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查出1.9釐米肺結節,她害怕手術,4年長到2.5,真不能再拖了大姐

今天這班上得真舒心!

有兩位病人的早期癌症被及時揪了出來:

查出1.9釐米肺結節,她害怕手術,4年長到2.5,真不能再拖了大姐

一位老爺子是早期直腸癌,最近一週便血多次伴有大便變細,及時發現;而上圖這位66歲的女士,則是4年前就發現了右下肺磨玻璃結節,1.9cm,建議手術切除。

結果她膽子小,遲遲不敢開刀,竟然一拖就是4年多,最近開始胸悶加重,鼓起勇氣來手術!

很難得的情況,1.9釐米的肺癌,隔了4年多仍然沒有發生轉移,已經長到2.5釐米,但仍然可以完整切除。

這個病例將在另外的肺結節專題中細說。

今天聊聊癌症篩查哪些事兒,希望對讀者朋友有啟發!

據華西醫院院長李為民介紹,2014年,華西醫院全院40歲以上人群進行了低劑量螺旋CT篩查,結果竟然查出27位員工患有早期肺癌。而經過手術治療,這些人兩週之後就回到了工作崗位。由於是早期肺癌,手術治療花費為2至3萬元,而晚期肺癌如採用靶向治療就需要10到20萬元,早發現可以節省治療費用;同時早期肺癌治療效果也更好,五年生存率更高。

現在很多大中型體檢中心開得紅紅火火,每年也能篩查出很多早期癌症,讓一部分人及時躲開了晚期癌症。

但其實,這個事情有兩面性。

癌症篩查體檢的正面意義:

成年人體檢肯定有好處,早發現早治療。但體檢之前,我們必須回答兩個問題:

1.全民癌症發生率有多高?

2.通過癌症篩查體檢,對防治癌症有作用嗎?

先回答第1個問題: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呈持續上升態勢。

2015年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平均每天超過1萬人被確診癌症。

近10多年來,惡性腫瘤發病率每年保持約3.9%的增幅,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幅。(上述數據來自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2019年全國癌症報告)。

癌症為什麼發病率越來越高?

有些人說可能是化工製品,農藥,空氣汙染,工業汙染等。

查出1.9釐米肺結節,她害怕手術,4年長到2.5,真不能再拖了大姐


再看第2個問題:

一般來說,癌症發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很多癌症早期症狀並不典型,甚至沒有任何症狀,可以通過體檢及時查出來,比如肺癌、胃癌、宮頸癌、乳腺癌等。

查出1.9釐米肺結節,她害怕手術,4年長到2.5,真不能再拖了大姐


像這種及時發現的小肺癌(病理為原位腺癌),手術可以根治,甚至不需要配合術後化療。

我國最近幾年開始的免費宮頸癌篩查也成效卓著,每年都有很多農村婦女因此獲益。

癌症篩查體檢的非正面意義:

面對各種體檢中心如火如荼的開展,有人不禁要問:是不是有些過度了?

會不會有些商人利用大家的恐癌心理掙錢呢?

客觀來分析,搞全民體檢的確有些過了,甚至有些人查出良性肺小結節,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並且癌症篩查體檢並不能防範所有的癌症,比如小細胞肺癌、某些進展迅猛的低分化腺癌和肝癌等,往往早期就容易轉移,難以從篩查體檢中獲益。

那應該怎麼辦呢?

我們不妨把重點放在一些高發癌症和高危人群上來,抓住關鍵!

1.從腫瘤的發病率上篩選,抓大放小!

肺癌、肝癌、胃癌及結直腸癌、女性乳腺癌等是我國主要的惡性腫瘤。肺癌位居男性發病首位,女性則是乳腺癌。查體項目要涵蓋這些種類的癌症篩查項目,比如胸部CT、肝臟彩超、消化內鏡鏡或者定期鋇餐檢查、乳腺鉬靶攝影、乳腺彩超、相關腫瘤標誌物監測等。

如果有腫瘤家族史,還可以添加相關項目,靈活掌握。

2.從發病年齡上篩選高危人群。

惡性腫瘤的發病隨年齡的增加而上升,40歲以下青年人群中惡性腫瘤處於較低水平,從40歲以後開始升高,發病主要集中在60歲以上,80歲年齡組達到高峰。需注意不同惡性腫瘤的年皊分佈均有差異。

所以40歲以上的自由職業者和農民朋友,可以考慮定期做個體檢(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一般單位每年都會安排健康體檢)。

還有一個小數據:從全球來看,亞洲地區是胃癌高發區,尤其是中、日、韓三國。大約5年前的數據顯示:日韓兩國早期胃癌檢出率能達到30-40%以上,但我國僅為10%左右,差距比較大,很多農村病人查出胃癌時候就是晚期轉移了,很遺憾!所以這方面的健康體檢可以重視一下,縮小與鄰國差距。

事實上,隨著最近幾年消化內鏡的普及,我國這方面的數據也越來越好了。

查出1.9釐米肺結節,她害怕手術,4年長到2.5,真不能再拖了大姐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希望大家正確面對健康體檢,既不無謂恐慌,也不要忽視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