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中興被禁芯片,一位清華微電子老教授對人才培養的反思與建議

編按:都說中興缺乏核心競爭力,但是難道他們就不想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嗎?中興被禁事件,折射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仍然任重道遠。雖然中國發展半導體事業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展開,但是直到2014年國家開始大力扶持才逐漸獲得了重視。當年的“漢芯事件”固然反映出一些問題,但是在近幾年資金、政策都到位的情況下,人才仍是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昨天晚上,集微網拿到周教授的投稿,在高校做了一輩子教育的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教授周祖成,他以自己從系統轉向集成電路設計執教過程中的切身體會來講述,問題出在哪裡?

留不住的人才導致產業發展“酲得早,起得晚”

1956年,我國提出“向科學進軍”,根據國外發展電子器件的進程,提出了中國也要研究半導體科學,把半導體技術列為國家四大緊急措施之一。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所首先舉辦了半導體器件短期培訓班。請回國的半導體專家黃昆、吳錫九、黃敞、林蘭英、王守武、成眾志等講授半導體理論、晶體管制造技術和半導體線路。在五所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大學聯合在北京大學開辦了半導體物理專業,共同培養第一批半導體人才。

中國很早就已經意識到集成電路是信息產業的糧食,在30年前的“863計劃”中,就已明確提出“軟件和集成電路是兩個高技術的拳頭”,成為國家重點扶持的兩個產業。 周祖成教授1958年從沙市中學考上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後就留校工作了。他當時已經45歲,也毅然從雷達轉行從零開始搞VHSIC,引進EDA工具,學習集成電路的設計方法。可以說從“用集成電路”到“設計集成電路”,開始教通信系統仿真和VHDL課程。

雖說是半路出家,但是就是這批年僅半百的教授帶領著一批年輕有為的研究生,設計出來中國第一塊通信專用集成電路。但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僅靠這些老教授難以為繼,因此產業未來的希望還是要寄託在下一代培養。就當有所成就的時候,周祖成教授發現本就不多的人才大量流失,培養出來的學生成了搶手貨,大多數都出國了,留下來的也被外資EDA企業招走了。

於是教授們只得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最好的辦法是開課、開放實驗室。

周教授回憶,當時開設了研究生專業課,包括片上系統和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學等課程,每次上課幾乎座無虛席。與此同時,還給企業和研究所的骨幹辦了一期右一期培訓班,結果仍是:聽課的學生都出國了,為企業培訓的骨幹人才跳槽去外企了。

為何?待遇是個現實的問題。周教授表示,90年代的時候,他的一個博士後學生每個月學校發4000元生活費,然後他老婆埋怨道:我在中關村的公司裡(碩士)一個月都能拿1萬元,你只要每個月給家裡8000元,就隨便你在清華做你喜歡的事情。這個頂不住壓力的博士後只好走人。

房子也是另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周教授表示,現在有一個集成電路領域的大牛,當年回國與他聯繫想進清華的EDA中心,唯一的條件就是想要一套老三居(80平方米不到)住房。實驗室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也只好對人才放手。

因此,雖然中國很早就已清醒地認識到並已開始發展集成電路事業,卻由於現實原因無法留住培養出來的人才,無耐後繼無人。誠然人往高處走,相信當時的學生們也是有一腔建設祖國的熱血,然後,現實才是夢想的初衷。

籌辦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大賽,教育應該與市場掛鉤

儘管如此,周教授還是不負為中國培養集成電路人才的初衷,也等到了好消息。1996年,剛剛開始賺到錢的華為找到周教授,表達了支持培養集成電路人才的想法。經過籌劃,周教授和時任華為副總裁鄭寶用作為發起人,由華為贊助的首屆“華為杯中國硏究生EDA競賽”在清華大學EDA中心開賽了,並堅持了23年,而且競賽始終是在國內大型企業推動下產生並前行的。第一屆競賽的前十名都進入了華為就職。

周教授回憶,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業界稱為研電賽)是在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1995年開始)的啟發下舉辦的,這兩者有關係,但區別在於研電賽的定位是一個“高層次的”、“科技創新的”交流平臺,競賽內容儘可能貼近當下世界科技的發展。

他表示,電子設計業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龍頭產業,電子產業裡有上游、中游和下游:下游是製造業,中游是提供解決方案的產業。上游有兩個核心,一個是芯片設計(或是叫硬件);另一個是軟件設計,也就是編程。如果我們掌握了電子設計上游這兩個最核心的技術,也就是芯片設計後,才有可能帶動整個電子產業和國際接軌。中國要從一個製造型國家變為創造型國家,核心在於電子設計,這正是培養高端人才的核心。

這種人才不完全是從課程裡培養出來的,很大程度上要培養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就不是單純通過課程學習得來,所以要給他們創造更寬鬆的環境,除了實驗室環境,還要有類似於這種全國競賽的交流平臺。

周教授表示,今年教育部與硏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支持,作為“創芯大賽”今年又要在廈門清華大學海峽硏究院開賽了。23年了,多少還是為集成電路行業輸送了一批人才。他強調,現在很多海歸人才都是多年前從國內出去的人。他們在國外領先的產業環境中快速的掌握了先進技術,如果國內具備了這樣的環境,那麼國內這些還沒有機會出去的人才也能利用國內創造的條件脫穎而出,周教授認為,教育本身應更好地和市場經濟需求掛鉤,使教育儘快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周教授堅持的觀點是,一個具備了基本專業結構的大學畢業生,隨後在他3~5年讀研時間裡,跟著導師,在導師的項目背景支持下,用他們他們最充沛的精力、最好奇的心態、最新奇的創意,集中全力設計芯片,是可以完成一個集成電路設計來的。他認為,高校應該是集成電路人才“激勵創意,鼓勵創新,實現創業”的最佳時期。如果有國家項目背景支持,企業需求的拉動,高校這個集成電路人才主渠道會越來越寬。

擺正集成電路設計業的龍頭位置

集成電路產業鏈包括了設計、製造、封測、材料、設備等多個環節,周教授解釋了半導體、微電子、集成電路之間的關係,筒單來說半導體是材料(物理學名詞),微電子是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的一個二級學科),集成電路是產品和產業。

清華的半導體教研室始於上世紀50年代,研究半導體物理、材料和工藝,先後研製出了二極管和三極管。周教授回憶,再到後來的晶體管、門電路和中小規模集成電路做整機的時代還知道這個教研室是做什麼的(如熊貓半導體收音機,130小型計算機),但當國外技術從VLSI進展到SoC以後,就不知道微電子所是做什麼的了(周教授2006年從清華大學退休)。他表示,系統級集成電路設計,微電子所電子系統的背景不夠;以存儲器為主,工藝水平又不行。去年學生高年級選專業,動員學生(招生時是電子系統一大專業招生,3年級後分專業)報“微納電子”,把我拉進去現身說教,還有幾位企業界的“牛人(上市公司身價上億的校友)”,說了一下午(近3小時),與會近20人,最後僅一人表示會選微電子專業。

為何發展到現在反而學生越來越不願意選擇這個專業?周教授認為是學生們對產業不瞭解,覺得這個行業沒前景,行業層面也沒有將設計和製造區分開。他回憶說,長久以來一提集成電路就是引進工藝產線,從上世紀90年在無錫華晶召開的首屆全國ASIC會議就在談引進。長期領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主要領導人物都是製造出身的“大牛”,參加ASIC會議也全是半導體的大牛,經過大家反饋後,才在2000年國務院的18號文件裡明確,集成電路產業鏈包括了設計,製造,測試,封裝,材料和裝備,但集成電路設計業是產業鏈的龍頭。

為何設計業是首位的?周教授比喻說,一條生產線擺在那裡,沒有設計去加工,引進在多啊的生產線也是“無米之炊”。那麼借國外的“米”下鍋如何?作為一個企業要生存,可以,但作為一個國家,行嗎?

周教授表示,現在中國集成電路製造有了中芯國際,設計業要充分用好中芯國際,但是中芯也要對高校網開一面。他建議中芯給高校一點贊助的MPW,就像去年贊助中國“中國硏究生創芯大賽”的開幕式,是否可以先從高校參加“創芯大賽”獲獎隊伍的項目做起(哪怕是從二等獎以上項目的老師)做起,獎勱免費的“MPW”面積多少,也是對鼓勵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好事。當然,吸引高校教師投片,適當優惠點,企業未必吃虧!歡迎“中芯國際”今年對“中國硏究生創芯大賽”的贊助用“MPW”的方式!

中興被禁芯片,一位清華微電子老教授對人才培養的反思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