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八埭头”——这是一个只有很多上了年纪的老杨浦人才知晓的地名。作为平凉西块的代名词,这里曾是最具上海老弄堂风情的旧时里弄之一,更一度繁华至有“杨浦南京路”的外号。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清秦荣光著《同治上海县志扎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版)记载:“杨木浦今志谓杨树浦之别名。”“杨树浦案府志作杨名港。”杨木浦,杨名港和杨树浦,即今之兰州河(杨树浦港)。杨树浦港西属高昌乡,当时靠近提篮桥附近现在叫“八埭头”的地方,它的周围还是一片农田。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八埭头”位于今平凉路景星路至许昌路段,它的正确范围,据《上海市路名大全》的说法,应包括通北路全线在内,“通北路南起杨树浦路,北迄唐山路。1898年筑,原名韬朋路,1943年改今名。与平凉路交会处(习称八埭头)是较早的商业中心。”

最早的近代工业园区

拥有百年工业文明的杨树浦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杨树浦的老企业代表了中国近代工业早期的最高水平。八埭头区域又是杨树浦工业带的最早工业园区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最集中的区域,有:天章记录纸厂、杨树浦水厂、上海船厂总部码头、恒丰纱厂、正广和汽水厂、花旗烟厂等等,大多是1880—1884年建造。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房地产业的发源地

埭,音dai,在沪语里的意思是“排”。19世纪末、20世纪初,杨树浦工业兴起。,外商在杨树浦路上开了许多工厂,江浙农民离乡来杨树浦当苦工谋生的逐年增多,据记载:“这些工厂约需雇员12000多人,不包括已经雇佣的25000工人在内,其数目几乎增长到接近当时实际人口的3倍。由于工业的发展,这一地区成了房地产商竞相争购的黄金地段。房地产业的发展,又带动商业的繁荣。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光绪二十五年,租界向东扩张,境内租界地区达10.98平方公里。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骤增,住房需求量增加,加之地价低廉(仅市中心地价的一成左右),房地产商应时而生。

1908年,天主教会在通北路上,造了八排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供职员和工人居住,“八埭头”由此得名。此后,周边陆续建成一批旧式里弄,人气日盛。

百年杨家宅

如今,以平凉路为主干,八埭头两侧腹地星罗密布着观之不尽、游之如入迷宫的小巷小弄。传统的石库门弄堂,知名的有三益里、隆仁里,还有建制略显简单的新康里、汾州里,都当得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说。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在八埭头这么多的旧宿、老屋、棚户区之中,夹杂在通北路、汾州路间,紧靠榆林路的一片本地人村落“杨家宅”,就多少显得有点落相,有点沉默了。杨家宅的建筑特色基本保留了百年之前的风貌,一口古井,几排木门,沿着屋梁蜿蜒的爬山虎。砖瓦上,凝着风霜;罅隙里,淌着光阴。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说,杨家宅的年纪比她们的祖母还大,也不知道到底是清代同治还是光绪年间造的房子,以前应该是某地主的产业,解放后政府把土地廉租给了当地的老百姓。杨家宅的房子你从外面看好像是一个门面,但里边至少有六七户人家挤在一起,一点多余空间都没有。一百年下来,老屋的骨架早已咯吱作响、摇摇欲坠,墙壁斑驳、楼梯窄仄、地板不平。

解放前领导人活动最频繁的地区

1919年3月14日,毛泽东由北京抵达上海,来到八埭头区域的西南方向汇山码头欢送首批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汇山码头现更名为秦皇岛码头。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1927年3月初,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到杨树浦部委机关,也就是八埭头北侧长阳路斯文里13号,召开新老伯和、恒丰等5厂党支部书记会议,了解起义的准备工作,并亲自指挥第三次武装起义。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长阳路斯文里13号(原址已拆)

1926年初至1927年3月,中共杨树浦部委机关设在这里

刘少奇在杨浦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做了不少有影响的工作。他总结过去区委常遭破坏的经验教训,实行机关工作家庭化,区委的各种会议都放在自己或同志家里召开,八埭头一带便成了刘少奇同志经常活动的重要区域。

老杨浦的南京路

1909年,平凉路、福禄街上惟兴里和亚纳里等建成。从此,八埭头以通北路为纵向、平凉路为横向的一楼商铺便成了杨浦区境内最早的商业街市,在它的鼎盛时期,汇集了几十家商户,包括著名的和丰泰百货店、协泰祥布店、宏大鞋帽店、同保康国药号、大同南货店,还有米店、酱油店、混堂、照相馆和典当行……说它是老杨浦的南京路,一点都不为过。

康明照相馆

“康明”照相馆,开设于世纪30年代,绝对称得上照相界的老字号。那个时候,‘康明’不光在杨浦区,哪怕在市里,都是叫得出名号的,很多新娘子的姆妈指定女儿到 ‘康明’来,因为这里的摄影服务非常到位,照出来就是漂亮。 ”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康明”最辉煌的时候,有二十几个工作人员,三处店面。 “以前照相馆工种分得很细的,修底片、放样、上光……一样一样梳理下来,稍有差错老师傅就要骂的。 80年代,香港还特意邀请上海的师傅过去交流访问,讲授着色技术。

如今数码时代,小青年都玩自拍、玩PS了,老照相馆渐渐成了“古董”,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康明,于2014年停止营业。

沪东状元楼

杨浦多数是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的移民。他们各有自己的饮食习惯,餐食口味不尽相同。为了适合甬(宁波)籍居民的饮食口味,1921年,杨浦区平凉路八埭头地区(现403号)开设了一家甬帮菜馆——沪东状元楼,专营甬帮菜肴。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旧时沪东状元楼的堂倌服务有一套独特的规矩,例如:堂倌端碗时,双手可以把十碗饭叠罗汉似地端起,客人点菜时,堂倌从大堂一直喊到厨房,“阳春面两碗”,“三鲜面要过桥”,这叫“响堂制”。堂倌结账时一般都是口算,且分毫不差。要是算错了账,就要赔钱,甚至被老板炒鱿鱼。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沪东状元楼以烧、蒸、烤、炖等甬帮菜肴特色见长,其中苔菜面拖黄鱼、锅烧河鳗、雪菜大黄鱼汤、苔菜烧肉、冰糖甲鱼、墨鱼大烤等脍炙人口的佳肴,深受宾客的青睐。

2010年,平凉路403号易主,这家百年老店歇业。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如今,八埭头附近的建筑仍多为二层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平凉路上大部分老字号都已易名或消失。今年下半年,“八埭头”的旧改就将基本完成,到那个时候,八埭头周边的石库门弄堂也将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废墟。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滨江豪宅”。

点击回顾上海各区县老照片: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老早底额浦东新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南市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闸北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杨浦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虹口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黄浦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普陀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长宁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静安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卢湾区 侬还认得伐?》

《老早底额徐汇区 侬还认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详的地名》

八埭头 老杨浦的南京路

看懂上海粉丝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员”申请入群(申请时请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样)。

等侬来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点击“阅读原文”还可下载看看新闻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