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不要不要”!原本可愛聽話卻變成了事事說不,這孩子究竟怎麼了

這樣的2歲,真的太恐怖啦

在國外育兒界有這樣的一句話,叫做“terrible two, horrible three”,國人有的把它翻譯成“煩人的2歲,可怕的3歲”,我覺得這個翻譯還不夠貼切,若是翻譯成“恐怖的2歲,使人崩潰的3歲”還算能基本描述清楚了狀況。

其實“恐怖”這個苗頭在孩子一歲半左右時已初現端倪,你會發現此時這個小傢伙雖然還不太會說話,但自己卻已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他會開始對你的安排表現出異議甚至反抗哭鬧,只不過孩子還小還是比較好對付的,只需逗一下或給點好吃的轉移一下注意力,就可以解決他90%以上的問題。

而到了2歲的某一天,它可能是在某次生了病後,或許可能是在某次旅遊回來後,甚至可能是在剛吹完生日蠟燭後,你會發現情況突然有了變化,突然得讓你猝不及防,難以接受:

家裡原來那個可愛的、乖乖的小寶貝好像突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時刻充滿憤怒與不滿,無論你做什麼事兒都要全力反對的熊孩子:抱進餐椅要鬧,抱出餐椅也要鬧;自己玩兒玩具要鬧,你幫他玩兒更是要鬧;進浴盆洗澡要鬧,洗完了讓他出來依然要鬧;更別提刷牙,洗臉,換衣服等這種他本來就不太喜歡的事情了,簡直就像一場近身肉搏戰,並且此時的孩子完全是不講任何邏輯與道理的,好像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他或許還不太會說話,但說得最溜、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絕對是“不要”,說啥都是“不要”,有時鬧過了頭,很可能已經忘記自己是在要求什麼了,只是一味地在發洩那些貌似永遠都無法發洩完的怒氣。

“不要不要”!原本可愛聽話卻變成了事事說不,這孩子究竟怎麼了

而最要命的是,面對這樣一個憤怒的小傢伙,你卻毫無半點方法,平時那些轉移注意力、安慰或與他講道理,或直接忽略他、訓斥他,所有你能想到的應對方法,不僅不會讓他更好過一些,反而還會招來他的拳腳相向,就算僥倖他被你的十八般武藝整得稍微平靜些,但依然是一副氣鼓鼓的樣子,彷彿隨時在找下一個藉口來爆發。

於是你終日被小惡魔的高分貝的尖叫與哭喊聲弄得昏頭漲腦,彷彿在經歷一種無休止的酷刑,可問題是:“孩子,那嚴刑逼供到底是為了啥啊”?

這樣的2歲,真的太恐怖啦!!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分析這個問題——

原本好好的孩子,為什麼會變得如此不可理喻

原因很簡單,那只是因為“他長大了”,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了,之後他想要做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僅僅只是當大人們隨便擺弄的木偶。所以他就想出各種辦法、做出各種行動想向外界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但此時的他語言交流能力不行,行動能力也遠遠跟不上他的內心需要——想要控制一切,卻又幾乎什麼都控制不了,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得不依賴大人的幫助。這內心中的矛盾使他非常的痛苦,而這麼大的孩子卻又不懂得該如何排解自己的情緒,若不憤怒、哭鬧,他還能做些什麼?

“不要不要”!原本可愛聽話卻變成了事事說不,這孩子究竟怎麼了

聽起來有點兒像在青春期的感覺對嗎?是的,其實有許多家長都不知道,2/3歲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假如你能在孩子2歲剛發生狀況時應對得體,不僅會使叛逆期變短,而且到了3歲叛逆捲土重來時你也不會特別崩潰;相反,假如你在孩子剛發生狀況時就開始束手無策,孩子不僅會鬧得更厲害不說,而且3歲的暴風雨會來得更加猛烈。所以,當父母的要持續學習,不可鬆懈,否則連一隻話都說不明白的娃娃都鬥不過。

下面,我會介紹一些我曾經對付糖豆的經驗,希望能幫大家度過這恐怖的2歲

一,弄清孩子哭鬧的原因,幫孩子說出他的想法

當孩子開始哭鬧發脾氣時,家長首先應當想到的不是“怎樣做才能讓他不哭”,而是要了解他“為什麼要哭”,無論導致孩子哭鬧的理由在你看來有多麼雞毛蒜皮、有多麼的不可理喻,也要重視他的感受,並且儘可能地幫孩子說出他心中的話:“你想要這個玩具對嗎”“你還想繼續在外面玩是嗎”“你想再看一會兒電視是不是”“碰到頭,你好痛對不對”……

無論孩子的要求有多麼不對或過分,都請先幫他先說出來,有了這個行為,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其實是被理解的”,他的氣可能就消了大半了。

二,教孩子認識並排解自己的複雜情緒

當孩子因為你拒絕他,或某些事沒有如他所願而開始發脾氣時,家長首先要先幫孩子定義自己的情緒:“你是因為不能看電視而生氣了對嗎?”“玩具壞了,你好傷心是吧!”“不能出去玩了你是不是很失望?”……

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控制情緒的前提,不管大人還是孩子都是如此。

假如孩子還是不能平復自己的情緒,不要著急,你可以問他:“媽媽抱抱你吧?”,邊問邊試著擁抱他,假如他同意你抱他,那就抱著他直到他平復;假如他拒絕了你的接近,那就不妨讓他獨處一下,讓他盡情的哭一陣兒,當你覺得哭聲弱了一些時,就可以過去問他:“現在有沒有好點?媽媽可以抱你了嗎?”

在孩子終於平復了情緒後,要好好的表揚他:“寶貝真棒,你能自己平靜下來了”!

“不要不要”!原本可愛聽話卻變成了事事說不,這孩子究竟怎麼了

每一次情緒的平復,都是孩子對情緒控制的一次學習,你不可能代勞他,但也萬不可缺席。

三,堅守原則不動搖

學會拒絕孩子,讓孩子知道底線的所在,是為人父母的要給孩子上的重要一課。這樣做其實並不是在苛求孩子,反而是在給他安全感(關於這件事,下篇我們再講),讓他知道“有些東西或事情是不管怎麼哭鬧都要不來的”,明白了這些,下次他就不會無休止的鬧了;相反,只要你妥協了一次,孩子就知道這件事是鬧一下就可能成功的,所以在下一次拒絕時他會鬧得更久更厲害。所以,不要輕易說出“拒絕”,若是說出了口,那就要拒絕到底,這樣你的拒絕才會有力量。

事先定好你的規矩:多久能吃一次糖?每次能吃幾塊?每次能看多久的電視……都要明確,不要臨時起意之後再改來改去,規矩這個事兒最忌無論什麼雞毛蒜皮的事情都先拒絕孩子,待孩子一哭鬧,就又很快的妥協,這種做法就是在培養孩子堅持哭鬧下去的能力。所以在孩子鬧得你有些守不住時想一想,假如孩子鬧著要玩兒火摸電門,你也要妥協嗎?

四,儘量避免衝突的發生

首先一定要確保孩子沒有餓或困,之所以要先確保這個,是因為假如孩子處在這2種狀態下,他的情緒一定會非常糟糕,無論做什麼都會發脾氣,甚至陷入死循環——越餓越是發脾氣,越發脾氣越是不吃飯,越不吃飯就越餓……若是出了門,孩子只會餓得、累得更快,所以在出門時零食與方便睡覺的物品一定要帶隨身攜帶,只有吃飽睡飽的孩子,才有與你合作的可能性。

此外,既然知道孩子對於所有的“是否題”給的答案都是“不”,那就不要啥事都先問孩子的意思了,就像“我們回家好不好”“我們上床睡覺了好不好”……這種問句最好不要出現。

想讓孩子合作,還可以搞點花樣,當然具體也要看你的智慧了,下面我拋磚引玉先介紹幾個方法:

1.選擇法:“你是想現在就吃飯,還是等看完這本書後再吃飯?”“你是想自己刷牙,還是想媽媽幫你刷?”“你想讓爸爸幫你穿衣服,還是讓媽媽幫你穿衣服?”這種方法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了控制的力量,對於他比較願意做的事情,用選擇法就不會讓他“為了反對而反對”了。

“不要不要”!原本可愛聽話卻變成了事事說不,這孩子究竟怎麼了

2.轉移注意力法,這個方法其實依然有效,但你要用得稍早一些,等孩子已經開始鬧起來了再用,這時有的只有適得其反的作用,所以這方法在孩子還沒開始拒絕時用效果就會比較好,例如:“寶貝,浴盆裡有個好玩具,你要不要去玩兒?”“”衣服上的這個小洞你能從裡面鑽出來嗎?把你的要求轉化成很有趣的事情,也能避免許多衝突。

3.競賽法,顧名思義,就是與孩子比賽,比誰先換好衣服,比誰先睡著……當然,你得讓他贏,2歲的孩子不著急搞挫折教育。

假如你知道寶寶一做某件事,就必然會鬧得厲害,那麼一定要提前想好“做這件事情的方式”,打有準備的仗,這樣就算寶寶鬧起來了你也不會手足無措、智商不在線,只要你肯動腦,總有方法寶寶是可以接受的。

五,充足“放電”

美國某知名兒醫有個說法——每天在戶外玩耍3個小時的孩子,,絕對不會有“令人恐怖的2歲”的症狀。

這話雖說是極端了些,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你想啊,體能都花費在登高爬低和瘋跑上了,也就沒有多餘的力氣事事發脾氣了,最起碼體能消耗得多,至少吃飯與睡覺這2件大事是不用與之作鬥爭的,這樣一小半兒的任務量就算免掉了。

所以,假如有條件,還是要多拉寶寶出去溜達,即使在家,也要多搞一些體力活動。

六,修煉自己,控制情緒

以上我所說的5點,在父母自己情緒都不好的情況下,一切都是白扯。當父母的首先要心平氣和,溫柔且堅定,這樣孩子才可能平靜下來。

“不要不要”!原本可愛聽話卻變成了事事說不,這孩子究竟怎麼了

修煉自己,不要被孩子的哭聲弄得心煩意亂,不要與孩子硬碰硬、亂置氣較勁。要知道,父母在孩子的世界裡是像神明一樣的存在,而神得有個神的境界與樣子啊——不和小孩子一般見識,避免被孩子的情緒影響,你要能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這樣才有掌控主動權的可能。

結語

好了,若是你在一半時間裡,能做到以上的6點,那已經是非常厲害的父母了。沒有父母是完美的,就算偶爾失控也不要自責,不是會生孩子就會當父母的,父母也需要不斷的學習、成長,只要你一直在努力,就是個稱職負責的好父母。

並且,有時就算你做得很好,孩子還是會經常的鬧騰,你也要理解,因為這是他生命中必經的過程,給孩子些時間,讓他慢慢學習,隨著他語言能力與行動能力的成長,這個不可理喻的階段也會逐漸消失的。

恐怖的2歲,用微笑的迎接它吧!因為在今後,還有更多的障礙在等著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