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600年的故宫,沉淀的是600年的东方气韵

2020年,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年。


声音 | 600年的故宫,沉淀的是600年的东方气韵

回望600年前,永乐四年(1406年)时,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

史学家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一书的序言里说:“我的故事起自1600年,因为我认为唯有从这个时间点起始,才能认识中国当前问题的由来。"按此说法,紫禁城恰好就是现代中国的同龄人,她见证了这个民族的兴衰沉浮,沉淀了600年的中华文明变迁,她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

声音 | 600年的故宫,沉淀的是600年的东方气韵

这些照片拍摄于1900-1903年之间,一个王朝的衰败,一个国家的贫弱写在了它最恢弘的建筑里。刚刚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之耻的故宫,身躯写满了疲倦和沧桑。

时间来到了2020年,百年大变局已然来临。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也写在故宫的照片里,她淡定,从容,优雅而唯美,通身透露着大国文明的浓厚气韵,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璀璨。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故宫博物院计划着,用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更好地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也期待着,把更多文物资源和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故宫活力真正迸发出来。

声音 | 600年的故宫,沉淀的是600年的东方气韵

在元旦那天,故宫博物馆为了纪念建成600周年发布了许多组对比照,将我们的思绪又带回了历史长河中。2020年的第一天,当全世界都沉浸在对新的十年到来的欣喜和期待中时,她,安静地见证了她漫长生命中第600个岁月轮回的迎来送往。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很难有谁能和她一样,越来越“老”却越发地让人为她感到骄傲。她的静默与沉稳是沉淀了600年的记忆,历久弥新,岁月安澜。

我们听闻她走过历史,我们也有幸遇见她的今天。

600岁的她,颜值依然惊艳,一到下雪的季节,她就成为了北京城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一片飞雪,一座城,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抬眼远望,仿佛梦回古时华夏。

600岁的她,“内涵”惊人,宫阙巍峨,祺然有灵,是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观赏故宫博物院内收藏的文物珍品,能阅尽往昔世相,品读千古风流人物,更能体味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几千年延绵不断的发展历程。

豆瓣评分9.4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许多年轻人走近了故宫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更被其传承的“工匠精神”所感召。2019年,故宫招收88名正式员工,有4万多人报名,经过严格筛选,17000人参加考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故宫文化的感召力。

若要问600岁的故宫究竟有多招人喜爱?就连在故宫里闲逛的猫咪都成为许多网友的朝思暮想,希望能有机会亲手投喂的“御猫”。

声音 | 600年的故宫,沉淀的是600年的东方气韵

600年过去,新旧光影交替,记录岁月变迁,这些珍贵的影像,你我有幸共同见证,是岁月的恩赐,也是历史最好的馈赠。

日前,自2019年4月8日上任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在首次面对媒体时深有感触,他说:“当我们回望过去,要跟今天连接,然后更好地走向未来。”、“紫禁城蕴含无尽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我们还需要不断挖掘。”

今后,面对如何将故宫和故宫文化更好的推广出去,王旭东提到,“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在保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声音 | 600年的故宫,沉淀的是600年的东方气韵

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并不是让文物本身走出故宫、满世界漫游,而是把故宫的文物资源、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适应时代所需,让文物的灵魂、价值活起来。而故宫的保护工作,恰好做到了这难得的一点。

光阴如水流逝,而600岁的她,风华正茂。

有名言如是说:“建筑是写在大地上的诗篇。”我们也要说,建筑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故宫即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