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華夏文明看山西,縱觀太原今天帶你看陽泉

今天給各位介紹介紹陽泉,網上看陽泉。

陽泉,古稱“漾泉”,位於黃土高原東緣,

屬於山西東部山地,地處太原、石家莊兩省會城市中間,

北接忻州市,南鄰晉中市。

這裡有春秋末期趙簡子古城遺址,

漢淮陰侯韓信駐軍遺址,

唐代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的遺址,

春秋時代晉國趙氏孤兒藏生地:藏山,

開河寺石窟、冠山書院,石評梅故居,

梁家寨溫泉,

……

現陽泉博物館已開放。

陽泉市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關王廟 (第四批國保)

時代:宋

地址:陽泉市郊東北5公里白泉鄉林裡村玉泉山腰

正殿重建於宋宣和四年(1122年),殿內脊上有墨書題記為:“維南譽竦祖大宋國河東路太原府平定縣升中郡白泉村於宣和四年壬寅歲三月庚申朔丙子日重修建記”。

廟創建年代不詳,宋宣和四年(1122年)重修,元、明、清歷代修葺、擴建。廟坐西南朝東北,隨山勢而築。中軸線上從前至後分為外院、下院、上院三部分,由低而高層疊而進。其主要建築外院有樂樓、牌樓;下院有馬殿(山門)、鍾、鼓二樓,東西有配殿三間;自下院甬道可達上院,上院中軸線上有山門、獻殿、正殿(關帝殿)。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大陽泉村古村落

時代:明

地址:陽泉市郊區義井鎮

村中現存古建有蘭家巷、郄家院、馮家院、姚家院、張穆故居、觀音閣、玄天閣、馮氏宗祠、廟育祠(高禖祠)、五龍宮、遏雲樓等。

大陽泉村是陽泉地區保存較完整的古村落之一,猶如一隻爬行中的烏龜,頭向西方的獅堖山,尾朝東邊的桃河。風水學認為,此種村形,出人壽而性靈,其中多為文士。

平定縣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開河寺石窟(第七批國保)

時 代:南北朝至隋

地 址: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巖會鄉亂流村

開河寺石窟開鑿於東魏至隋初,現存石窟有 3個小型洞窟及8個附龕,摩崖造像 1處,題刻18處。

由東而西分別為第 1-3窟,分別開鑿於東魏武定五年(547年) 至北齊河清二年(563年)。3窟均為三壁三龕式,共有石刻造像88尊。摩崖造像雕造於隋開皇元年(581年),主佛像高 4.63米,佛兩側壇上各有一圓雕弟子像,再外側為二脅侍菩薩。摩崖大像前依崖壁修石砌券洞,洞前建重簷前廊。券洞內原有圓雕造像二軀,均被盜。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冠山書院(第七批國保)

時代:清

地址: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冠山鎮後溝村

書院依山而建,由資福寺、崇古書院、呂祖文昌閣、夫子洞組成。

冠山書院創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記載,元至順年間左丞相呂思誠重修並擴建,明、清屢有重修。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冠山天寧寺雙塔(第七批國保)

時代:宋、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冠山鎮南營街

冠山天寧寺雙塔外觀形制基本相同,均為八角三層樓閣式磚塔。

據清光緒 《平定州志》 記載,天寧寺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歷經明、清兩代多次維修。2005年重修,在西塔發現了佛骨、舍利子、西塔記事碑等,判定西塔建造年代為北宋至道元年(995年)。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石評梅故居(第四批省保)

時代:清

地址:平定縣城內姑姑寺巷

石評梅(1903―1928年)故居是一座清代民居建築,坐東朝西,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由前院、裡院和偏院組成。

盂縣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大王廟(第五批國保)

時代:金至明

地址:盂縣縣城北西關村香河北岸

大王廟祭祀“翊化神”,又稱“大王神”、“藏山大王”。此廟古稱藏山廟,為春秋時晉國上卿趙武之行宮。趙武即趙文子,也就是舉世聞名的《趙氏孤兒》中公孫杵臼和程嬰所救助的那位孤兒。趙氏孤兒的故事在盂縣大地流傳了幾千年,直至今天,盂縣地面上還保存多座祭祀趙武的廟宇,元代《重修藏山廟記》有“重建於金,源之於承安五年”的記載,現存建築寢宮為金代原構,正殿為明代建築,餘皆清代所建。

廟坐北朝南,南北長56.48米,東西寬62.63米,總佔地面積3537平方米。依次排列有照壁、山門(後兼戲臺)正殿、寢宮,山門兩側為鐘鼓二樓,碑廊和儀門分立二樓左右。山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硬山頂。臺基與樂樓相連,高出地面1.18米。山門明間留有較低的通道,次間墊高與樂樓臺面相平,演出時架木板製成平整的檯面。樂樓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面寬三間,進深五椽,歇山捲棚式屋頂。正殿是廟內主體建築,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重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歇山頂,筒板瓦覆蓋,前簷插廊。鬥為五踩雙下昂。樑架結構為六架椽屋前後單步梁通簷用四柱。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烈女祠(第四批省保)

時代:明、清

地址:盂縣孫家莊鎮大吉村水神山

為祭祖後周世宗柴榮之女柴花公主而建,亦稱柴花聖母祠。主要建築依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影壁、木牌樓、儀門、聖母殿,東西兩側建耳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祠西北有兩天然石洞,號曰修真洞、藏身洞,洞南山崖邊建抱泉樓三間。祠內現存清代壁畫105平方米、塑像2尊。

相傳,趙匡胤陳橋兵變後,後周世宗柴榮之女柴花公主為避戰亂,攜宮女潛入此山,面對國破家亡,迴天無力,悲憤之極,自縊于山上的一棵棗樹之下,後人為紀念其忠貞節烈,立廟祀之。關於這段傳說,光緒七年版《盂縣誌》中藝文志《水神辨疑》記載:“水神山即烈女山,廟祀柴花聖母,俗稱周世宗女,秉性貞烈,不欲適人,經於此山為神。舊志言之謂貞烈,為神似也”。烈女祠始建年代難考,但從文獻記載有金代盂州知州《遊烈女祠詩》可以推斷,該廟至遲建於金代,元、明、清三代歷加修繕。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藏山祠(第七批國保)

時代:明至清

地址:山西省陽泉市盂縣城北 18千米處的藏山

藏山祠因春秋時期程嬰於此藏匿趙氏孤兒而得名,藏山祠創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明清建築。

藏山祠分兩進,由南至北依次為影壁、牌坊、山門、正殿、獻殿、寢殿,兩側分別是鐘鼓樓、畫廊、廂房、耳殿等附屬建築。牌坊為四柱三樓,歇山屋頂灰瓦屋面,簷下十一踩五昂斗栱,清嘉慶年間重修。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簷歇山頂,布瓦琉璃剪邊屋面,簷下斗栱為一斗二升出龍頭。寢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簷歇山布瓦頂,前簷兩角柱身收分明顯,柱頭卷剎顯著。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山西盂縣千佛寺摩崖造像

時代:北魏

地址:盂縣萇池鎮橋上村南1公里千佛山下(藏山對面2公里處)

北魏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山上曾建千佛寺,寺廟旁側鑿有大型壁龕3處,內有石雕造像總計1100餘尊,營造年代自北魏永熙元年(532)始至唐開元(618)時期,長達200餘年。現僅存壁龕一處。

民國盂縣知事王昌所著《金石志》對此有所記載。現僅存壁龕一處,平面為長方形,無後室,舉高2米,闊寬8米,面積達40平方米,以營造塔狀佛龕為主,故又稱"塔窟"。其左面造像共21層。其中,上5層,每層均列16尊;正中央鐫著象徵皇帝的主佛像一尊,其兩側並列3層,每層均列車尊;並在其間鐫刻有9釐米大小的確良 "永熙元年造"、"興和三年造成"的文字。其右面共造像22層。其中,1至2層每層均列像22尊,3至5層每層列像25尊;6至8層每層均列像23尊;9至12層每層均列像21尊;正中雕大像1尊,並列兩側的左豎排8層,每層列像12尊,右豎排2層,每層列像60尊,其間鐫有4釐米大小的字,註明上述造像系"東魏興和三年"造。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府君廟(第六批國保)

時代:元至清

地址:盂縣上社鎮中社北村

有“大元國延二年······”題記。殿內繪有壁畫,因維修被拆下,現存放於西配殿。

創建年代不詳。據正殿攀間枋題記,元延佑二年(1315年)重修。明清時屢有修葺。一進院落,中軸線上建有過殿、正殿,兩側有東西配殿、耳殿。正殿為元代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簷懸山頂。樑架結構為四椽對前乳用三柱。前簷柱頭鬥為五鋪作雙下昴,補間出45度斜。後簷鬥為四鋪作出單抄。

華夏文明看山西,帶你看陽泉名勝古蹟

坡頭泰山廟(第六批國保)

時代:元至清

地址:盂縣北下莊鄉坡頭村

廟內元代經幢記載,元至正七年(1357年)重建,殿內有壁畫。

始建年代不詳,明天順、清康熙、民國六年都曾進行過修繕。正殿和後殿均為元代建築,其餘建築為明、清兩代遺物。

盂縣第一古村大汖村

時代:明清

地址:盂縣梁家寨村南邊6公里的太行深山溝

被譽為“太行山深處小布達拉宮”。有著5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盂縣現存最古老的村落。獨特風格的“立體交融式”鄉土建築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盂縣傳統和民俗風情,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山地的完美和諧。

大汖古村明清時建村。“汖”,康熙字典裡讀作pìn,當地人念chang(三聲),《盂縣誌》裡標註為Can。山清水秀之處為“汖”,意指水從山上流下來(瀑布)。原來大汖村西邊的山口有三條瀑布,第一處瀑布較大,稱為“大汖”,依次為“二汖”、“三汖”。因村落位於大汖處,所以取名“大汖”。大汖村的古民居依山而建,100多座石頭與夯土房層層疊疊,錯落有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