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清末民初,作為直隸和河北省的省會,保定曾商賈雲集,出現了遠近馳名的數百家老字號,槐茂醬菜、劉伶醉、馬家老雞鋪、白運章包子、稻香村、望湖春……這些老保定人耳熟能詳的百年老字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競爭的衝擊,很多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對保定來說,這些老字號不僅僅是一個商業符號,更是這座城市文化記憶的一部分。這些“老字號”們的發展故事背後,是保定繁盛的商脈傳承。這些歷史悠久、世代傳承的老字號,凝聚的是一段歷史,對塑造城市品牌和商業文化意義非凡。如專家所言,老字號歷久彌新,並且有其特色,每一個百年老店都是活標本,值得細細研究。

槐茂醬菜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保定有三寶,鐵球、麵醬、春不老。而說到麵醬,就不得不說槐茂醬菜。據瞭解,保定槐茂醬園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

1671年,由北京金魚衚衕遷來保定的趙氏夫婦,用幾口大缸在西大街從事醬業,專營醬菜和麵醬。因店旁有一株古槐而取名“槐茂”。借喻買賣像古槐一樣枝葉茂盛,買賣興隆。由於該店醬菜醬香濃郁,脆嫩爽口,很受百姓歡迎,生意日漸興盛。

1937年7月,日本侵華,保定淪陷後,保定的工商業開始衰落,槐茂醬園也不例外,再加上家族內部原因,於1941年後陸續將“槐茂醬園”分為三個醬園:由趙澤南代表一股的醬園名稱承接“槐茂號”;1942年趙少農代表的一股,開設“永茂號醬園”;日本投降後,另一股東趙星如、趙茂堂於1946年開設“槐昌永號醬園”。1954年趙少農的永茂號實現公私合營,成立了“公私合營保定醬菜製造廠”。

1955年,保定醬業加快公私合營步伐,由魁盛號、聚和成、文興棧、槐昌永四戶醬園合併為私股,與政府公股合營,成立了“保定市公私合營槐茂醬菜製造廠”。1956年國家工商局首批註冊傳統手工業產品商標,保定市公私合營槐茂醬菜廠“古槐牌”雜件醬菜商標。1957年7月20日註冊“古槐牌”商標醬菜專用商品註冊證號1915號。改革開放後,有著300年釀造歷史的河北保定槐茂公司,已是一家著名綜合性調味品企業,被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

白運章包子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白運章包子是老保定的名小吃之一。創始人白運章是生於1886年,世居清真寺街的老保定人。

1924年,在舊馬號濟善商場,開設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包子鋪,專門賣清真包子。開張初期,這裡的包子就被當時的直隸官員譽為食品之冠。京劇大師梅蘭芳來保演出多次,每次必吃白運章包子,並打包帶回北京。解放後,白運章包子更是名揚四海。

1958年在全國包子質量大評比中,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雙雙奪魁,受到過王光英先生的稱讚。解放初期的白運章包子鋪,由於舊馬號的拆遷又搬到了裕華路保定商場東側和“望湖春”飯莊同在一座樓上,各自經營。後由於保定商場東擴,整個樓被拆除,白運章包子鋪關張歇業。

1994年春,在保定商場后街,直隸大劇院東邊的一座樓上,白運章包子鋪重新開張營業。並請著名書法家張布舟先生題寫了“白運章”包子鋪的牌匾,生意非常紅火。

馬家老雞鋪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馬家老雞鋪清真滷煮雞,已傳世五代。馬家老雞鋪的創始者系河北省河間縣一個回族人。傳到第三代馬耀輝名下,在府衙前大街南邊置買了兩間鋪面,命名為耀蘭齋馬家老雞鋪,生意興隆。

清末民初,馬家滷煮雞負有盛名,曾博得當時封建官僚、軍閥政客、太太小姐、公子哥兒們的讚賞。據說清末直隸總督李鴻章以及民國初年直隸督軍曹錕、省長曹銳都喜歡吃馬家老雞鋪的滷煮雞。

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馬家老雞鋪第五代人馬學勤,以小業主的身份合營到保定市食品公司雞紙品加工廠,由黨安排為該廠副主任。馬家老雞鋪經過五代將近二百年的苦心經營,為肉禽熟食製品行業創造了獨特的工藝技術與下料配方。1976年,馬家老雞鋪重獲新生,招牌高懸,渴望已久的顧客蜂擁臨門,爭相購買。

白家罩餅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問起保定現在的食客哪裡的牛肉罩餅正宗,大部分“老饕”會首推南河坡老商業區的“白家罩餅”老店。“白家罩餅”原名“老白牛肉泡餅”,由白絡春老人創辦。

白絡春自小在保定學徒,學成後去石家莊中和軒飯莊深造。後來他到山西太原市繁華街段的西米市開了一家飯店,利用在中和軒學得的牛肉罩餅技藝又結合自己的感悟,專門經營“老白牛肉泡餅”。白絡春老人的兒子白桂森自小跟隨父親耳濡目染,也深愛餐飲行業。白桂森先後在山西路安府(今長治市)以及陝西省西安市經營“老白牛肉泡餅”。公私合營後,白桂森返回保定老家。改革開放後,黨的惠民政策又喚起了白桂森老人重操舊業的想法。

1977年他在保定南河坡開設牛肉罩餅店,並在保定市工商局以“白家罩餅”為店名申請註冊,後又在國家工商總局申報註冊。白桂森以自己一生對餐飲的經驗,總結保定百姓對牛肉罩餅的喜愛和認可,在原來牛肉和老湯配方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調製成了獨特白家罩餅的牛肉罩餅配方。白家罩餅的牛肉色澤紅潤,肉質肥嫩;餅為荷葉餅,層多,撕成寸大的雲彩形片,經百年老湯一勺一勺加熱罩透,牛肉和餅鬆軟適口,撒上香蔥;再配一小盤白家獨特配方烹製的辣椒,吃起來香氣撲鼻,越嚼越香,味道鮮美。2013年,白家罩餅申請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白桂森老人的長孫白剛申請為白家罩餅傳承人。

稻香村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稻香村於1773年創建於姑蘇城玄妙觀東側,主人姓沈,頗知詩書。因《紅樓夢》中詩句“柴門流水稻花香”,稻香村由此得名,乾隆吃到稻香村的糕點後,讚不絕口,御賜稻香村葫蘆形招牌,稻香村由此名揚天下。

保定稻香村始創於民國六年,開創人曹洪波,清末曾經在北京稻香村學徒。保定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始建於1917年,前店後廠,自產自銷,主要生產京廣式中西糕點、元宵、月餅、禽肉製品、果汁果脯等,品種達300餘種。產品風格屬南味特色,甜鹹兩具。產品入口清爽,食後增加食慾。

何記糖葫蘆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滿族何記糖葫蘆”已歷經七代傳承,第七代傳人何平安,今年已經六十多歲。

說起做糖葫蘆,那是何家的家傳絕活。他們做的糖葫蘆兒,看上去晶瑩剔透,乾淨漂亮;吃起來又入口酥脆,不會沾牙。讓人叫絕的還有一點:如果不小心,把“滿族何記糖葫蘆”掉在了地上,只須撿起來用嘴吹一吹,沾上的沙土會被吹掉,不像有些糖葫蘆只要沾上點土,立刻就變成灰蛋蛋。一來二去,人們贊其“神奇”,便送一雅號曰:“玻璃糖葫蘆兒”。

更讓何家人引以自豪的是,“滿族何記糖葫蘆”第四代傳人何栓子製作的糖葫蘆,被當時的朝廷看中,不僅常常被宣進皇宮飽皇親國戚們的口福,更是得到了老佛爺慈禧的喜愛。所以,“滿族何記糖葫蘆”屢次作為貢品被召入宮。

義春樓白肉罩火燒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白肉罩火燒是保定名樓義春樓的主要名吃之一,義春樓開業於清代光緒年間,曾是保定五樓之首,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叔父愛新覺羅·溥新親筆為名吃提了匾。

如今,白肉罩火燒的傳承人李領根將義春樓開設到百花路的老式居民裡。白肉罩火燒的製作工藝精湛,挑選新鮮的豬肉,經反覆沖洗熬製,並將煮熟的肉片切成薄片,再配以撕成彩雲狀的火燒,用開過頭湯反覆澆製而成。吃法講究三吃六味,即以白肉罩火燒配合不同的輔料,便可以吃出不同的風味來,令人回味無窮。而營養價值更是值得一提,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又不含過多的脂肪,是又解饞又健康的食品。

大慈閣香油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很多老保定都知道近幾十年來,大慈閣香油曾長期在南大街一帶銷售,卻少有人知道為什麼叫“大慈閣香油”。根據其家族的口口相傳,公元1227年元將張柔重建保州城,命部將何伯策參與修建大慈閣等寺院,並出任管理官吏。何伯策藉此與其家族在大慈閣名下開辦窖冶、作坊、典庫、浴堂、店舍、棧場等商業與手工業,其家族經營的香油坊、醬菜園、糕點鋪最為出名。

其中的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愛吃的人越來越多,民間為便於稱呼就叫它大慈閣香油。根據大慈閣香油傳承人周新提供的資料,這個古老調味品的發展脈絡大致如下:始於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發展於清順治四年(1644年),盛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直到清朝末年,大慈閣香油興盛不衰。保定“壬子兵變”後,工商業凋敝,大慈閣香油也備受打擊、雄風不再。

1924年,王雙久的大慈閣香油在保定城南大街營業。在日偽統治期間,民族工商業備受歧視,大慈閣香油僅能苟存。改革開放後,腰山王氏後人重操舊業,將大慈閣香油逐步發揚光大。1980年後,張彤雲在保定市區經營大慈閣香油。2007年,保定大慈閣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大慈閣香油飽經歲月洗禮並傳承至今,其“色如琥珀、聞香醉人”的美食傳奇正在續寫之中。

萬寶堂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2013年,西大街萬寶堂藥店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批保護名單內。萬寶堂成了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標誌,是保定醫藥文化的里程碑。清朝同治末年,在保定走街串巷的浙江遊醫陳拙安傾盡積蓄,買下了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的中藥店“大生堂”中藥鋪。經過改修裝飾,更名為“萬寶堂”。

萬寶堂發展迅速,很快就贏得了市場並創出了名氣。在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淮軍駐保期之際,利用與淮軍均系江南人的同鄉關係巧妙接近,擴大了自己的聲譽。李鴻章得病後服用萬寶堂的藥劑很快痊癒。萬寶堂主人抓住有利時機乘機請李鴻章題寫萬寶堂和萬全堂匾額,名人效應讓萬寶堂受益匪淺。這一年是光緒十一年。民國期間,曹錕、吳佩孚駐保時,也曾請當時的副經理沈筱齋診視,頗見功效。曹、吳給沈親筆所書“濟世為懷”、“著手回春”兩塊匾額,萬寶堂因此聲名大振。

1948年保定解放後,萬寶堂藥店恢復正常營業,並得到了新的發展。1956年,保定中藥業實行了公私合營。2002年,萬寶堂成功改制,迅速擴延,形成了以西大街老店為中心、直營店為主幹、連鎖加盟店為分支的現代模式,形成了好藥與大眾分享的現代運營模式,萬寶堂品牌得以發揚光大。

天義齋包子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天義齋包子鋪開設於1924年。舊址位於原“老馬號”內,與白運章包子鋪毗鄰,至今已有九十年的歷史。天義齋包子鋪的創始人,原是由姓梁的兄弟三人所開設的。

1937年秋,“宴樂園”飯莊的老東家王豐年正式接收了天義齋包子鋪,名聲越來越大。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後,天義齋正式歸為國營。一直經營到文化大革命中後期,天義齋包子鋪關張歇業了。1980年,王豐年之子王振川,重新啟用“天義齋”包子鋪的招牌,之後又都相繼歇業。

改革開放後,由王振川之五子王建昌作為“天義齋”的第三代傳人,重新開發經營天義齋包子鋪。於1993年,在河北農業大學東門正式掛出了“天義齋”包子鋪的招牌。2003年因“非典”關張。2004年春,在西關大街路南又重新開業至今。

何家燒餅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何家燒餅坐落在保定裕華東路路北,僅有半間門臉,小店雖老,卻像是一枚久藏的珍珠。“何家燒餅鋪”的主人何步雲,1927年13歲時,就隨其父何文明開始打燒餅的生涯。何文明幼時曾隨舅父在北京學打燒餅。練出了一手過硬技術。後來何文明獨自到保定穿行樓南租了一間門臉起名“和盛齋燒餅鋪”,以芝麻餅為主,兼營糖餅、豆沙燒餅、饊子麻花等食品。由於他做的芝麻燒餅別具一格,生意一直很好。當時保定人一提起吃燒餅,就要吃“何把式”的。

久而久之,人們便稱“和盛齋燒餅”為“何把式”燒餅。1947年何文明去世後,何步雲繼承父業,和其父生前收留的徒弟哈恩義共同經營“和盛齋燒餅鋪”。1949年把鋪面讓給了哈恩義,自己經營“家庭客店”,招客住宿。1959年公私合營時,和盛齋燒餅鋪併入國營穿行北樓食堂,何的家庭客店被併入國營旅館。1957年何步雲退休。1980年,應廣大群眾要求,經有關部門批准,將自家半間廚房改造為小門臉,重操舊業,起名何家燒餅鋪。何步雲的手藝雖擱置30餘年,但烙出的燒餅仍風味不減。

六味齋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說起保定口碑最佳的熟肉食“,六味齋”當之無愧地名列前茅。過去的六味齋熟食店位於繁華的西大街與城隍廟街南口接處的路北,南對面為天華市場。它所售賣的熟肉製品以製作精細、花色品種多、風味獨特而遐邇聞名。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保定市民對六味齋熟食店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六味齋的名字是有講究的,六味齋的產品以鹹、甜、辣、香、嫩、酥六種風味而聞名,六味齋皆因此而得名。保定六味齋建於1940年,最初由北京寶華馨熟肉店經理王書田和盛福亭等人合股經營。它的歷史卻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間。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北京西單牌樓附近開設了一家熟肉店,名為天福號。一天夜裡,兩夥計守灶煮肉朦朧入睡。一覺醒來,肉塌爛於鍋中,只好將肉起出鍋來放到盤中放涼後出售。看鍋中已成濃汁的肉湯,棄之覺得可惜,於是便將肉汁塗到肉上一併出售。誰知歪打正著,人們食後覺肉質香嫩爛熟,味道更加鮮美,一傳十、十傳百,生意火爆。

1919年,山東掖縣人王書平、王書田兄弟來北京先在天福號學徒,後在北新橋小石虎衚衕兒創辦寶華馨醬肉店。盛福亭與王書平、王書田兄弟為同鄉,他在天福號和華馨醬肉店都幹過,所以六味齋股東們公推盛福亭為保定六味齋代理人,又是店裡師傅。六味齋熟肉用的為天福號的工藝。由於盛福亭技術好,經營有方,六味齋生意興隆。

黑閨女餃子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相傳,黑閨女餃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其創始人是明朝崇禎年間的宮廷御廚蘇喬生。後來蘇喬生與京城前門外開餃子館的民間廚師李桐梅結婚,他便把加中草藥拌餃子餡的技術傳給了李桐梅。由於李桐梅膚色有點黑,人們便親切地叫她黑閨女,稱她做的餃子為黑閨女餃子。後來,黑閨女餃子的名氣就傳遍了京城。

黑閨女餃子有兩個祖訓。一個是把好用料關和製作關,要求黑閨女餃子的當家人親自選料進料。重視品質,同時也能防止秘方外洩,這第一條祖訓自是題中應有之義。但第二條卻與大多數以秘方傳家的祖訓截然相反——傳女不傳男,因為女人穩當、心細,做事認真。自明末至今已有300多年,堅持著女人當家的傳統。黑閨女餃子當代傳人杜阿紅的丈夫王文章說,拌餡所需要的中藥大多是他採購的,但最關鍵的幾味藥,卻總是杜阿紅親自採購。

保定酒廠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說到保定酒廠,可能好多人並不熟悉,但是說到一畝泉酒,相信你肯定喝過,而現在被人們所熟知的河北一畝泉酒業集團有限公司,其前身就是保定酒廠。據保定酒廠《廠志》記載,保定酒廠始建於1945年,是一家擁有70年曆史的白酒老酒廠,解放初期列為保定市八大國營企業之一,在戰爭年代是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制酒企業。保定酒廠的歷史與創建,充滿了傳奇色彩。

1944年秋,清苑為了抗日,實行“堅壁清野”,由於部分“堅壁”的糧食受潮,易發黴變質,急待解決,1945年在清苑縣王盤鄉小李莊創建了一個隱蔽的小酒廠,當時名稱叫“裕民酒廠”,公私合營,隸屬清苑縣委和縣公安局。1946年,裕民酒廠與蠡縣楊馬莊酒廠合併,遷到蠡縣桑園鄉潘營村,正式更名為“蠡縣裕泉湧酒廠”,當地俗稱叫“潘營酒廠”。由於在戰爭中遭到破壞,裕泉湧酒廠遷入保定,1949年2月,酒廠正式在保定市平康里八條(現東昇街五十二號)建廠,佔地五畝半,新酒廠正式名稱為:河北省保定市裕泉湧釀酒廠。之後酒廠名稱先後變更為:保定市酒廠、河北省人民政府保定市制酒總廠。

1959年,保定製酒廠對深受保定市民愛戴的“一畝泉牌酒”、“新保定酒”商標提出註冊申請,到1961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審定註冊。2010年12月,保定市一畝泉酒銷售有限公司成立。2014年,河北一畝泉酒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保定白酒產業擴大升級,實現華麗轉身。

美章照相

保定驕傲:那些經久不衰的老字號

保定市最早的照相部之一,民國初年開始營業,已有近百年曆史,地址在當時的西大街北門的東側路南,位於稻香村的斜對面。保定解放時,存有照相館10家。建國後,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業有了較快的發展。

到1956年公私合營時,照相業已有13個門店即:光明、新生、真善美、海濱、美章、華容、三濱、國風、賓賓、良友、中國、大方照相館和第一照相部。公私合營後,因地方窄小和調整商業網點諸原因,先後關停了大方、良友、中國、海濱、國風、華容、真善美、光明照相門市部。美章照相部更名為人民照相部。

1966年“文革”開始後又關了新生照相部。這時市內只剩下4個門市部和新市區的新影照相部。1971年改建保定商場時,又拆除了第一照相部和工農兵(原賓賓)照相部。屆時,只剩下紅旗(原三濱)、人民(原美章)和新影照相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