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年級的寒假,我們認真學會了魔方

“離開使用者的魔方什麼都不是,魔方在和人打交道時才會生機煥發。在你轉動魔方的時候,魔方也在轉動你。”


這番話出自魔方創始人Erno Rubik之口,也是魔方的英文Rubik’s Cube的來由。


一年級的寒假,我們認真學會了魔方


1974年,執教於布達佩斯應用藝術學院的Rubik,用木塊和環形針搗鼓出了一個供學生解謎的小教具。這個看似樸素的立方塊日後讓無數人感到挫敗卻又欲罷不能。


挑戰、競速、尋找最優算法,它讓人類把“問題解決”的藝術發揮到極致!


動這個寒假學習魔方的念頭,是在去年成都書展上買了一本魔方的書和兩個10元的魔方,就計劃著寒假有時間可以認真地學一學。


所以過年回老家,特意帶了魔方回去。老母親不會,在網上搜索了一個老母親都能聽懂的視頻課程,同小孩一起來學,事實證明,小朋友的腦子比老母親要好使得多。


課程一共10節課,前兩節是認識魔方和拿法的訓練,都比較簡單,我們基本也是一節課一天的時間,到後面就逐漸從底面小花,到第一層復原,第二層復原,頂層十字,頂層小魚,到最後的頂層角塊和最後的稜角還原。


我們倆就跟著視頻,自己摸索,到能完全復原,到30天能在2分半到3分鐘之內完成,到現在換上了ANG,一上手,小朋友能在1分半鐘之內完成,老母親甚感欣慰。自己兩次試圖學習都沒堅持學會的魔方,終於在小孩的“鞭策”下也學會了(時間嘛,2分鐘,最好成績了,汗顏)。


回看這一次的學習,有兩點值得分享。


第一,放緩速度。以前自己嘗試的時候一口氣往下學,當這麼多公式放在眼前的時候,只是機械地跟著走,腦和手速都沒跟上,導致了始終那就是公式,不是自己的東西。所以我們這次學,在每一節課或者說是每一個魔方節點完成的時候,都花上3天左右來重複前面的步驟,讓這個步驟強化在腦子裡,記住,熟練。


第二,相信小孩,他比想象中更聰明。

玩之前也想過一年級會不會太早,結果呢?到最後頂層角塊和稜塊還原的時候,我們是兩課一起學的,把公式認認真真抄在本子上,復原成功兩次,於是睡覺。晚上老母親還自己拿著本子,一步步認真記憶、理解了幾次L的步驟(和我們親愛的小李同學玩捉迷藏的遊戲),結果第二天練的時候才發現,他昨天已經完全記下L的公式了。


然後就是兩人比賽了,90%的時候都比不過他了,每天大概比5次左右,興致也漸濃。於是才在網上搜索魔方的品牌,知道了GAN,考慮到要帶去學校耐磨耐掉不心疼,從沒有磁力的版本入手。今天拿到,同10元魔方不是一個級別的,變速直接提升1分鐘,厲害,這下小朋友玩起來更帶勁了。


至於以後,看了很多大神的文章,都說魔方帶給他們最大的收穫是炫耀和得意,哈哈哈哈哈,小朋友,你就繼續練習,好好快樂地得意吧。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