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脫貧致富的“金耳朵”——柞水木耳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產業扶貧案例

歲暮天寒,陽光微弱。2019年12月30日,走進位於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的金米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排排智能聯動木耳大棚整齊劃一。雖然進入越冬期,菌絲生長緩慢乃至休眠,但已然躍在菌棒上的黝黑木耳仍迸發出勃勃生機。

秦嶺多寶,木耳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來,為助推當地貧困群眾早日脫貧,柞水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充分發揮資源稟賦,積極培育“一主兩優”脫貧產業格局,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將小木耳做成貧困人口持續穩定增收的大產業,初步探索出一條穩固長效的產業脫貧路子。日前,柞水木耳成功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產業扶貧案例。

乾佑河畔的小小木耳,綻放出脫貧致富的絢麗花朵。

因地制宜闢路徑

秦嶺柞木森然,農家柞段如山。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大秦嶺茂密的森林、清冽的山泉、海拔1000至2000米的山地氣候,為食用菌提供了最佳的適生地,造就了獨特的山中珍饈、養生珍品-柞水木耳。

柞水木耳歷史悠久,品質上乘,曾先後獲得過兩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大獎、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等,並於2012年獲得農產品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經過深入調查和多方論證,柞水縣將木耳確定為全縣脫貧攻堅主導產業,扶持木耳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

縣上結合貧困現狀,按照1萬畝、1億袋規模、5千噸產量、3億元產值的木耳產業“1153”計劃,通過集中流轉和土地入股的方式,利用全縣所有能夠用於發展木耳產業的土地,採取一畝兩季的辦法保證1萬畝需求,建成了5條年產2000萬袋木耳菌包生產線。

他們堅持重點帶動、全域覆蓋的思路,按照“三個優先”的原則對木耳產業進行科學佈局。優先將木耳產業項目佈局到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將木耳小鎮項目優先佈局到全縣最大的集中連片貧困區域——西川流域,成功帶動西川流域3個深度貧困村和1個貧困村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優先將木耳產業帶佈局到輻射範圍較廣的貧困村,建設了金鳳、金米、金盆、肖臺、窯鎮等5條木耳產業帶,輻射帶動了全縣9個鎮辦42個村(社區)發展木耳產業。僅2019年,建設吊袋大棚1000個,栽培木耳7500萬袋,建成清水、肖臺、老莊等32個大型木耳產業基地。

黨財玲是杏坪鎮黨臺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有4口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去年秋季,她在村上的木耳基地認養了兩個木耳大棚。在這之前,她擔心自己沒有資金,也不懂技術,可後來在鎮村幹部的政策解釋下,她才放下心來。在秋季掛袋階段,村上的第一書記和技術人員還前來指導她學習木耳種植技術。

“我有啥問題提出來,他們就立馬給我解決了,我要盡心盡力把這個事做好,對得起這些幹部對我的鼓勵,也對得起自己,給家裡增加收入。”黨財玲說道。

為了進一步完善木耳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木耳產業,激活和釋放廣大群眾發展木耳產業的內生動力,柞水縣實施“兩借兩還”模式。針對部分貧困群眾缺乏產業啟動資金的難題,推行“借袋還耳”“借棚還耳”模式。各村根據本村“借袋”戶的菌袋需求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中博公司簽訂借袋合同,“借袋”戶借袋時要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借袋還耳”合同,每季木耳採摘結束後,農戶將成品耳上交村集體統一銷售,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銷售資金扣除借袋成本後返還貧困群眾,貧困戶無需資金就能參與發展木耳產業。

目前,全縣800多戶貧困群眾通過“借袋還耳”栽植木耳400萬袋,預計戶均實現增收2000元;230戶群眾通過“借棚還耳”承包木耳大棚,預計戶均增收5000元。

縣上堅持把帶貧益貧作為重中之重,創新“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六型聯結、三七分配”機制,積極構建了緊密多元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出三資股份、租賃分包、產業領養、勞務用工、產品訂單、開展服務6個增收“套餐”,針對貧困群眾的不同情況,合理選擇一種或多種聯結紐帶,實現股份聯結掙股金、租賃聯結掙租金、領養聯結掙利金、承包聯結掙贏金、勞務聯結掙薪金、服務聯結掙佣金。在利益分配上,對扶貧專項資金形成的項目資產進行折價,將折價總額的70%量化為貧困優先股股權,30%作為村(社區)集體資產股權(按10%公積金、10%公益金、10%風險金安排使用,剩餘70%用於集體資產收益分紅),進一步將貧困戶嵌牢在木耳產業鏈上,使每家每戶都能切切實實感受到木耳所帶來的增收致富紅利。

科技支撐延鏈條

步入金米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智慧農業種植區,頓覺耳目一新。據工作人員介紹,為了實現木耳生產智慧化,他們在種植基地前端安裝了攝像頭、傳感器等生產信息數字化收集系統,利用光纖網絡傳輸彙集到終端控制區,由農業生產智能化系統實時顯示木耳生產棚內外溫度、溼度、PM2.5、風向等生產關鍵因素,同時根據實時數據電腦分析,自動控制通風、遮陽、噴水等操作,實現大棚操作實時化、智能化。

在智能控制中心,記者看到其中一個大棚內顯示溫度過高,另一個大棚內顯示溼度不夠,於是管理員立即用手機操作,一個將遮陽網關閉,一個進行澆水作業,很是方便。同時他們還建起了木耳質量追溯體系,可以通過關注手機二維碼,讓消費者瞭解木耳從基地到餐桌整個生產過程的相關情況。

毗鄰智慧農業種植區的還有全國第一家單項產業數據中心——柞水木耳大數據中心。木耳種什麼?種多少?如何種?怎麼賣?面對這些疑惑,木耳大數據中心告知了我們答案。

據瞭解,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設立了“柞水木耳環境感知監測及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建設與示範項目”,引進西北大學、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專家團隊,在柞水縣打造了全國首家木耳大數據中心,建設生產智能科技服務、供銷智能科技應用、金融智能科技應用、扶貧智能科技應用和大數據資產服務平臺,讓柞水木耳產業實現了從生長監測、質量管理、科技諮詢到市場銷售全流程的數據化和信息化。

柞水還建設了李玉院士工作站和木耳菌種繁育基地,從木耳栽培原料、生長環境、種植管理、加工過程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將培育出適宜柞水生長的產量高、品質好的黑木耳菌種,有效解決木耳菌種研發和產品深加工的“兩端”問題。同時通過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項目支持,建設了木耳深加工產品研發基地,全面開展木耳深加工產品研發,已開發出木耳脆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種產品,全面提升柞水木耳產品附加值和市場核心競爭力。

龍頭帶動築高地

作為第一家引資農業企業,陝西中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柞水累計投資3億多元,建設了5個集食用菌科研、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共計10條自動化菌包生產線,年產1億袋的木耳工廠化菌包廠,形成以西川流域為核心,輻射帶動全縣各鎮辦的木耳產業佈局。

位於下樑鎮金盆村的木耳菌包廠是其中一家,走進廠內,菌包生產線機器轟鳴。裝袋、高壓高溫滅菌、冷卻、接種、培養等程序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57歲的鄧大姐一家都在菌包廠上班,提起兒子鄒潔,大姐有說不完的驕傲,兒子本來腿有殘疾,很難就業。自從進入中博,在基地的培養下,兒子刻苦上進,已經拿到了司爐工操作證,“端上了靠手藝吃飯的鐵飯碗,去哪裡都不愁沒事做了。”鄧大姐笑著說道,現在兒子在中博1個月能拿到3500塊錢的工資。丈夫雖身體不好,但旺季和採摘季也能來中博打個零工,加上自己在中博做保潔的1500元月薪,這一年,一家人不但脫了貧,生活也遠比以前富足,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據廠長許超介紹,截至目前,全縣8個鎮辦42個村(社區),24個村集體經濟和4000多戶貧困戶入股公司,通過參與陝西中博食用菌產業收益,木耳收入佔到貧困家庭收入的60%以上。針對困難群眾,中博農業積極推廣借袋還耳、借棚還耳、產業託管等產業帶富模式,推進木耳保護價收購,木耳種植年戶均增收3500多元,真正實現了零成本、零風險、高收益。前後吸納了每年貧困戶可享受到入股資金8%以上的固定分紅,目前已累計分紅800多萬元。同時公司聚焦社會和技能幫扶,為木耳種植戶和廠區工人開展食用菌生產栽培技術培訓,積極在全縣所有菌包生產廠和木耳基地開發就業崗位,已吸納120名貧困戶在中博公司長期就業,累計發放工資總額500萬元。

陝西秦峰農業公司是我省首家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地栽黑木耳產業的重點龍頭企業,位於西川現代農業示範園核心區,該公司先後引進東北最新地栽黑木耳技術,培育種植黑木耳,取代傳統椴木種植。後在原木耳產業基地的基礎上升級打造柞水木耳特色小鎮,並建成國內唯一的一個木耳博物館,擁有1000畝木耳大田觀光基地和50畝木耳採摘體驗基地。每年兩次的採摘季,一畝地需要8至10人採摘木耳,2015年至2018年,僅支付貧困戶工資就達128萬多元。

據瞭解,柞水縣先後成立旅投、扶投、科投、林投4家國有企業,每家企業分別負責建設1條年生產能力2000萬袋的木耳菌包生產線,以成本價格向全縣各大木耳生產基地供應原材料,保證木耳原材料供應充足、成本低廉;每家企業建設1個加工車間、1個倉儲物流庫房、1個廢料回收工廠、1個木耳大賣場,提供加工、倉儲、銷售、廢料回收等服務,從生產端到回收端為木耳產業保駕護航。並招引陝西中博、陝西野森林、陝西秦峰、陝西新田地等非公企業,參與木耳袋料生產、冷鏈倉儲、配套產品開發、包裝營銷等生產經營,激發整個產業的生機活力;引進淘寶、京東等電商公司,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農產品物流平臺;鼓勵各種商戶、農家樂等發揮市場面廣的優勢,充分調動各類社會資源向木耳產業聚集,有效擴大木耳產業銷售終端覆蓋面。目前,共引進非公企業1545家,與全縣3742家商戶、餐飲企業簽訂供銷協議,木耳產業聚集效應初步形成。

同時,專門下發鼓勵發展經濟合作組織的獎勵辦法,對帶動10戶貧困戶以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貼息貸款50萬元,對帶動3戶貧困戶以上的家庭農場,貼息貸款10萬元,協調金融機構向各類經營主體發展“產業貸”32筆1502萬元,鼓勵有技術、有場地、有設備的能人大戶,發展木耳大棚、收購加工、物流運輸等合作組織,成功發展專業合作社303家、家庭農場40家,為木耳產業規模經營提供了有力支撐。

防範風險穩增收

為了降低自然災害以及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柞水縣與中國人保財險柞水分公司簽訂保險合同,按照每袋保費0.15元、保額3元的標準,給全縣所有發展木耳的經濟合作組織購買了商業保險,建立了快速理賠機制,為群眾發展木耳產業吃下了“定心丸”。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建立了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柞水分中心,搭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平臺,派出科技特派員12批342人次,深入基地跟蹤開展技術指導,聘請有資質的培訓師,對所有種植戶和包扶幹部開展技術培訓,加強職業農民的認定認證,培養了一批木耳產業發展的行家裡手;積極與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建立了商洛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建成西川木耳小鎮技術研發中心,為木耳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積極踐行“兩山”理論,把綠色發展貫穿木耳產業發展全過程,菌包生產中,以木屑、果枝為主,嚴禁濫砍濫伐,堅決不碰生態紅線。對廢棄菌包,堅持循環化利用,引進柞水野森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建設總投資8000萬元的木耳菌包廢棄物再利用項目,年處理廢棄菌包1.2億袋、廢棄菌渣6000噸,既可變廢為寶,實現資源重複利用,又可化害為利,保護生態環境。

同時,縣上堅持廣推介與建網絡並重,積極參加絲博會、農高會、蘇陝協作推介會等重大節會活動,提高柞水木耳的知名度。積極構建系統化的營銷網絡,在南京眾彩物流設立了柞水木耳大賣場,發展村級淘寶服務站30個、淘寶網店22個,發展各類電商平臺81個,力促柞水木耳上網、入市、銷全國。堅持大屏幕與大舞臺並重,搶抓央視實施“國家品牌計劃-廣告精準扶貧”項目機遇,將柞水木耳作為全省首個入選該項目的特色農產品,在央視8個頻道向全球滾動播放,注重發揮大舞臺帶來的“乘數效應”,力促柞水木耳登上香港“創科博覽2018”展臺,並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與阿里巴巴集團達成營銷戰略合作協議,為柞水木耳走出國門、銷往全球奠定了基礎。堅持生產端與消費端並重。在抓好線上銷售、推進農超對接的同時,藉助國家支持消費扶貧的政策機遇,與省國資委系統第九合力團、高淳區等對口幫扶單位加強對接,簽訂長期供貨協議,使柞水木耳進入了南京、西安市民的餐桌。廣大貧困群眾的辛勤付出換回了真金白銀,黑木耳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耳朵”。

2019年,“柞水黑木耳”被正式納入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柞水縣木耳產業扶貧案例《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耳朵”》作為陝西省唯一案例入選中國扶貧發展中心編寫的《2019年產業扶貧案例選編》。正像《柞水木耳賦》所說:“產業融入自然,柞耳品質超凡,農林種植奇觀,脫貧致富攻堅。”柞水木耳這把“金鑰匙”已經成功打開了脫貧攻堅的困難“枷鎖”,定會讓脫貧號角更嘹亮,脫貧步伐更堅實,脫貧成效更顯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