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別不信,孩子數學成績的差距,在7歲前就拉開了

2016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起了一項名為“為什麼要學數學,要學多難的數學”的調查,調查顯示,認為小學、初中、高中三個階段的數學課比較難或是很難的比例對應分別為52%、53%、70%。

只有10%以下的學生認為小學、初中、高中數學都比較簡單。

別不信,孩子數學成績的差距,在7歲前就拉開了

可見,我國的數學學習難度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普通學生的接受程度。

數學太難,在課外培訓機構的熱門科目裡,數學總能佔有一席之地。

“數學科目是剛性需求,報名的人總是很多。”北京一家全國連鎖培訓機構招生老師說道。在這家機構裡,暑假共開設三期班組課,開課前半個月就排滿了。

而且,很多孩子往往經過小學、初中、高中十幾年學習下來,都沒有考出一個自己滿意、家長滿意的數學成績,甚至是進入大學之後,數學依然是最痛苦的科目。

別不信,孩子數學成績的差距,在7歲前就拉開了

顯然,孩子數學學不好,不僅壓力大而痛苦,還要花上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進行課外輔導,代價太大了。

對此,我們接觸了很多數學學得好的孩子,發現一個現象:他們在解數學題的過程中,更多是運用數學思維,而不是死記硬背得出標準答案。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讓孩子學好數學呢?

Part.1

數學學習,從難點著手

我們都知道,在解數學題的時候,思路和推理步驟很重要。

對一個數學問題,如果思考的出發點是錯的,那這道題無論在後面寫了多少的推理過程,它都將無解;反之,思考出發點對了,但推理時計算有誤或漏了一個步驟,這會得出一個錯誤的結果或同樣無解。

解數學題的過程可謂是,開頭錯,步步錯;一步錯,步步錯。思路要正確、推理要嚴謹,這是數學學習的難點之一。

別不信,孩子數學成績的差距,在7歲前就拉開了

其次,學數學,數感很重要。

數感是什麼?

數感是指當數學學習積累到一定時間後,孩子能對數學題有一個較快的反應。比如9+7,數感基礎好的孩子,很快就能發現,它和“10+6”非常像,從7裡面拿一個給9,就能湊滿10,進位就自然地發生了。有數感的孩子能很快地對問題有舉一反三的能力,將一道題的解法遷移到另一道題上。

正確的思路、嚴謹的推理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數感是學數學的一種敏感思維,它包含了知識的深層理解與遷移能力,這三者一道成為孩子學習數學不可或缺的因素,而這三個因素也構成了數學學習的基礎——數學思維。

學數學如同建大樓。對數學而言,地基就是數學思維。如果地基沒打好就繼續往上建就容易坍塌,沒有培訓好數學思維強行進入了下一階段的學習,就容易出現厭學,又怎能把數學這棟大樓建好呢?

歸根到底,數學學不好的原因是缺乏數學思維。

Part.2

如何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如果只靠孩子自己在習題和生活中感悟數學思維,對於悟性高的孩子會得心應手,但悟性低的孩子呢?他們只能陷在為數學痛苦旋渦中嗎?

所以,我們有必要引導每一個孩子,特別是未上小學的孩子主動去思考數學中數字間、圖形間、問題間的關係,讓他們對數學產生一種敏感,培養他們包括邏輯、推理、數感在內的數學思維基礎。

別不信,孩子數學成績的差距,在7歲前就拉開了

在199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學生若從幼年起就開始死記硬背數式得數,他們會漸漸不願去思考數字和數字間的關係,由此偏離了數學學習的方向——失去了靈活運用數字的能力。這意味著,他們越往後學數學,就越是困難,而且可能終生都有數學障礙。

可見,數學思維應該趁早培養,畢竟越小的孩子,其思維的可塑性越強。

Part.3

6—8歲是培養數學思維的黃金時間

當我們在家教孩子認數和加減法時,很多家長可能覺得這些很簡單呀!1比2小,1+1=2,這太輕鬆不過了。但為什麼下一次再問孩子1+1等於幾就回答不出來呢?1比2小,為什麼就是不知道呢?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加減法他前面有非常多的步驟,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過程。

我們應該先讓孩子學會唱數,從1數到20、數到100。然後教孩子點數,我說2,你拿出2個物品。接著是數的對應,最後是用數群來計算,不再是一個個的計數。比如說一眼看過去,這個是3個,這是5個,一下子就能看出來,這是孩子的一個數感的培養。

別不信,孩子數學成績的差距,在7歲前就拉開了

1+1=2,這個在大人眼前理所當然的事,在首次接觸這個的孩子面前卻有這麼多的鋪墊工作,孩子必須要從具體的實物操作經驗才能概括到抽象的運算。

可見,如果這種數學思維訓練從小學才開始進行,其實是晚了。

此外,思維訓練有一個關鍵時間點,就是7歲以後,孩子的大腦發育已經較為成熟,可再造性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而用編程作為一種有效方法,真的是越早啟蒙,越早受益,效果也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