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不盡揚子滾滾來——從“大揚子”到繁星璀璨的滁州市工業發展40年曆史脈絡


不盡揚子滾滾來——從“大揚子”到繁星璀璨的滁州市工業發展40年曆史脈絡


獵豹整車發貨場(資料圖)。 記者李曉村攝

“揚子江畔揚子扇,揚子美名四海傳。”38年前,一股清新而強勁的揚子之風,從揚子江畔吹遍了神州大地,讓全國人民都記住了這樣一個城市的名字——滁州。揚子,是一代滁州人的集體記憶,鐫刻了一段“合老大、滁老二”的工業輝煌,更熔鑄了一種滁州工業發展史上寶貴的精神——敢為人先、不斷創新。

從“大包乾”到“大揚子”,再到今天滁州工業經濟的騰飛,近40年來,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激發出新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助推滁州人民創造出一項又一項驕人的業績,書寫著皖東工業史嶄新的輝煌篇章。

從“大包乾”到“大揚子”,這其中一脈相承的共通之處是改革的精神;從一條小線的最初成功到開枝散葉的發揚光大,“大揚子”留給我們的最寶貴財富是創新的靈魂。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揚子用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精神書寫了一部激情燃燒的工業創業史,一曲由揚子率先奏響的滁州工業創新交響樂響徹江淮大地。

1979年以前的滁州,是個典型的農業地區,工業基礎十分薄弱,除了一些小型農機具、食品加工、服裝鞋帽等小廠外,沒有一個像樣的大工廠。在“大包乾”改革精神的鼓舞下,當時的滁縣地區迅速在皖東大地創辦了幾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家用電器廠,打造了揚子品牌的系列產品,拉開了滁縣地區工業改革的序幕。

揚子是滁州人民不折不扣“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結果。1984年5月6日,宣中光抓住國家大力發展家電業的這一歷史性機遇,帶領揚子公司“一班人”來到下馬3年的鋼鐵廠舊址,決議要在這片廢墟上興建一座生產電冰箱的現代化工廠,這一大膽的想法得到了滁縣地委、行署領導的支持。在缺乏資金與國家計劃的背景下,怎麼辦?揚子大膽創新,用“敢為人先”的辦法——集資建廠。公司大膽創新向社會集資400萬元,充分利用國家給予家電行業的各種優惠政策,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先自制吊扇生產線,鍛鍊隊伍,積累資金,再自制冰箱生產小線進行技術練兵,最後,全套引進國外冰箱生產大線。1987年冰箱生產小線正式投產,當年創產值8000萬元。到1988年3月,即已收回該條生產線投資的10倍,創造了並非特區的“特區速度”。1988年11月,引進大線建成投產,當年生產冰箱12.2萬臺,為揚子集團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991年,揚子冰箱成長為中國家電業的龍頭企業之一。那是一段閃亮輝煌的日子。“揚子江畔揚子花,揚子冰箱人人誇”,電視上常年不斷的廣告,讓“揚子冰箱”的名字隨著她的產品一起走進千家萬戶。1992年,在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央電視臺、中國質量萬里行組委會聯合舉辦的首屆“3·15”文藝晚會推薦品牌榜中,揚子冰箱被晚會推薦為“消費者首選品牌”。緊接著,當年6月,一篇《看揚子如何奪魁》的新聞刊登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也就是在1991年,揚子冰箱廠、電扇廠、二紡機、全柴等構築起皖東工業大廈的主要支柱,滁州工業總產值達73億元,在全省16個地市中僅次於省會合肥。滁州進入了工業發展的“合老大、滁老二”時期。

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發表了南方講話,為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指明瞭方向。神州大地舉目春潮澎湃,氣象萬千。在產權制度改革的浪潮中,我市工業砥礪前行,國有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存量資產有效盤活,新的經濟增長點迸發出勃勃生機,為工業加速騰飛激發了新活力。

90年代開始,我市機械工業加快改革步伐,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開始了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要目標的國企改革探索之路。

1992年,我市工業總產值960960萬元,比1949年增長239.24倍。同時輕重工業的比例趨於協調,輕工業佔63.99%,重工業佔36.01%,共有企業2443家,全市列入統計的主要工業品種,也由1949年的4種,增加到1992年的100種,且有100多種工業產品被評為省級以上優質產品。

1994年,揚子作為全國100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工作,完成現代企業制度的試點。1994年,揚子集團獲得我國企業最高獎全國優秀(金馬獎)稱號。1995年7月,中國揚子電氣(集團)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改建為國有獨資公司,更名為“中國揚子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揚子電氣(集團)公司的試點經驗向全省推廣。

90年代中後期,市場機制的發育和擴張,迫使工業企業走向體制轉換的改革,國有企業紛紛改制重組,產權多元化的工業經濟其體制與結構與市場接軌,多渠道增加收入,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1996年3月,中國揚子集團冰箱廠和德國西門子公司成功合資,成為當時全省引進外資最多、規模最大的合資企業,從此滁州多了個洋品牌。1997年,我市實施了國有集體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同年,我市又爭取為全國優化資本結構試點城市,運用了相關的優惠政策,甩掉了部分國企包袱,為後來企業改革改制、資產重組提供了條件。

此後,國企改革進入了新的攻堅階段,我市加大國有集體企業改革力度,採取關閉破產一批、資產重組一批、優化股權一批、承租經營一批,使我市國企改革步伐加快,取得了新進展。始創於1949年的全椒柴油機廠轉製為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於1998年10月26日,經中國證監會批准,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股票,成為全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為我市企業改革探索出一條新路。2000年,全柴動力歐波管業廠順利投產,全柴第一次跨行業發展,實現多元化經營。此後,全柴一年一個臺階向上攀升,逐漸成為年產60萬臺系列多缸柴油發動機的集研發、製造、經營、投資於一體的現代企業集團。

經歷了“合老大、滁老二”的巔峰年代,“大揚子”的輝煌逐漸成為歷史遙遠的迴響。而時代發展如同滾滾向前的巨輪,晝夜不息。承認落後,但不甘落伍。即使歷經沉痛的低谷,滁州的工業馬車依然在艱難曲折中頑強前進。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十一五”、“十二五”時期,滁州經受住了低點起跳、艱難破局的重大考驗,實現了從小步慢走到加速上行的華麗轉折,開始了一場彎道超越、跨越發展的嶄新徵程。

“十一五”期間,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推進工業強市戰略、東向發展和城鎮化戰略。“工業立市”的戰略定位第一次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2008年,當百年未遇的國際金融波及全球,我市卻在困境中不斷加快發展步伐,工業經濟實現逆勢上揚。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和總產值雙雙翻兩番,其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5%以上,2010年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59億元;工業化水平五年間提升了18.6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增勢強勁,“十一五”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超千億;工業的貢獻力、拉動性明顯增強,2006至2010的五年成為滁州多年來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之一。

尤其是“十一五”即將收官的兩年,在滁州工業發展史上標註出一個個引人注目的節點。2009年,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推進工業強市千人動員大會;與央企合作簽約項目和總投資額位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五位;堅持市領導率隊出征、百團出擊招引項目,全市共組織招商分局和小分隊457個,專兼職招商人員近千人,碧桂園、GLG、雨潤、海螺等一大批知名大企業紛紛入駐;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超過30%,是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一年。當年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扭轉了多年來持續低位徘徊的被動局面。

2010年,全市工業經濟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呈現突破式前進。骨幹企業不斷成長,全市規上工業五年新增847家,僅2010年新增近300家;工業投資規模逐步擴大,2010年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74億元,增長43.1%;引進中國家電研究院,全市專利授權量穩居全省前三名。全市列入省“861”行動計劃的項目完成投資額、新開工項目數、竣工項目數排位均居全省第一方陣。

五年間,支柱產業發展迅速。編制了家電信息、石英(玻璃)、鹽化工等6大千億元產業專項規劃;重點培育西門子、康佳、天大、全柴等13家企業進軍百億。開展以商招商,先後吸引長電科技、盼盼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落戶;定遠華塑鹽化工等一批支撐千億元產業的重大項目進展順利;全市六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企業超千家,產值佔全市工業總量80%以上。家電產業中,博西華新基地項目和康佳白電、格蘭仕、東菱凱琴等大項目相繼落地與開工。國家授予“中國家電及裝備製造業基地”稱號。

如果說“十一五”的關鍵詞是追趕跨越,那麼“十二五”的使命則是產業承接、轉型升級。當皖江城市帶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東風吹綠了皖東大地,作為示範區“兩翼”城市、融入長三角的最前沿,市委審時度勢,做出了“滁州已經到了快速起飛的歷史新階段,必須緊抓機遇深度融入長三角、率先起飛進前列”的論斷,並指明:“十二五”期間始終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以“661”行動計劃(全力打造六大支柱產業、堅持實施60項重點工程、竣工投產百個億元以上項目)為主抓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築牢承接產業轉移新的平臺。

2011年在我市園區建設史上是不可磨滅的一年。4月10日,滁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被國務院正式批准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同年獲省政府首批“安徽省創新型園區”稱號。12月27日,由滁州市政府與中新蘇州工業園合作開發的蘇滁現代產業園項目在合肥正式簽約,標誌著我市承接轉移實現重大突破。

當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襲來,市委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決心抓推進、克時艱。2012年9月,全市開展高規格、大範圍的“千名幹部幫扶千家企業”行動,各級幹部深入工礦廠房,摸實情、送政策、提信心、解難題,推動全市工業破難奮進渡難關。

2013年,全市開展“三個一千”活動,及時有效幫助各類企業、項目解決落地、建設、生產、經營問題上萬個。同時叫響“經濟工作項目化、項目工作責任化”,持續發力項目建設,投資20億元的滁州長城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簽約,一大批重點項目開工、竣工、投產。當年,我市多項指標爭先進位,GDP和固定資產投資首超千億,站穩全省第一方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

歷史的航程不會一帆風順。關鍵時刻,市委、市政府緊緊扭住發展的“牛鼻子”,頂住宏觀經濟下行持續增大的壓力,克服連續腐敗案件帶來的負面影響,直面困難、化危為機,用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為全市工業發展的航船穩住了龍頭、明晰了方向。

歷經波折從不餒,奮力拼搏終不懈。在“十二五”的收官之役,滁州如願衝進全省第一方陣,工業發展碩果累累。“十二五”末,我市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13.7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2倍,規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391家,居全省第4位;其中,安徽康佳成為全市首家產值超百億元企業,華塑一期、獵豹汽車等一批大項目投產達產,博西華家電產業園、立訊精密等一批好項目開工建設;滁州經開區智能家電基地成為全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吹響了新一輪搶佔產業集聚制高點的衝鋒號角。

當歷史的車輪駛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引領下,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啟“創新浪潮”,全面推進工業轉型升級,成為市委、市政府發展工業的方向。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我市工業必將在建設現代化新滁州的征程上再創新輝煌。

2017年8月1日,總投資240億元的惠科液晶面板項目簽約我市,這標誌著我市智能家電產業發展取得了重大突破。項目也被我市列為推進創新發展的“一號工程”,對推進我市產業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作為曾經為滁州帶來輝煌和榮耀的傳統產業,在新一輪家電市場競爭熱潮中,如何能搶佔先機、站穩潮頭?注重培育家電龍頭骨幹企業,進一步加速產業集聚,打造全產業鏈體系;鼓勵企業應用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用創新激發產業升級源源動力,滁州智能家電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如今,作為全省首個智能家電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滁州家電基地囊括了博西(滁州)家電產業園、安徽康佳電子有限公司、滁州揚子空調有限公司、安徽鯤鵬裝備製造有限公司等規模以上智能家電企業68家,為20餘家主機企業做配套的企業200多家,電冰箱、空調、彩電的本地配套能力分別達到80%、70%、80%;2017年以來,陸續引進、廣東朝野年產1000萬臺液晶電視、歐品電器年產50萬臺滾筒洗衣機等10多個億元以上項目。

“一屏”——惠科光電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一芯”——長電科技是基地的兩大亮點。目前,基地已成為全國唯一集中國家電及裝備製造業基地、國家家電設計與製造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家電產業示範基地於一身的“國字號”家電產業基地,2017年還獲批“全國智能家電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成為全國首個省級出口智能家電質量安全示範區。

除此外,我市的綠色食品產業聚集了世界領導食品品牌雀巢、中國罐頭和飲料行業雙十強企業銀鷺、中國核桃飲品行業的先行者和領導者養元、國內著名休閒食品品牌盼盼、國內知名功能性飲料東鵬、中國知名糖果企業雅客、中國第二大果凍生產商蠟筆小新等品牌企業,先後獲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中國食品產業成長之星、安徽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休閒食品及飲品)、中國食品產業基地。

產業興則城市興,工業強則滁州強。如今,滁州工業上形成了汽車和裝備製造、智能家電和信息產業、硅基材料、新型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六大支柱產業。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持續加快,製造業向中高端穩步邁進,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創新創業取得積極成效。“全國幾乎所有的博世和西門子冰箱都是滁州生產的,安徽康佳電子一年生產彩電500多萬臺。全國一線食品品牌高度集中,雀巢銀鷺、六個核桃、盼盼食品、南方黑芝麻等都在滁州投資生產。”今年年初,市委書記張祥安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自豪地介紹。

“五大發展對於當前滁州發展而言,創新發展是第一位的。”2017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春節後召開第一個全局性、啟動性大會:創新發展大會,擲地有聲地提出,我市將走一條具有滁州特色的創新之路。

外學蘇浙滬、內學合蕪蚌,圍繞創建國家級創新型城市目標,我市建立“1+4+19”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開展院士助滁、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招引和引博三大行動,不斷集聚創新人才,搭建創新平臺,培育創新主體。全市創新氛圍更加濃厚,科技創新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新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愈發凸顯。

2017年,我市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全部進入全省第一方陣。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均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術企業數達286家,總量和增幅分別居全省第4位和第3位。全柴動力、康佳電子獲批國家智能製造專項。

承揚是對歷史最好的紀念。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滁州工業因敢為人先的精神創造過驕人的業績,為滁州帶來無上榮光。從“大揚子”的時代走來,始終未曾離開的是滁州創業者砥礪前行的決心和不停求新求變的靈魂。站在新時代的歷史節點,始終秉承改革創新精神的滁州人民也必將在工業強市的路上再創新輝煌,為滁州實現總量衝刺全省第三目標插上騰飛的翅膀。(滁州日報 蔣海潮 李邦軍 計 芳 呂曉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