東南麓,受常年盛行的東南暖溼氣流形成的地形雨影響,年平均降雨量都在600毫米以上,極端暴雨天氣日降雨量曾經超過80毫米,這在以乾旱著稱的西部地區來看,是降雨量較大的一個地方。但安口民居的獨特結構和屋面處理工藝,經受住了千百年來的風雨考驗,其可靠性不言自明。“陶土鋪房房”就地取材,既工藝簡單,經濟實用,又隔熱保溫,冬暖夏涼,實在是當地人聰明智慧的一個創造。


第二怪:瓷器壘牆牆

發達的陶瓷燒製業還給安口人提供了建築的新材料和藝術創造的廣闊空間。他們在家園建設中也是就地取材,大量收集陶瓷作坊和工場燒壞的廢品瓷器,分揀取捨,拌合黃泥,用以壘制不太承重的牆壁。一般多用在院牆建設中,既節省材料,簡便易行,又牢固穩定,不易倒塌,層層疊疊,五花八門,最高者可達四五米以上。

在安口,有藝術潛質的人家和工匠,還充分利用不同瓷器的形狀、顏色、花紋等特徵,仔細設計,匠心獨運,悉心拼接出各種花色圖案,風格不一,錯落有致,美觀漂亮,既裝飾了古鎮低矮簡陋的房舍建築,也點綴了勞苦人家貧乏單調的生活。瓷器壘牆的遺蹟在如今安口的老舊房舍中尚有跡可循,雖只星星半點,但就此也可以想象出古鎮“瓷器壘牆牆”——一組獨特建築群落,五彩斑斕、出神入化的建築盛況。

古鎮安口還有這八大怪,你一定不知道!


第三怪:遜煤暖炕炕

北方人燒炕多以柴草、末煤為燃料,常採用覆蓋灰燼的辦法控制燃燒進度,稱之煨炕。煨炕也是北方人每天必須乾的一項重要工作。但這種方法並不可靠,有時覆蓋灰燼太多,燃料燃燒太慢,炕也熱不起來。有時覆蓋灰燼太少,燃料燃燒猛烈,火炕起初燙得人睡不住,甚至還有燒著被褥、引發火災的情況發生。可是待到後半夜燃料燒盡,又凍得人受不了,大半夜還得再去煨炕。

古鎮安口盛產煤炭,在水巷溝、高山等處多有煤層露頭,這些露頭煤由於埋藏較淺,風化嚴重,發熱量低,灰分較高,燃燒緩慢,當地人稱作“遜煤”,煤窯礦主和客戶都不認可,沒有開採價值,所以天然裸露,無人問津。安口人常常在冬季前車拉驢馱,運回家中,直接送入炕洞,大面積撒開,無需覆蓋其它,就能保證火炕溫度恆定,不燙不冷,天天溫暖。遜煤燒炕也是就地取材,不要花費,一週只需煨炕一次,即可解決一家人的燒炕問題。遜煤是大自然給古鎮的慷慨饋贈,安口人自得其便,獨享天成,自然其樂融融。


第四怪:麻稈點亮亮

華亭縣種植、利用大麻纖維歷史悠久,多加工為繩索用於生產、運輸和貿易經營,也有製作麻袋、麻鞋、麻衣等其它用途。古鎮安口發達的工業生產和貿易經濟活動,也極大地帶動了大麻纖維產業的發展。解放後的安口鎮曾專門建有公私合營的麻繩社,安口至今還遺存有“麻市街”(亦作“麻絲街”)街名,由此可見古鎮安口大麻纖維產業的繁盛。剝去大麻纖維後的麻稈,端直中空,曬乾後呈米白色,細長結實,輕巧易燃,一般人家只作為做飯、取暖燃料,不復它用。而安口人則將麻稈仔細刨解為火柴棍一般粗細的長條,還常用以引火、點菸、照明。引火、點菸每次只折取少許,就省了火柴,日積月累,也是生活節儉的一項成果。照明時就要儘量留長一點,一端點燃了,反過來舉起,這時麻稈的燃燒速度就慢了許多,再把另一端插入牆壁高處的空隙中,比油燈、蠟燭還要亮。夜行的人也可備一把麻稈條,一根續著一根點燃了,一豆燈火,一路舉著,也好似握著一個燃油的火把,正好趕夜路。


第五怪:說話耍腔腔

古鎮安口商賈雲集,經濟繁盛,流動人員多,外來人口雜。大家見面一開口說話,既可見北方官話,西域風情,又不乏吳儂軟語,草原牧歌。其中東來的,西往的,做工的,貿易的,務農的,販運的,南腔北調,五行八作,各色人等,都可於此耳聞目睹,令人大開眼界。

外地人初到安口,聽著南腔北調,兀自不解,以為古鎮人拿腔拿調,扭捏做作,有時又恍若唱戲人耍花腔一般,抑揚頓挫,餘音嫋嫋,聽者卻又不甚了了,每每都大跌眼鏡。其實這正是古鎮多元文化彙集交流的一大奇觀。


第六怪:走路擺秧秧

由於外來人口眾多,古鎮安口自然多見小家碧玉,卻也不乏大家閨秀。由於她們受家族遺傳影響和不同地域文化薰陶,相貌、氣質、儀態、談吐自然與眾不同。她們雖然不經常拋頭露面,但偶有出行,常常在閉塞落後的西部人眼中引發極大的轟動效應。

古鎮安口周邊縣市,多有捨近求遠來古鎮趕集的男人,骨子裡其實多有一睹古鎮女人芳容、感受異域風情的深意,趕集倒成了其次。每每看她們沿街由遠及近走過,舉手投足間,一顰一笑,風姿萬千,讓人不由浮想聯翩,心跳加快,卻又不忍直視。特別是她們由近及遠時的背影,卻似春節耍社火的船孃、扭秧歌的婆姨,弱風擺柳,婀娜多姿,撩撥得人臉燒燒的,心癢癢的,實在迷人。待她們走遠了,看不見了,滿街的男人仍意猶未盡,難以忘懷。古鎮安口一趟趕集回來,安口窯“走路擺秧秧”的女人必是他們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誇張渲染的中心話題。


第七怪:酒肉涮腸腸

如果說“走路擺秧秧”是古鎮女人的風采,那麼“酒肉涮腸腸”則說的是古鎮男人夜生活的盛況。勞作一天的礦工、窯工,終日奔波的商賈、販夫,都會不約而同地出現在古鎮各處的酒桌上。鎮上的飯館、酒肆、小攤前,早就坐滿了人。

門臉大一點的,有大紅燈籠高高掛起,高樓華屋,玉盤珍饈,自然亮亮堂堂,人聲鼎沸。小攤小點也亮起了一盞盞昏暗的油燈,雖矮几小凳,一碟滷肉,半碟花生,但燈下搖曳著的氣息依舊血脈賁張、澎湃洶湧。即是窄巷的土坯房中,火炕燒得熱乎乎的,早有小桌擺起,三五要好圍坐一團,猜拳行令,吆五喝六,激戰正酣。屋外經過的人聽到,也心癢難抑,懷裡便揣一瓶酒,推門即入,像遞投名狀一般,桌上一放,連喝三杯,不用講話,就算入夥了。

他們都把生活的艱辛、思鄉的愁緒、未酬的壯志以及今天的小確幸倒進酒壺,斟入酒杯,又摻和了兒女情長、義薄雲天、肝膽相照以及快意恩仇,一仰脖子就倒了下去,五味雜陳的熱度一旦在胸中盪開,古鎮的夜色立馬就燃燒了,沸騰了。古鎮這樣熱烈暢快的狂歡每天上演,一直要持續到後半夜,才能漸漸冷卻。

有人說:酒是煤礦工人的魂。愛酒好酒斗酒是礦區的普遍現象,但全國各地,沒有一處礦區如古鎮般整夜都浸沒在醇香的酒碗中,也沒有一處小鎮的夜色如安口般恢弘酣暢。


第八怪:安家窄巷巷

安口處於四面環山的一個小盆地之中,群山環抱,溝壑縱橫,光底河穿鎮而過,方圓不過三四華里,面積不大,地形複雜。成群結隊的外來人員紛至沓來,漸漸就把小鎮擠了個滿滿當當、水洩不通。

想必小鎮向來是沒有規劃的,滿鎮的人家就依了山勢地形,因陋就簡,見縫插針,隨處蓋房,四處安家。除過正街、東街、西街幾條重要的商業街外,無論堡子、窯頭鎮、高爐坡,還是大廟、胡家窯、楊家溝,各道四處,皆是房連房,屋接屋,密密麻麻,連篇累牘,最後留給人走的公用通道往往僅剩一個窄巷。這種巷子,不像北方城市的衚衕那樣寬闊平整,不足二尺的寬度,常常兩個人碰面都要側身通過,巷中還多有起伏,爬陡坡下臺階,都很常見。也不像南方的弄堂那樣平直通暢,基本都是斗折蛇行,蜿蜒曲折,極富神秘感。外地人初來古鎮,也極易迷路。

用現代眼光來看,正因為古鎮落戶門檻低,生活成本不高,再加上就業機會多,才吸引了大批外來人員到此安家餬口,才成就了千年古鎮的繁榮和輝煌。據說這也是古鎮“安口”名稱的由來。

歷數古鎮安口八大怪,可以想見千年古鎮昔日的繁盛和輝煌,同時也不難發現,這些獨樹一幟的人文景觀多是當地民風民俗、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更是古鎮自然、經濟、文化、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綜合影響的必然結果。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古鎮安口八大怪現在大多已然絕跡,影蹤難覓,只留傳說。有的尚有遺存,但也殘缺不全,風光不在。在感嘆時過境遷、滄桑鉅變的同時,人們仍然期望千年窯火的亮光,能夠照亮古鎮安口的來路,重建未來的輝煌。

古鎮安口還有這八大怪,你一定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