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兩個男孩的“不幸遭遇”

01

人生充滿變數,不停地改變我們先前的預設軌跡。有時候,它們的“光臨”是那麼的突然,令人“呆若木雞”……若是小波折,我們也不會有多少的情緒付出,倘若是大的變故,誰又能泰然處之?

心理學上把這種因突然發生“不利事件”而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叫做應激反應。產生了應激心理,就要先及時疏導情緒,預防內心“衝突變形”。

有個男孩“撞不響”……

兩年前,我接待了一個男孩,他家裡爸爸不幸患了癌症,家裡的經濟支柱塌了,而且還要花很多錢,媽媽一個人承受不了,整天抑鬱哭泣,他上課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很厲害,變得沉默寡言,在班上不和同學們玩,一個人獨處,老師和同學問話都不答——“撞不響”。
兩個男孩的“不幸遭遇”

當我認真傾聽了這個男孩的“不幸遭遇”,表達了我的“共情”,這時男孩的眼淚唰唰地流了下來,接著放聲痛哭……一會兒,他便釋然了,我給男孩鼓勵,要勇於接納現實,接納自己。

雖然“不利事件”時間有點長,但男孩恢復很快,和我約了幾次,一次比一次“認知”好,情緒表達正常,情感體驗良好……慢慢,他走出來了,我真替他高興!

02

有禪學故事,講一箇中年人不斷遭遇人生坎坷:妻子拋棄他,孩子遠離他,事業失敗,淪落乞討……但老和尚用“冷水泡茶”和“熱水泡茶”做比較,一下子翻轉了他的“認知”——茶葉在滾燙的熱水裡上下漂浮,釋放出來陣陣茶香,而茶葉在冷水裡,“死氣沉沉”,“紋絲不動”,沒有香味,人生的“香味”在人生的波瀾中,沒有苦難經歷,就不會激發人生的“香味”!

面對應激事件的遭遇,心理救援很重要,必須要疏導情緒,但更要改變求助者的“認知”,然而談何容易!

誰有老和尚的“泡茶智慧”?

我再分享一個男孩的故事。

“老師,我該咋辦啊?”

半月前,我接到一個男孩的電話,很急促。他說,他爸爸患肝癌去世了,媽媽整天哭泣,他不知道“該咋辦啊”……

在電話裡,我認真傾聽了男孩的“不幸遭遇”,正確表達了我的“共情”,男孩情緒穩定了下來,男孩當即表示感謝!
兩個男孩的“不幸遭遇”

我知道,這只是男孩的“宣洩”,怎樣改變他的“認知”很難,老和尚的“泡茶智慧”,行嗎?

至少當下不行!

因為直接講“大道理”,求助者就會“反感”,他們已經發出了“我該咋辦啊”,這是“移情”,依賴,他不想痛苦反思,直接想要“乾貨”,這是改變“認知”的障礙。

03

第一個男孩,遭遇了“不利事件”後,時間長,沒有及時“宣洩”情緒,但他已經有了一定的“沉澱”,一定的“認知”,我們只需要助推他獲得正確的“認知”和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二個男孩,正在遭遇“不利事件”,“宣洩”情緒很及時,但心理救援的任務是“改變認知”,這很難。

我認為心理救援的模式是:“宣洩”情緒,然後是改變認知,能夠體驗“積極情感”,最終“接納自己”。

老和尚的“泡茶智慧”的確高,他把苦難當做人生的歷練“資源”,這是一個高度!

要給男孩一定的時間“認知”,反觀自己,從而“接納環境”,“接納自己”。

通過幾次的約談,這兩個男孩都已經走出“低谷”,積極陽光,學習狀態良好,這一點,我很欣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