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品评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优劣高低

内容提示: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中,总有些人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白鹿原》与《平凡的世界》哪部作品艺术价值更高?为什么莫言先生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红楼梦》让无数热爱文学的人痴迷,并且这种痴迷经久不衰?《百年孤独》为什么那么难读,但受到全世界的追捧?等等。

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之优劣高低,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一些伟大的经典作品,为什么总是历久弥新的?为什么是超越时空的?为什么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捧它了?相反一些作品只是时代的昙花一现,这又是为什么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何品评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优劣高低


品评文学作品的三个要义

文学鉴赏与批评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一部文学作品被作家创造出来以后,它便是一个承载了“真、善、美”语言符号系统。这个语符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召唤结构”和“空白”,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在感性与理性共同参与下,填空、对话、理解、共鸣和净化的过程。

如何品评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优劣高低

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是“艺术真实”,体现为“历史理性”。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是作家对现实生活体察、领悟后,进行艺术加工的现实,无论是作家再现社会现实生活,还是表现内在的情感世界,都是通过作家的想象、虚构、提炼出的合情合理的真实世界。如《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俄国生活无与伦比的图画”,他不仅真实再现了“19世纪最后30年俄国实际生活”,而且也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成为“俄国革命的镜子”;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同样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再现了半殖民半封建和资本主义兴起时的各阶层中国人的普遍的生存状态。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固然如此,而那些浪漫主义作品呢?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写花妖狐鬼的世界,但它却表现的是真实世界中的人情世态。故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它都在再现或表现具普遍性又具特殊性的社会历史真实或内在情感世界的真实。失去艺术真实的文学作品,便失去了灵魂。

因此,读一些胡编乱造的网络文学,不但不会对读者认识世界和自我有所裨益,相反还会贻害无群。

如何品评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优劣高低

俄狄浦斯王


文学作品的第二要义,是“上善”,体现为“人文关怀”。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类生存的思考。诚然,它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但文学作品和宗教、哲学一样,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和人类命运的悲天悯人的思考。具体来说,

“人文关怀”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生命、尊严、自由、价值、幸福的,等等。如《变形记》对人类异化和物化的思考;《百年孤独》反映人类面临的普遍生存困境——孤独;《老人与海》体现人类在生存中,应具有的“硬汉子”精神;《檀香刑》表现苦难民族悲壮的反抗精神;《鼠疫》彰显人类面对荒谬的世界,虚无的人生,所具有的“无为”反抗;故而,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是其终极目标。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经典里体现着人类普遍的生存问题和宗教、哲学式的思考。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这些问题都是人类必须要思考的。《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中表现的人类对不可捉摸命运的反抗,再过几千年也不会改变。

如何品评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优劣高低


文学作品的第三要义,便是“造美”,体现为“创造的形式“。一切超一流的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开创性。伟大的作家在创作内容的同时也创造了形式,这些形式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召唤结构”,会像数学问题一样,引导读者在阅读时,去思考,去填空,去解答。甚至有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读者阅读起来非常困难。如《红楼梦》伏笔千里的写法、诗境的开拓;《包法利夫人》客观无动于衷的叙事;《罪与罚》复调小说模式的叙事手法;意识流经典《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省去标点符号的段落,被认为是“神的呓语”;《第二十二点军规》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具有开创性。

综上:超一流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以上三个条件,具备两个能算一流作品,具备一个条件,只能算二流,三者能沾一点边那是三流作品,三者不沾边那只能是狗血作品了。

示例比较

加缪《鼠疫》与迟子建《白雪乌鸦》;

陈忠实《白鹿原》与路遥《平凡的世界》;

当代中国文坛莫言能获得诺贝文学奖的原因,和莫言不分伯仲的作家,却拿不了诺奖的原因;

这几年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会出现大热必死的现象?

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们会分别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