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開合、鼓盪”以及以武修道的體悟

李經梧老師說:“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要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宰定。”就是說只有會了開合鼓盪才能言懂勁,才能“引進落空合即出”。故練太極拳講開合,實際上練形意拳和八卦掌都應講開合,只不過以前老拳師們叫法不一。懂開合是內家拳的基本要求,開合的能量大小是衡量一位武師內功好壞的標準。武功水平的不同又導致對開合不同的理解。我體悟開合、鼓盪作如下釋義。

外開合:

拳式無非是一起一落,一去一回,一來一往而已。‘以手為例,一去一回或一往一來手的運行路線是兩個半圓弧,或一個圓,即去的半圓弧為開,回的半圓弧為合;弧的一端是起始,另一端是終止,內徑日:“物極之謂變”,開到極點即變為合,合到極點即變為開,此是拳式軀體的開合,叫外開合。

內開合:

開合是什麼?開合是內勁的運用,開合又是練內勁的方法。所謂內勁,王培生老師說:“丹書雲,‘虛無一氣’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所謂金者,本質空固之意,丹者元氣充滿之形,此即拳之內勁,也是拳之奧旨。”

內勁即是金丹,金丹又叫“靈根”,叫“聖胎”,叫“人身太極”。孫祿堂先輩把“金丹”叫“太極一氣”。“人身太極”簡稱太極,是練武“修道”、“神氣合”、“神形合”、“天人合一”所生化的產物,是經過正確修煉在人身丹田中生化的高能物質。此物質是能量、信息的統一體。(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練武功就是鍛鍊、培養、壯大、圓滿這種能量場,這種信息場。過去凡得道之武功家、拳師,無一不是由“太極一氣”的開合鼓盪之運用遨遊天下,馳騁江湖的,故一直視為不傳之秘。所以有“寧傳十手不傳一口”之說。

故開合是太極的運用,開合又是修練太極的方法。

太極是精氣神三寶的凝聚物。煉太極靠精氣神三品大藥。神為主宰,氣為動力,精為基礎。氣由神生,神注則氣聚,氣聚則太極成。太極即先天真一之氣,藏之為真空,發之為妙有,是人身至寶,是武功之內勁。天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沁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通過打樁、行拳中的種、採、練、養,化後天之精返先天之氣,將氣聚于丹田。練功日久遍體虛靈,圓活無礙,神形氣混融為一,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中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動。

練武功不和丹道結合,練到老也是一場空。所以行拳走架,以氣運身,就是一開一合。夫開者,不指軀體的外開合,是內在的神氣的開合。

“開合、鼓盪”以及以武修道的體悟

人身太極的切入點和深造點。

第一步:下丹田的開合,也有叫丹田呼吸的,呼為開,吸為合。下丹田即小腹部,由心意的主導,內氣的作用,丹氣催丹田向四外鼓起,向四外膨脹,向四外擴大為開。注意不是硬鼓小腹。相反向丹田收斂、歸納為合。以皮球為例,給皮球打氣,皮球鼓起、膨脹、擴大為開,相反則為合。

開合是由道家“胎息”演變而來。張三丰祖師日:“神人息則為胎,氣歸臍則為息。”胎息是煉丹要訣。丹靠練養結合,靜功心動為練,心靜為養。練武以靜功為養,動功為練。靜養功三豐祖師告訴我們:“大凡打坐須將神抱住氣,意繫住息,在丹田中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接于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動功練拳要明“三害九要”(省略),三豐祖師又告訴我們:“拳未到而意先到,拳已到而意也到。”太極功就是丹道之功,是融動靜一體,開發人體精氣神潛能的高層次的內功修煉法,靜功以養內氣,動功以練內氣,內氣不足則不能催姿勢的運行,氣勢也不能圓滿,內裡沒有東西則是空架子。所以形意拳大師車毅齋說:“練拳術不在形式,只在神氣圓滿無虧而已。”

初步煉丹要用武火,要知武火不是著意於口鼻,並不是呼吸猛烈,只是將心力提起,一團真意,存想丹田之氣,盈結凝聚。停自然之呼吸,行有為之呼吸。開有心,合有意:“鼓動巽風”即是抽動風箱(呼吸),“扇開橐龠”(丹田),不過借後天之氣機,一呼一吸,息息歸根(歸丹田),激動先天之氣機。使先後天二氣鼓盪于丹田之內,盤旋於氣穴之中,自然闔闢相應。

丹田在臍後腎前,前七分後三分,兩腎中間,其中空懸一穴,上通泥丸,下通湧泉,為先天大道之祖,逐日生氣之根。道家日“氣穴”,日“玄關”等,醫家日“命門”,武家日“丹田”。

形意拳大師郭雲深言:“俗雲:拳中之內勁是鼓小腹,硬如堅石,非也。拳中之內勁是人之元神、元氣相合,坎離相交於丹田,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氣之動而發於周身,貫串四梢。”楊澄甫雲:“心意一動則分發四肢。”一氣活活潑潑,無時不然,隨意所至,意志所向,如《中庸》雲:“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中醫和氣功理論認為,人之生命規律主要是升降,開合,人與大自然通過開合保持平衡。人無時無刻不在與大自然進行氣的交換。人的皮膚、肌肉、血管、五臟、骨骼等都有膜,不練功的人與大自然進行氣的交換主要在膜及皮膚淺層。通過練功,把外界混元氣攝入體內,提高了人體混元氣的密度,加強了膜絡的功能,同時感覺器官也敏感起來。隨著練功的深入,要求形體和精神緊密結合,使大自然的混元氣逐漸從體表向體內深層滲透,增強了體內之氣對身體充養的深度與廣度。把皮、肉、筋、脈、骨都練通,氣滲入肌肉、骨骼、軀體,各部分氣充足,功能得以加強,身體日趨健壯,就能祛病延年,開發智慧,激發潛能,功夫逐漸提高。

練功是後天返先天,練後天呼吸氣返先天元氣,是練功時口鼻之呼吸,要勻、細、深、長。行氣沉丹田之法,心息相依。肺的後天之氣與腎間先天精氣通過降納結合,化生為人體的真氣,而使內部力量迅速聚集加強。肺和身體毛竅呼出濁氣,吸入清氣,清氣又和飲食經消化後產生的“谷氣”相結合而輸布供養機體、臟腑、器官各部。通過練功中丹田的呼吸開合,帶動全身開合的鍛鍊,吐出臟腑中的濁氣,納入天地清氣,不但充實了內氣,而且血管會增粗,毛細血管會增多。(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又因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肺朝百脈”能進一步推動氣血在全身的運行,使全身氣血流暢,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了營養與活力。練功中氣沉丹田,形成腹式深呼吸,有時會感到毛孔的開合與丹田的呼吸直接聯繫起來,久之則進入先天胎息。道家和內家拳講“虛心,實腹”,“氣息歸根”。虛心:收心入靜,一念不生,是性功,是無為之妙;虛心使頭腦清明,心神空靈。實腹:採煉守取精氣,以神火煉成內丹,是命功,是有為之術。實腹使元氣充盈,內氣旺盛,精力充沛,這是深根圖底的辦法。

練到此階段,人體潛在神奇功能的開發與運用會完善地與拳架融會貫通。拳經言:“及柔軟然後及堅剛”即此意也。練到此地步就懂了鼓盪,就有了抗擊打能力,就能做到意到氣到力到。鼓盪是開合的過程,是鼓起而動盪。人練一輩子拳而不實戰推手,到老也沒功。只有練拳和推手相結合,只有明師指點,才能明白和體悟內開合,才能明白“爭”、“長”和“開”的微妙之別。要明白“苦練三年不如明師一點”。只有在實戰推手中,受明師指點,練增大內開合的能量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在內開合的基礎上練出點鼓盪。會了點鼓盪,才會在接觸點變點,會了變點,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

“開合、鼓盪”以及以武修道的體悟

練到此階段,以丹氣催姿勢完成的拳架確實給人以氣勢渾厚,運轉自如,姿勢優美的舒適之感。拳中之意氣,身體手足聽其指揮,循著次序規矩漸漸練習,則能盡其性,盡其性則能力合於氣,氣合於意,故能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混元一氣,此時先天后天,形上形下合一之體,非求外壯者所不可同日而語。

第三步:丹田氣貫串至五梢並向體外放射,體外氣場擴大為開;氣從體外從五梢迴歸到丹田,體外氣場縮小為合。

丹氣由中達梢,五梢足則武功成矣。血為氣之海,發為血之梢,發欲衝冠,血梢足矣;肉為氣之囊,舌為肉之梢,舌欲催齒,肉梢足矣;氣生於骨髓,齒為骨之梢,齒欲斷筋,骨梢足矣;氣連於筋,指甲為筋之梢,甲欲透骨,筋梢足矣;氣又連於神經末梢,皮膚為神經末梢,“一羽不能加”,神經末梢足矣。

神不能獨用,神靠精氣才生作用,練到此步神能馭氣,“心靈能”發揮了作用,就由武藝進入了道藝。這時才能真正明白武禹襄的四字秘訣:“敷,蓋,對,吞。(少林寺武術易筋經洗髓,道教形意拳樁功站樁)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勁也。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這時不但能調動自己的氣血,而且能調動彼方的氣血,能控制彼的魂魄。心動體外氣場的變化對彼有刺激,能把彼方的中定點吸空,這時放人如擲彈丸。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開合、鼓盪”以及以武修道的體悟

“開合、鼓盪”以及以武修道的體悟

“開合、鼓盪”以及以武修道的體悟

“開合、鼓盪”以及以武修道的體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