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傳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中醫最重要的是自信,不是等待西方認可


傳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中醫最重要的是自信,不是等待西方認可

中醫藥在162個國家得到應用,全球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

從2012年7月開始,澳大利亞本地的中醫師均由全國統一註冊管理。這意味著中醫師在澳洲終於獲得合法的行醫身份,徹底告別“黑戶時代”。這是中醫首次在發達國家獲得正式承認及註冊。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醫在海外長期受到主流醫學的排斥,再加上輿論對中醫持有成見,中醫在澳大利亞獲得法律認可與保護,其中艱辛可想而知。

中醫能夠在發達國家獲得法律認可,關鍵是中醫的功效得到患者認可。數據顯示,全澳中醫及針灸診所每年服務約280萬人次,其中80%的患者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主流社會群體,全行業年營業額達上億澳元。在世界範圍內,目前中醫藥在162個國家或地區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全球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有統計顯示,現在在國外執業的中醫師70%是“洋中醫”;中醫服務的患者70%是外國人。

傳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中醫最重要的是自信,不是等待西方認可

對中醫來說,最重要的是“傳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而不是等待西方的認可

不能否認,西方對中醫持懷疑態度的還是佔多數,持完全否定態度的也不鮮見。中醫藥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面對異質文化,適當做些靈活變通是必要的。但如果為了獲得西方的認可,用西醫的標準改造中醫,削足適履,讓中醫中藥不姓“中”,這是萬萬不行的。失去了文化的土壤,丟掉傳統的特色,中醫藥就失去了生存的價值。因此,中醫藥絕不能“去中國化”。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對於中醫,西方人有偏見是正常的。讓人不解的是,總有人對中醫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西醫是科學,中醫是非科學,對中醫藥國際化的進展和起步,都不願看到,甚至矢口否認。否定或者反對中醫的人,其實是一種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總是認為外國的月亮圓,中醫肯定不如西醫。

對中醫的不自信,與我們落後捱打的近代史有關。在睜眼看世界的過程中,部分知識界精英沒有了自信,無形中將中醫文化邊緣化了。正如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所說:“在中西文化的比較分析中,很容易加進許多非理智的情感因素,不是‘東倒’便是‘西歪’,難於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找到恰當的安身立命之處。”總體而言,這一百多年的中醫衰敗歷史,讓人們對中醫文化產生了“不科學”的偏見,甚至誤解。

對中醫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信,而不是等待西方的認可。獲得“建築界諾貝爾獎”——普利茲克獎的中國建築師王澍說:“越有自信的地方越是不需要地標的,因為他就生活在那裡。”而培養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破除文化自卑。如果中醫工作者都不相信中醫,遇到疾病不敢用中藥,或是治病毫無主見,用藥毫無依據,那麼還有誰相信中醫,中醫還有什麼希望?

中醫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價值。只有堅持“傳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讓更多人體會到中醫的真實療效,才能獲得公眾對中醫的信任。如果沒有文化自信,中醫很難真正走向世界。

傳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中醫最重要的是自信,不是等待西方認可

其未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其實,在中醫院校畢業生中,很多人都掌握不了“望聞問切”,沒學到中醫看病的真功夫。正如《內經·靈樞》所云:“其未可治者,未得其術也。”這句話意思是,沒治好病,是沒掌握治病的方法,沒掌握治病的要領。《思考中醫》的作者劉力紅感嘆:“中國各中醫大學五十年沒有培養出一個像樣的中醫藥人才。”

在古代,學中醫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人們常說,“秀才學醫,籠中抓雞。”范仲淹也有一句名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40歲才學醫,民國名中醫惲鐵樵38歲時棄文從醫。現代中醫名家嶽美中25歲開始學中醫,自學成才,曾9次受命為外國領導人治病,為中醫贏得了聲譽。

現代人普遍認為學中醫難,主要是因為中醫院校教育走了樣。例如,院校教育使用的是教材不是醫古文,而是經過翻譯的白話文。這一翻譯,不僅文字變了味,而且經過現代邏輯的梳理,甚至連意思也南轅北轍。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不同的語言,體現不同的思維方式。嚼別人嚼過的饃不香,不去讀中醫原著,就無法準確地領悟原意。例如,閱讀東晉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時,受到啟發,用沸點較低的乙醚製取青蒿提取物,由此發現青蒿素,最終登上著名的拉斯克獎領獎臺。

傳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中醫最重要的是自信,不是等待西方認可

文化自信,中醫自信

我國一些中醫院校完全照搬了西醫院校教學的模式,忽視了最根本的整體辨證思維,要求學生像西醫學生一樣進實驗室,搞量化研究。中醫院校招生大多以理科為主,在教學上又不重視甚至忽視古漢語教育,結果是中醫理論被簡單化為概念,學生靠死記硬背學中醫,根本體會不到中醫的偉大和神奇。

中醫的不自信,其實源於文化的不自信。20世紀以來,學界在相當大程度上將“西學”與“國學”當作相互對立的兩個門派。從梁啟超到陳獨秀,都認為中醫不科學,這些錯誤認識一直沿襲至今。如果在骨子裡深藏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中醫將一直處於被審視、被驗證、被質疑、被改造的境地。德國一位學者曾尖銳地指出:“中醫藥在中國至今沒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誠對待。”中國人不能丟了文化自信,中醫也不能丟了發展的自信。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數千年的臨床實踐基礎,體現了中華民族獨有的原創性戰略優勢。增強對中醫的文化自信,才能繼承和弘揚中醫,讓中醫更好地維護人類健康。


文章摘自《 人民日報 》 (2012年8月23日, 2013年08月16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