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一部電影,一部懷念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作為愛“玩”故事的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婁燁,以他的故事風格,個人情感紀實性電影會越拍越“精細”

所謂紀實性,就是用非專業拍攝鏡頭去記錄,去感受個人對愛情或親情,這或許影片畫質不穩定,抖動,但也不妨會缺少真實性,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讓觀眾體驗及感受故事的真實性。婁燁導演一貫的風格是敘事個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或對某事物的抒情表達,比如2000年拍攝的《蘇州河》,先是對事物“河”託物言志的描述發生的情感,又是以“倒敘”的手法執掌整篇故事,彷彿我們觀眾覺得婁燁導演的電影,故事和影像只是將某個人或某件事加以不定修飾出來,下面從《蘇州河》電影

藉著電影形式將馬達與牡丹的愛情故事,按照“倒敘”的手法呈現給觀眾,也就是說在電影裡講故事給觀眾聽,並以影像的方式呈現。

像是一部旁白敘述的“紀錄片”,也更像是一部一個半小時的“微電影”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女主角周迅在這部電影中分別扮演兩個角色。一位是較小,頭扎雙馬尾對男主感情愛慕不已的“牡丹”,另一位是在酒吧當歌女,行為不得體的“美美”,這兩個角色人物性格顛倒,又不失從容。

2000年導演的電影《蘇州河》獲得第29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和第15屆巴黎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併入選美國《時代》雜誌2000年十佳影片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蘇州河》敘事劇情:拍攝鏡頭,故事敘述

故事的旁白正是一名攝影師,其鏡頭就是他語言影像的呈現,在影片的開端用以簡短有力的字詞講述自己對故事的概括,一個人拿著不穩定的相機,記錄著在蘇州河中船上和橋上來來往往的人

沿著河流而下,從西向東,穿過上海...在河上,你可以看到這些人...
看的時間長了,這條河會讓你們看到一切......
看到勞動的人們,看到友誼,看到父親和孩子,看到孤獨......

講述的故事開始,一位坐在鏡子面前梳妝打扮的少女“美美”,在影片結束時透露這位用影像記錄的旁白,正是自己“美美”的男友,但不是記錄他們的愛情甜蜜,而是記錄跟女友長相酷似“牡丹”的愛情經歷。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為什麼要記錄這個故事呢?婁燁導演拍攝的“倒敘”手法將“牡丹”(周迅飾)跳下蘇州河的故事起源,在“美美”的容顏相似下,男主對“牡丹”的感情,移情到美美的身上。

可“牡丹”已經跳河自殺了,在感情遺囑上說:“死後會變成美人魚,再次陪在你身邊”。

當男主見到某酒吧扮演的美人魚時,突然就想到這句以前“牡丹”說過的話,並且忘不了以前的愛情固執,酒吧飾演的美人魚“美美”並不是像男主說的美人魚,她只是為了扮演某個角色,取悅酒吧裡的客人,當脫下那身醜陋無比的美人魚服裝時,一個和牡丹性格相反的人,出現在男主的面前。故事中雖然失去的是牡丹,但是男主的對牡丹的感情沒斷,而美美顯然是不接受對“牡丹”移情別戀。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男主的愛從一開始就是給牡丹的,從未想過美美的存在,但牡丹死後,男主的愛就失去了歸宿,最後的感情是在了固執中慢慢消磨。

婁燁導演敘事故事極為特別。從影片的開始就為倒敘說明關於“蘇州河”的經歷和情感,再到源由,經歷以及故事主人公的固執"矛盾”

著名影評人蘭波曾這樣評價婁燁的電影:“雖然他的電影總充斥著陰鬱、冷峻、晦澀、朦朧,但他風格鮮明,對人性的解讀極其出眾。”

劇情矛盾,人物鮮明,婁燁的電影以“情感,慾望”為主,人性的兩方面會抓住精粹反面展現漸漸地讓觀眾失去了對故事的理解性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婁燁電影的電影有個特點:情緒化鏡頭不抖動

以人物情感為劇情,不少會有情感低落的狀態,這時的鏡頭就應該安安靜靜的拍,拍出人物心裡的感情“跌宕起伏”

整部影片格外顯得“單純”,沒有字幕,現代的特效就更不用說了,在1994年國外的電影市場向中國觀眾敞開,各種特效,各種英雄主義,燈光閃耀在每個對新鮮電影感興趣的觀眾心裡。電影時代雖在不斷改變,當時在中國電影市場依舊沒有“特效”的商業片,所以老一些電影前輩還未打通“商業片”的大門。

風格的定義是不斷摸索的,婁燁導演的電影主要還是以“文藝片”類型方向出發構成。

使環境和人物的感情“碰撞中”產生由黑暗轉向光明的情感基調,

而電影《蘇州河》敘述性完全不同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用法:個人敘事和影像敘事

首先說:婁燁導演的電影大部分是以個人內心感情故事為出發點,去描述整部電影的劇情。

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到過關於“敘事完整性”的問題:

所謂完整,指事有頭,有身,有尾。所謂‘頭’,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的發生者;所有‘尾’,恰與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可然律上承某事發生,但是他不引起後事的發生;某事,也下啟某事發生。”

也就是說個人敘事,一個人給千萬個觀眾聽,強力有勁的語言,才能使觀眾以語言“服”人,不但要以所講故事的完整性,還要以不同角度和不同敘述方法來支撐觀眾的“耐心”。

有故事完整性,不管是用倒敘還是直蓄都要來給觀眾一些故事的見解,故事的看法和故事環境的襯托,在《蘇州河》中,人物的性格很難用影像方式來表達,但用旁白故事的講述直敘含義表達主人公現在的心情,比如馬達第一次見到牡丹時,青春愛情在一瞬間迸發出來,但是影像沒有更直敘的說明,但旁白用:“頭扎雙馬尾嬌羞的小女孩”來表達出了馬達對牡丹的初見描述。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但在電影拍攝敘事,更多的沒有情節的故事線性,也很難讓觀眾看到更多描述感情除外的意境。

從影片開頭分析,導演只是將前三分鐘對蘇州河的環境描述,之後進入故事的“倒敘”,敘述從環境轉向到人物的敘述上,以故事的角度來將蘇州河對人物的抒情,比如“牡丹”跳海,男主馬達才對失去自己的女友感到不安。有頭有尾,男主從監禁出來後,找牡丹所說的“美人魚”,情感上男主第一次感到茫然失措。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張藝謀導演的《有話好好說》(1997)在拍攝鏡頭上也是有抖動的視角,男主趙小帥(姜文飾)為了追求前女友安紅(瞿穎飾)複合,引發了一系列的鬥爭和打鬥。說來也奇怪,老謀子的電影第一次拍攝有晃動的鏡頭,但和第五代導演婁燁的鏡頭抖動不一樣,前者是人物在鏡頭中抖動“混亂”,後者是人物不動,鏡頭“混亂”。當然,在的人物感情心理會有不同的“波浪起伏”。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合二為一的“倒敘”手法,紀實性已經在本文開頭論述過了,在本片《蘇州河》中分別用了兩個敘述性,加在一起的“個人敘述”和“影像拍攝敘述”中,鏡頭雖然不時晃動,但故事的劇情還是會在人物情緒上跟進。

差別

第五代導演和第六代導演隔著十年之長的電影經驗,相對比較其拍攝手法,用法以及差別更是別具一格

作為中國影史第五代電影導演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故事敘述性呈現方式相同,都以“一個人”的視角去旁白講述,劇情倒敘手法方面更多的是把故事講好,把兩個感情和當時的環境相結合。遙遠的山丘,村落的冬天,兩個戀人的愛情慢慢地展開了,故事的“旁白”是他們的兒子,在講述母親是如何與父親結下終身的愛情,故事以父親死後,母親對丈夫的眷戀之情展開記述。

《蘇州河》婁燁風格:淺談個人敘事及影像敘事的用法和差別


張藝謀導演是以個人精神方向去抒情,對個人或對他人角色多以讓觀眾看的心中溫暖,而婁燁導演是以戀人感情線去捉摸內心世界的溫暖。

不可否認婁燁導演的電影敘述能力故事總是很著迷,陷進去的一瞬間就能感受到故事的衝擊,人物的描述和色彩的基調。

在這個快節奏,快閱讀時代,故事性緩慢呈現個人情感的電影越來越少,當之,保留的電影越來越珍惜,可惜的是在當代“流量之爭”的電影圈裡,文藝電影導演逐漸地向“商業片”打開佈局攻勢,不再多的文藝片將成為歷史的“記錄”。

雖然大多是抒情於個人感情的多,但我們依然可以藉著在婁燁導演的電影中,去找尋最真實的記錄,用不同題材和故事來將“觀眾”的視角打回到2000年的“社會”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