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新冠肺炎疫情可診、可治、可防態勢基本形成 部分疫苗4月有望進入臨床研究或應急使用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瞿文斌):記者從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6日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自疫情發生以來,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疫情可診、可治、可防的態勢基本形成。部分疫苗4月有望進入臨床研究或者應急使用。

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關組專門設立了疫苗研發專班,預計在4月份,部分疫苗有望進入臨床研究或者應急使用,“綜合來講,我們目前的五條技術路線都是按照我們之前的進展穩步推進的。按照這麼一個預期,我們估計在4月份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可能有希望有部分疫苗能夠進入臨床研究或者應急使用。”

五條技術路線包括:目前已經進入實驗動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階段的滅活疫苗、通過鼻腔滴注進行接種的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我國基因工程重組的亞單位疫苗和腺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以及mRNA疫苗。

有一些學者稱,新冠病毒已經發生變異或者產生新亞型。這些變異是否影響到新冠病毒的毒性、致病性、傳染性?對正在研發的疫苗會不會有一定影響?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表示:“目前在中國針對於病毒的變異和疫苗研發有統一部署,我們看到的病毒變異並沒有影響到藥物研發、抗體制備和疫苗製備。我們正在積極地觀測病毒變異程度,而且積極地佈局科研項目。”

在可治方面,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介紹,科技攻關的一批藥物和救治技術已在疾病救治當中擴大應用,磷酸氯喹、託珠單抗、中醫藥中的有關方劑和注射液等一批推薦的藥物以及康復者血漿、血液淨化治療這樣一些治療方法也納入到診療方案,“正在積極推動幹細胞、單克隆抗體等先進技術用於危重症患者治療研究。通過臨床實踐制定了分型分層的治療策略,不斷優化治療方案,其中就包括阻斷輕型、普通型向重症轉化的治療方案,也包括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方案。”

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表示,藥物研發工作現已經進入第二階段,關鍵是儘早讓患者在輕症階段得以治癒,加大重症患者的救治力度,“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在臨床救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恢復期血漿治療,臨床顯示出較好療效。幹細胞治療的臨床研究目前在北京和哈爾濱多家醫院進行,臨床初步顯示安全、有效。人工肝這項科研成果也已經在臨床開展研究和應用,臨床顯示應用人工肝進行救治,在呼吸機支持的平均天數和ICU監護的平均時間明顯減少,能夠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在新冠肺炎可診方面,目前已有14個檢測產品獲批並應用於臨床,整體檢測水平顯著提高,能滿足國內診斷檢測的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程京介紹,最近兩週已有7個試劑檢測項目獲得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批准,正式進入臨床。最新審批上市的一款基於恆溫擴增芯片技術的試劑盒,一次能對6種呼吸道病毒進行快速檢測,“和原有的核酸檢測相比有三個突出優點:一是能夠快速對多種呼吸道常見病毒進行一併檢測;二是檢測速度更快,只需要在1.5個小時就完成所有檢測;三是臨床應用方面可以非常好地幫助臨床醫務人員做鑑別診斷,迅速區分哪些人是新冠病毒感染,哪些患者是其他病毒感染,把合併感染、交叉感染這樣的情況加以區分。”

目前,中國已經向巴基斯坦、日本、非盟等提供了檢測試劑,也向國際社會分享了中方在診療方面的方案。科技部官員表示,中方非常願意加強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同有關國家分享經驗,開展在藥物、疫苗、檢測試劑等方面的科研合作,為在全世界範圍內戰勝疫情貢獻中國的智慧和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