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漫灣藏著一座古茶山

漫灣藏著一座古茶山

漫灣古茶山所在地普洱市景東縣漫灣鎮管轄內的漫灣鎮,被稱為景東縣乃至普洱市北門窗口。其地處無量山西坡,瀾滄江東岸,北與大理洲南澗縣毗鄰,西以瀾滄江為界同臨滄市雲縣隔江相望,地理位置有著“兩步跨三洲”的美譽,境內又因建有家二級水電站——漫灣電站享譽國內外。而這裡的古茶資源雖是“世界茶源”核心區域地之一,但近幾十年來因名氣遠不及被業界較真的“古六大茶山”而被茶商忽略,業界瞭解甚少也。

本文所言漫灣古茶山,其種茶歷史可追溯至殷商時期。《逸周書·商書·伊尹朝獻》和《逸周書·王會解》中記載,“僕人”曾向商朝獻“短狗”,向周王獻“丹砂”。“僕人”在古時又稱為“濮人”,或僰人,是雲南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相關茶學者考證認為,最早馴化茶樹是濮人,是如今布朗族和崩龍族的先民,雲南種茶人的先祖。又見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西南八個小國其中有濮國,景東屬濮國領域內)支持丹漆荼密,皆納貢之”。由此可見,納貢物品中的“荼”,便是濮人的特產茶葉,先秦至漢、隋,景東就是茶葉重要產地。另有資料顯示,20世紀30年代在瀾滄江沿岸景東境內的漫灣、曼等、林街等地所發現的新舊石器,後經專家考證為當時百濮族(西南夷)生產時用工具或兵器。從這些史料和考證來看,今普洱市景東縣內的漫灣鎮,在古代也是濮人的聚集區和雲南古茶樹栽培地,也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

漫灣藏著一座古茶山

漫灣古茶山現已列入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的核心區,共有古茶園面積約3725畝,呈零星塊狀分佈,部分以茶糧間作,管理較粗放,茶樹密度稀,樹勢中等,品質優良,主產曬青茶,也是優質的普洱茶產區。其古茶山資源主要分佈在景東縣漫灣鎮轄內的安召、溫竹、漫灣等村。這一帶海拔在1700至2300米,植被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年平均氣溫約13.6至14.攝氏度,年降水量1291至1307毫米,土壤為紅壤、黃棕壤間夾未風化的石礫。代表植株有安召村家茶(JD2006-118)和溫竹村茶(JD2006-122)。

位於漫灣鎮漫灣村東北方向四至五公里處的中山箐茶園,有古茶樹資源百餘株,早年因茶葉價格低,很多茶園都疏於管理,甚至荒棄。近年來,隨著普洱茶市場興起的古樹普洱熱,該箐的古茶樹大多被茶農承包給茶商採摘與利用。其中,箐內岔河組阿孃嘬(亦作阿孃左)地生有一株古茶樹,被業界茶文化學者包忠華先生命名為“蛟龍出海”,即漫灣岔河茶(JD2006-124),是目前普洱市發現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樹,樹高達10餘米,根部最大徑圍約2.74米,該茶樹每年可加工普洱茶製品5公斤左右,屬普洱茶品中的珍寶。致力普洱茶文化挖掘與研究的普洱茶專家詹英佩老師,2014年8月到景東無量山考察古茶山歷史時,測算此茶樹樹齡在800年以上。

在漫灣古茶山領域內,普洱茶製品品質上乘的要數溫竹村窩落地的古茶,此地有古茶園約面積600多畝,樹齡在300至1000年間。古茶園分佈最為集中的是安召村,約800多畝,茶樹樹齡在300年至800年間。另外,位於保甸村保甸河上游的王家箐,也有古茶園約700畝,樹齡在數百年以上。

以漫灣古茶山原料而製成的普洱茶,其茶樣主要特徵:條索松、短、色黑,湯色黃綠,質稍薄,苦顯於澀,苦能化甘,苦能化甘,葉底青綠,有山野氣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