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同樣的問題,看看孔子是怎樣分別回答君主與權臣的

《論語.雍也篇》記載了魯哀公問孔子的一個問題,“弟子孰為好學?”意思就是你的弟子中誰是好學的呢?孔子回答的很詳盡,“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意思就是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不兩次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已經去世了。現在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學生了,我還沒有聽說再有誰是好學的人了。《論語.先進篇》記載了季康子問題孔子同樣的問題,但孔子的回答卻有不同,原文是這樣的: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同樣的問題,看看孔子是怎樣分別回答君主與權臣的

本章的內容與譯文比較簡單,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很好學,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了。”

季康子所問的問題與哀公所問的一樣,但孔子的回答並不完全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朱熹引用範祖禹的話認為“臣之告君,不可不盡。若康子者,必待其能問乃告之,此教誨之道也。”意思就是臣子對於君王的提問,回答時必須詳盡,但對於季康子的提問必須要等到他真正有疑問時才回答,這是教誨之道,也就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意。


同樣的問題,看看孔子是怎樣分別回答君主與權臣的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記錄了另外一種看法,“或謂哀公有為之君,得賢可以自輔,故孔子以顏子之學詳告之。康子權臣,其延攬人才,欲為強私弱公之助,故孔子只惜顏子之死,而更無他辭。其說當否,無可確論。”就是說哀公作為君王,得到賢能之人則可輔助治理國家,所以孔子將顏回治學之長處詳細告訴給哀公,希望對他能有所幫助。季康子則為權臣,其延攬人才,只會是助長其私利,所以孔子在回答時只是感慨顏回的逝出,別無他說。這種說法是不是合適,無可定論。


同樣的問題,看看孔子是怎樣分別回答君主與權臣的

另,錢穆先生對於《論語》前後十篇中孔子回答問題時不同的表述有這樣的看法,“《論語》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哀公之問,皆稱‘孔子對曰’,至答康子、懿子、武伯之問,則但稱‘子曰’。此章及〈顏淵篇〉季康子三問,皆稱‘孔子對曰’,與前十篇不同。或說:前十篇或是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後十篇又出此後人續記。其時卿位益尊,卿權益重,君卿之間,益見其無別,故前、後《論》體例亦異。此意或然。亦無可確論。”《論語》本就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是通過不斷的補充完善和修訂而成的,故體例不同也就在所難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