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6.5萬臺套醫療設備保障湖北,防護服不再緊缺可考慮出口

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特別是做好重症患者的救治,離不開先進醫療設備的保障。3月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做好疫情防控重要醫療救治設備促產保供工作情況舉行發佈會。

6.5萬臺套醫療設備保障湖北,防護服不再緊缺可考慮出口

6.5萬臺套醫療設備保障湖北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傑介紹,疫情防控需要的重點醫療設備可大體分為38個品種、四大類,分別為救治設備、檢驗檢查設備、治療設備、消毒設備。疫情發生以來,醫療物資保障組各成員單位通力協作,聚焦重症,精準對接。通過組織企業生產、國內調用、社會捐贈以及國際採購等多種方式多管齊下,集中保障大無創呼吸機、高流量吸氧機還有ECMO等重症患者救治設備的供給,努力降低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採取多種方式,推動25個省市、31家重點企業以及2000多家配套零部件企業按時復工復產,從而有力保障了醫療設備的產業鏈正常運轉。同時建立綠色通道,包括運輸綠色通道,海關綠色通道,確保急需醫療設備能按時到位。

羅俊傑表示,截至3月3日,重點監測的企業共為湖北主要是武漢提供了大概6.5萬臺(套)醫療設備,其中無創呼吸機約1.4萬臺,有創呼吸機2900餘臺,心電監護儀約1.5萬餘臺,呼吸溼化治療儀5000多臺,血氣分析儀500多臺,血液透析機100多臺,醫用的正壓呼吸器340餘臺,移動DR160臺,空氣消毒機1.5萬餘臺。基本滿足湖北前方防疫的需要,實現了武漢以及相關地市標準範圍內的應配盡配。個別高端醫療設備通過國內調用、國際採購等方式予以保障。

醫療設備採購可走綠色通道

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毛群安說,國家衛生健康委專門開發了“疫情應對處置急需物資申報系統”,及時收集彙總各地主要救治醫療設備需求的品目和數量,通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來組織生產供應,保障前方的需要。主動服務保障前方的醫療設備需求。按照“前方所需、後方所能”的原則及時做好預判,一旦前方提出需要醫療設備和醫用車輛等,全力供應保障。

毛群安還表示,醫療機構平時採購醫療設備需要履行一些程序,特別是一些價值比較高昂的設備的購置,國家有明確規定。在這一次疫情應對過程中,財政部等部門快速響應,印發了關於疫情防控、採購便利化的通知,明確可以在採購防疫所用物資設備的過程中,建立綠色通道,這樣保證了相關的醫療機構能夠快速購買防疫所需設備。應該說,這也是保障了我們整個疫情防控過程中,醫療設備購置的便利需要,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也及時保障患者救治的需要。

針對藥品供應保障的問題,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表示,結合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診療方案和有關專家的建議,工信部依託“國家重點醫療物資保障調度平臺”,對30種重點藥品和70餘種中藥飲片的生產、銷售和庫存等情況開展每日的動態監測。從監測情況看,α-干擾素、激素類藥物、檢測試劑盒等重點品種,目前能夠滿足武漢湖北一線的需求。

中成藥中藥飲片的生產比較正常,庫存也相對充足。春節以來,相關部門積極協調原料藥和製劑企業復工復產,解決企業復工復產中的人員出行、原料貨源和交通運輸等實際困難。目前6家企業恢復了磷酸氯喹的生產,市場的供應比較充分,現在已經運抵湖北的磷酸氯喹有15萬人份。阿比多爾的生產也已經恢復正常,能夠滿足臨床使用需要。

下一步,將結合湖北省以及其他省市提出的使用需求,將積極做好各類防疫藥物的供需對接,並密切關注有關專家提出的特效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會同有關部門做好生產的銜接。

防護服不再緊缺可考慮出口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司長曹學軍表示,目前,防護服的生產供應已經由十分緊缺轉為能夠滿足需求每日協調保障湖北地區防護服的數量達到了25萬件,已經連續十幾天超出湖北地區的需求。雖然現在全國現有確診的病例數量在下降,但是疫情防控仍處於吃勁的階段,防護服的生產供應仍不能放鬆。

下一步,在充分保障湖北地區需求的同時,要兼顧全國其他地區的防控需要,也引導企業注重疫情形勢的變化,增強生產柔性。目前疫情在全球多個國家出現,部分地區疫情在加劇,防護物資也出現了緊缺的情況。中國是防護服生產的大國,我們也鼓勵國內防護服的生產企業積極對接國外需求,按相應標準規範生產出口,為全球共同抗擊疫情做出貢獻。

6.5萬臺套醫療設備保障湖北,防護服不再緊缺可考慮出口

高精尖設備用於一線救治

毛群安表示,在新冠肺炎的臨床救治過程中,高精尖設備的應用對於滿足一線的救治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P3移動實驗室、移動CT等。這些設備通過馳援湖北的醫療隊攜帶,以及從全國範圍內緊急徵調、在全球範圍內緊急採購等多種方式迅速調集,用於武漢臨床救治。下一步,將與有關單位做好需求對接,保障醫療設備尤其是危重症救治的醫療設備的供應,精準合理分配。

大數據運用力助疫情防控

羅俊傑介紹,大數據是當前抗擊新冠肺炎一個極有力的技術手段。疫情發生以來,電信企業以及科技企業充分利用數據資源,緊急建立了疫情大數據的分析模型,聚焦重點區域、重點時間結點來分析預測確診、疑似患者以及密切接觸人員等重點人群的流動情況。

目前已取得一些階段性的成效。比如,電信企業為全國手機用戶免費提供本人到訪地短信的查詢服務,經用戶授權可以查詢近15日和30日內到訪省市的信息。阿里、騰訊等科技企業也及時開發了一些小程序,推出疫情防控的“健康碼”。這些服務都為復工復產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行證”。

END

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吳佳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