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太極拳|中正安舒祕要解析

中正安舒是習練太極拳的一項基本要求。如何能做到中正安舒呢?現遵照一些太極老師的論述,談談自己膚淺的認識,謹請同仁指正。

太極拳|中正安舒秘要解析

一、兩線一點的一般定義

要做到中正安舒,必須準確地把握“兩條中線和一個重心”,簡稱兩線一點。

前輩說出:“人體正中直線向下垂落的一條意識線,運用時可隨意伸縮。”可以看出,這條線是從頭頂百會穴經脊椎至尾閭然後垂直到地面,有些名家將這條線稱作“中軸線”。

第二條線為中心線,老師將它稱作兩足的著意點,他指出:“在盤拳架時,伴隨著動作的運行,意念在兩足開立的狀態下,要有相對穩定的落點,把兩足間的直線距離分做四段五點,便是意念下行時的著意之處。五點的具體位置是:前足為第一點;後足為第五點;兩足正中為第三點;第一點至第三點為第二點;第三點至第五點為第四點。”這就是前進、後退或左轉右轉所沿循的線路。所謂重心,就是賴以維持自己身體平衡的支撐點。

二、兩線一點的相互關係

中軸線與中心線構成一組“十”字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太極拳十三勢中的“五步”圖譜,即“中定、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軸線如同定神針,以它為軸心,兩腿可向360°範圍內的各個方位自由轉動,一般為前後左右四個方向。中軸線要求不偏不倚,這個道理很簡單,可謂“立木頂千斤”,如若有偏差,就出現既不中又不正的現象,力不濟而自身就不穩。因此,從力學角度上講,它是一條垂直的軸線。“中”,分為實中與虛中,因此,拳譜中要求運動中要立中、守中,但不可將中固守在身體的中間和中部。

前進,通常是在開立步的前提下向前邁腳的,邁的方向要求兩腳尖的夾角在45°左右,兩足之左右距離在10公分至30公分之間,一般情況約為肩寬,因為人的兩腿一樣長,所以運行時下盤一般呈等邊三角形狀態,若是弓步,中軸線前後左右就會形成多個直角三角形,而三角形在力學範疇中的穩固性是大家都明白的普通道理。如果夾角過小,兩足就出現在一條直線上,猶如走鋼絲繩,身體就不穩;如果夾角大於90°,會出現有勁傳不出,身體依然不穩。按照老師的說法,正確的運行方向,重心即在中心線的第二點與第四點之間,而中軸線一般與中心線的第三點重合。這是平穩運行狀態下重心與中心線、中軸線之間的關係。

太極拳|中正安舒秘要解析

行拳時,要變換步法,離不開重心的轉換。重心轉移要分清虛實,切忌身體的重量還沒有完全移到另一隻腳上時就忙於抬腳,“過”與“不及”皆失重心。趙斌大師講,在實戰中,“雙方重心的方向都在不斷地變化,除了體重之外,還有力的作用”。要想使對方重心不穩而被我所制,就需要運用十三勢中之八法,即掤、捋、擠、按、肘、挒、採、靠。因此可見,中軸線、中心線與重心要靈活運用。在通常情況下,它們是獨立存在並互為作用的,只有在金雞獨立的狀態下,三者才會重疊於一起。

三、兩線一點的健身秘要

老師說:“中定”是太極拳一系列要領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環。無論養生還是技擊都要求維持好自己的“中”。“中”存則成功,“中”失則失敗。“立身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練拳時特別強調:從中心出手,向中心收手。這些要求要以中正安舒為基礎,又體現了中正安舒。養生中的“開”、“合”,技擊中的“放”、“收”,都不能脫離“中”。掌握了“中”,才能使內氣收放自如,靈活運用,技擊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控制住對方的“中”。

老師又指出:中正安舒可以看做是一種狀態,也可以分開理解,“中”包括虛中與實中,與自身的平衡調控直接關聯;“正”不僅包括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還有中醫所說“正邪”之正的意思,不僅“外”正,還要“裡”正;“安”主要說精神方面,如果心不安,意就會亂,就難以做到“以意導氣”;“舒”是整體性和對錯的試金石,內氣運行時,哪裡不舒服,及時進行調理,形成良性循環。這就是“中正安舒”的深刻內涵。

太極拳是一種動態氣功,既然是氣功,那就在“氣”上多用些功夫。太極養生主要靠以氣運動經絡,這個氣是物質性的,意則是非物質性的,這是太極拳運行中的一組首要元素。

太極拳|中正安舒秘要解析

人身體中有很多經脈,其中正經十二條,即手、足三陽經和手、足三陰經,這是人體內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此外還有任脈與督脈,其中任脈行於人體前正中線,統管全身各陰脈;督脈行於人體後正中線,統管全身各陽脈。這十四條經脈對全身起著重要的調控和主導作用。

太極養生的根本方法就是“通”,即通人體中的經脈,有道是“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怎麼個通法?就是用意念引領內氣,用氣的力量貫通經脈。如果不會用意念領引內氣的運行,形如體操運動,雖也有健身效果,但與太極健身卻相差甚遠。名家指出:肢體為氣血運行的載體,呼吸為氣血運行的原動力,意念為氣血運行的後天動力。足為力(人體內自然之力)之根,百會為氣之門。因此,正確的姿勢即中正安舒,是為氣血運行鋪就的一條順暢通道,任何局部擠壓或疆滯都會阻止氣血運行。在這個意義上講,太極拳就是一種弧形、柔松運動。

在行拳時,意想中軸線通天貫地,頭頂接納日月之精氣,腳底吸收大地之神力。氣從百會聚于丹田,然後至湧泉,這時力發於腳,通於腰,爾後貫穿全身,這是起勢後的第一個動作。不難發現,每練一個動作,這種以意導氣、以氣助力的內在運行便循環了一次,也就是大周天運行了一次。而周天運行,主要是貫通任、督二脈。隨著動作的連綿不斷,周天運行便成為週而復始的良性循環。這裡強調的是,氣聚于丹田,但不可意守丹田,這是動態氣功與靜態氣功的區別之處。

太極拳|中正安舒秘要解析

老師還指出:行拳時所有向上或向下引導的動作都與手三陰經有關,包括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所有從胸部發出的動作和向下行的動作都與手三陽經有關,包括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陽明大腸經;所有頭頸部動作都與足三陽經有關,包括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所有與足有關的動作都與足三陰經有關,包括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這十二正經與十二臟腑相連,其健身作用顯而易見。

此外在行拳時還有多處著意穴位,如頭頂吸氣之百會,轉動頭時之玉枕、大椎,伸臂時肩夾之肺俞、心俞,轉腰之命門,含胸之膻中,收腹之關元,垂直地面之尾閭,提肛之會陰,蹬撐之足三里、湧泉,坐掌之內關,伸掌之勞宮、合谷,以及手指、足指等,這些穴位都是身體中的重要穴位。尤其是轉腰之命門,拳論講:“命意源頭在腰隙”,明代醫學家張景嶽說:“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以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對此,趙斌大師形象地將腰比作車軸,氣比作車輪。指出,只有以腰為軸,動作才能做到上下相隨,有利於對內臟的自我按摩,增強生機。這就是腰為主宰的拳理所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北京炎黃經絡研究中心主任祝總驤教授近年來成功地推出“312”經絡鍛鍊法,在國內外引起高度重視。其中“3”指的就是按摩“合谷”,“足三里”和“內關”三個穴位,足見其在經絡中佔有的重要位置。

綜上所述,意念導氣經絡運行可分為三個不同的環節,一為大周天,二為十二正經,三為身體重要穴位,它們之間又互為作用互為促進的,這或許就是氣功健身的真諦。

太極拳|中正安舒秘要解析

四、結束語

太極拳是一門涉及哲學、醫學、力學、生理學、經絡學等諸多學科的健身運動。每個習練者不可能都要深諳其中的學問,但也不能對其中的道理不聞不問,初步瞭解一些一般常識,對於提高習練太極拳的主觀能動性是有所裨益的。比如“中正安舒”,乍一聽起來,似乎僅是要求身體要端正,殊不知其中尚有深刻的拳理,而這種拳理最核心的就是意念。如何運用意念導引氣血運行,這是太極養生最根本的問題。在實踐中,加入意念有多種說法,一是意想攻防含義,二是意想周身氣圈,三是意想進入神仙境界等等,尚未形成一種統一的認識。筆者認為,既然是“以意導氣”,理應在“氣”上做文章,要在中軸意識線上和兩足著意處上多揣摩,在中正安舒上多用功,將自己置身於強大的氣場之中,意想氣血運行的大通道,也許這更合乎拳理的要求。有句至理名言講的好:只有認識了的事物,才能夠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夠真正認識它、感悟它,並在實踐中運用它、堅持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