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北方鄉村裡,紅白事上的“知客”

圖:愚伯的自留地

對於“知客”這個職位,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稱謂,有的地方叫“大總理”,有的地方叫大老執(大老知),有的地方叫知賓或大知賓,但不管怎麼稱呼,它都是表達一個意思,在鄉村紅白事上,總體負責調度安排的人。


老家的本家兄長娶兒媳婦,我當然得去喝喜酒。那是一場熱鬧的鄉村婚禮。院裡院外,站滿了前來道賀的遠親、近鄰。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個身影格外惹眼:招呼這個,支派那個,忙得屁股不挨板凳。

北方鄉村裡,紅白事上的“知客”

他就是這場婚禮的知客人楊林福。村子裡的楊氏一門,人老幾輩都是知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楊門的老爺子就是知客。據說他念私塾出身,打一手好算盤。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兒子楊文華接手。新世紀的頭十幾年,楊文華的長子楊林業接著當知客。去年,楊林業患病,他最小的弟弟楊林福又接過老大遞過來的接力棒。

知客,也許是皖北村莊人辦事少不得的名堂,類似於主持人、司儀的角色,而又有所差別。知客更側重於對招待客人所有事項的支派。一般而言,喪喜事的現場,知客體現為一種管理,追求一種順順當當的秩序。

於每一戶人家來說,喪喜事都是天大的事。操辦這些事情,往往人多事雜而陷入混亂。村裡人講究多、規矩多、禮儀多。

來來往往的客人中,有遠有近,有親有疏。來的都是客。每一個人,都得招呼好、安頓好。哪怕幾歲的孩子,都不能怠慢,也怠慢不得。稍有不慎,就會“惹人家講”。嚴重一些的,還會引發親朋之間的矛盾和糾紛。

以嫁娶喜事而論,通常都是女方和男方家分開辦,各在各家。少有雙方在一起“大呼隆”辦事的。比較起來,男方家辦喜事,更為複雜一些。尤其是一系列的“姥姥家”,一定要精心伺候——這恐怕是對母系更為尊重的原因。新郎的姥家,也就是新郎母親的孃家,還有新郎父親的姥家,新郎祖父祖母的姥家。

北方鄉村裡,紅白事上的“知客”

姥姥家的人見面,親熱歸親熱,客氣歸客氣,看起來都是彬彬有禮的。但安排房間,落座的座位,卻隨便不得。哪一方人在東家堂屋落座,哪一方人在東家堂屋的偏房落座,哪一方的人在東家至親的堂屋落座……誰坐首座,誰坐二坐,誰坐三座……都有相應的講究和禮數。不能馬虎,不能草率。否則,輕了受人家諷刺,重了則可能會有人當場掀桌子。

人多事亂。這就需要有個知客主事。這個知客就要對本村家家戶戶的親戚,或遠或近,或親或疏,內心裡都有個八九不離十。哪一門親戚,哪一方姥​姥家來的人,準備把他們分別安排在哪個房間,他心裡早就有了譜。誰的身份尊貴,誰不能怠慢,他基本上是有數的。客人們陸續來到,他要有言在先:請到某間屋裡落座。而且這話,他都會反覆說明。

北方鄉村裡,紅白事上的“知客”

待到吃飯之前,他還會親自到那些所謂怠慢不得的人坐的屋子裡,安排具體的位次。知客一安排,本來互相客氣、互相謙讓的場面,戛然而止。誰坐哪一座,就有了準星。知客安排得當,都不會有意見;安排失當,有的人則會悄悄地遞話、提醒。

當然,再精明的知客,也難免溼鞋子。但那資深的知客,往往能夠“化險為夷”。他總是把醜話說在前頭,而且一旦出了岔子,他會第一時間賠禮、賠罪、賠笑臉。老話說,伸手不打笑面人。知客做到了這個份上,有人還在細枝末節上不依不饒,則屬於鬧事了。那人失了禮,也失了理。在場的人,都會瞧他不起。

可見,村裡人辦事,知客一定處於中樞的位置。什麼時間燃炮、什麼時間上座、什麼時間下盅筷、什麼時間上酒上菜……都是他拿主意。當然,攬得起知客這個瓷器活的人,也必是見多識廣、德高望重、說話管用、鎮得住檯面的人。

下午三時許,我起身告辭。楊林福端著飯碗,過來跟我握手。忙乎了大半天,三輪酒席都結束了,他這個知客,才顧得上吃碗殘羹剩飯。我以東家本家的口氣,向他致謝。他竟有些不好意思,連說,都是鄉里鄉親,應該的。

北方鄉村裡,紅白事上的“知客”

確實,村莊的知客從來不計報酬,但乾的人都盡心盡力,比自家事還賣力。我相信,只要村莊還在,知客就會延續下去。這是因為,村莊人祖輩為鄰的情分,割不斷,捨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