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諺語“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答案來了


諺語“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答案來了

驚蟄,古時候最早叫做“啟蟄”,後來到漢朝的時候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諱而改為驚蟄,唐朝的時候曾有短暫的恢復,然後就以驚蟄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了。驚蟄是我國第二十四節氣之第3個節氣,一般是在陽曆3月5號到3月7號之間,今年是3月5號是驚蟄的日子。驚蟄馬上就到了,在農村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農諺“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是什麼意思?這種說法有道理嗎?一起來聊一聊。


諺語“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答案來了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當然,今天我們知道,這個說法只是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描述。蟲子自然是聽不見雷聲的,之所以醒來是溫度變化的結果。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條諺語是說驚蟄節氣不冷,以後冷的時間要長。當然,不能理解為真的要冷到五月中,只是打了一個比方。那麼這是真的嗎?對於農業有哪些影響?


諺語“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啥意思?有道理嗎?答案來了

類似的諺語還有“驚蟄吹起土,倒冷四十五”,如果驚蟄這一天要是颳起了大風,那麼今後一段時間就會經常出現颳風天氣,所以導致今後四十五天內氣溫都比較低。驚蟄的氣溫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的天氣變化,如果驚蟄比較冷,那麼上半年溫度就會低一些,如果驚蟄比較暖和,那麼前半年就會溫度比較高,相同的俗語還有“驚蟄寒,寒半年”“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等各種對應的說法。

關於俗語“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驚蟄過後還能冷多久?對此你是怎麼看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