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唐山傳說」遷西泉莊的“大腦袋會”

在鳳凰山廟會上,人們總會看到一道別具一格、喜聞樂見的秧歌會,這就是泉莊的“大腦袋會”。

這一花會與一般的地秧歌十分相象,不同的是,演員不需作面部化妝,只要演員在頭上戴上一個大於頭三、四倍的紙糊面具就可以上演。

面具多以誇張的手法,形象地勾畫出各種形態不同的面容,這些面具大多呈滑稽、詼諧、憨態可掬的神態,受到人們的普遍好評。

「唐山傳說」遷西泉莊的“大腦袋會”

“大腦袋會”,原名為“大腦袋和尚戲柳翠”。

這一花會歷史悠久,百年來生生不息,世代相傳,成為廟會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大腦袋會”是怎麼來的呢?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書生,多年與母親相依為命,娘倆兒終年過著十分清苦的日子。母親在家紡線織布,供兒子讀書。兒子也很懂事,日夜苦讀,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到了大比之年時候,兒子滿懷信心進京趕考。

到了京城,聽說朝裡主考官是個貪官,一些有錢的舉子們都紛紛備足厚禮去主考官那裡輸通關節,唯恐不能得中。書生的家裡很窮,哪裡有錢去給主考官送禮,他想,只要我認真答卷,不信就考不上。

揭榜那天,他不停地在榜上尋找自己的名字,可是連個影兒也沒有,只好悻然地回到了家裡。從此,他整日愁眉不展,悶悶不樂,漸漸地就病倒了。

一日,京城裡一個朋友的父親來到書生的家裡為他看病,在閒談中,得知主考官的小女兒名叫柳翠。

也是書生氣度狹小,總想報復主考官,他想,這回機會來了,於是他杜撰了一篇貶斥考官女兒的文章,文章描寫的是柳翠與一和尚有了私情,和尚幾番調戲柳翠的滑稽故事。

以此發洩對貪官的仇視和不滿。這篇文章一經傳出,便受到了下層人們的普遍認可和歡迎。

為了更好醜化統治階級和科舉制度,在清代道光年間,泉莊村一位藝人便將這一故事移植於花會,生動而形象地再現了和尚戲柳翠這一荒唐而滑稽的故事,以其獨特的形式展現於鳳凰山廟會之上。

這一花會以誇張見長,表演的又惟妙惟肖,近200年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其新穎的劇種、誇張的裝飾、滑稽的表演,加之優美的嗩吶音樂配合,使之達到了藝術與內容的完美統一。

“大腦袋會”已有二百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不斷的藝術創作,這一劇種不斷趨於喜劇色彩。看了它,總會令你捧腹大笑,喜淚縱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