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應發展農產品田間直達社區流通模式


本報記者 周雪松

新冠肺炎疫情給農產品銷售乃至農業發展趨勢都帶來了一定影響。與此同時,伴隨國民經濟發展和收入提高而出現的農產品消費轉型,從“以糧為綱”轉向糧食-蔬菜-肉魚並重的農業結構,新的消費與生產結構能夠容納更多的勞動力,已使推廣適度規模的小農場成為現實的可能。而此次疫情對農業發展方式以及經營模式也會帶來不小影響。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十分重要。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保供和農業生產更是不能掉鏈子、拉後腿,必須保菜籃子、米袋子。最近,中央除了強調要保障夏糧豐收外,農業農村部也發佈了《2020年鄉村產業工作要點》,指明瞭2020年發展鄉村產業的新方向。文件指出,做好今年鄉村產業工作,在目標任務上,要力求取得“三個進展”:一是在延伸產業鏈上取得新進展。比如要依託種養業,提升種養業,培育一批以種養為基礎、以加工為紐帶、以商貿物流為支撐的產業形態。二是在促進融合發展上取得新進展。跨界配置,讓農業與工業、商貿、文旅、物流、信息等現代產業要素滲透融合。三是在拓展農業功能上取得新進展。去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搭建新平臺新載體,從而“拓”出農業新業態,“展”出鄉村新空間。

我國農業出路何在?一種主要意見認為,唯有在更高程度的城市化之下,減輕農村人口對土地的壓力,才有可能改造中國農業,建立大規模的農場,淘汰小農經濟,使之接近先進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此前,應該維持今日的承包制度,尤其是用來保證糧食生產的口糧地制度。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其它的可能選擇。但是,有專家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的話,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下,務農人口在相當長時期內只可能處於相對貧困的生活,與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專家指出,實際上,中國的農業正面臨著一個歷史性發展契機。其出路不必等待未來的更高程度的城市化,更不在於美國式的大農場,而是在於當前的新時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既是高勞動密集型的也是相對高收入的小家庭農場。在上世紀50到70年代,中國農村已經錯過了一次許多發展中國家經歷的因現代要素投入而提高農業收入的機會。當前的新機會主要來自伴隨國民經濟發展和收入提高而出現的農產品消費轉型,新的消費與生產結構能夠容納更多的勞動力,已使推廣適度規模的小農場成為現實的可能。在具有一定領導條件和民眾支持的村莊,也可以合作或集體組織作為行動主體。推廣這樣的農業可以提高其收入,藉此擴大“內需”,促進城鄉連鎖性的互動以及國民經濟的發展。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毫無疑問,疫情對農業和農民增收的影響是顯著的,尤其是務工收入可能會大幅減少,儘管眼下農產品價格上漲帶來可觀利潤,但賺取這些利潤的主要是中間商,整體上農民收入可能下滑。發展大中小農場,減少中間環節,實現農產品從田間直接配送到家,實現農場和社區直接對接十分必要。此外,還需要採取更多針對性的措施,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促進農業和農民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