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分享」在美國生活是不是比在中國生活舒服的多?


物質

物質上,我就用三句話十一個字概括:“物價低,工資高,工作容易找。”吃喝玩樂沒有什麼特別貴的,尤其是隻滿足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而不是去追求獵奇的話。有一份中上產的工作(年薪10萬+,硅谷得20萬+),基本不用為吃喝日用品擔憂。房價某些地區比較高,但是這些地區一般特別繁華,工作和職業機會特別多,或是收入也較高。比如灣區房價是很恐怖,但這裡都是碼農,你說你來這兒做博士後,就讓人感覺很奇怪,因為大家都會問你:既然來了為什麼不寫碼?


美國也有很多“掙扎”在貧困線上的人,街邊要飯的,失業自殺的,破產的,甚至倒黴的還會被警察亂槍打死。但那些人跟你我沒什麼關係:“我們”也配去要飯?要飯也發工作簽證麼?知乎很多開口閉口的經典美國問題(毒品、槍支、貧困、警察、教育),其實大多數美國華人尤其是技術移民一點關係都沒有。


對於一個勤勞、正直、遵守規矩的人,甚至不需要頭腦,他(她)就可以在美國過一個普通安穩的日子。這也是美國的立國思想。

人際

以前都說美國人際簡單善良,近年來的趨勢又說美國人也看關係、人際複雜、哪裡都一樣。


其實美國人際關係的確相對簡單啊,這有什麼不能承認的。嚴格點說:“過一個普通中產的生活”這個限定詞下,人際關係的確比大部分國家都簡單。有人又會用經典的詭辯:“你沒有感受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是因為你社會層次不夠”。對啊,是如此,但我一個普通中產,為什麼要去管大人物和上層社會人際關係是否複雜呢?我又不是北京出租車司機。


美國人的人性跟中國人是一樣的,靠關係、作弊、走門路,只不過他們積累的法律法規步驟都又臭又長,所以很多事情有跡可循罷了。比如更新個駕照辦個證明之類的,無腦按著網上的123操作就行了,的確沒那麼複雜。

這個話題有很多誤區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很多代表性的事件,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一次,或是一些根本沒什麼實際區別的細節,你卻拿它做例子;很多天天見的事情,你卻視而不見。


救護車是貴(前提:沒保險),你一輩子坐幾次?我到目前是零;醫療是貴,但以知乎er的年齡,有幾個生過大病天天住的?我16年弄種植牙花了幾千已經很多了,還是花的HSA,跟當時的收入比也並不多麼在意。


還有個答案抱怨超速被警察追表示心理不舒服的,只能說不守秩序的人活該;就算警察態度不好,你一輩子能被pull over幾次?


淘寶之類的shipping是比Amazon方便,問題是包裹一天到還是三天到真的那麼重要麼?還有說小商品種類多的,笑死個人,感情您生活就是為了5人民幣或是1美元一個的小塑料夾子?


手機支付這些年吹得這麼厲害,其實遠遠沒信用卡安全,因為信用卡可以dispute啊。很多人完全不理解美國信用卡的原理,竟然還說手機支付方便。


實際上,真正決定舒服與否的,根本不是這些有的沒的細節,而是:收入和工作機會,自然環境,社會壓力狀況,法律法規這些。


美國生活當然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比如上升空間相對有限,亞裔是少數民族被歧視和壓制,政策過左或是過右(有人抱怨左,有人抱怨右)等許多問題。但絕對不是其它答案羅列出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我自己的答案

舒服,很舒服,非常舒服,但不是因為物質和人際。


因為我重視精神生活,遠遠比物質和人際重要。


因為清淨,可以安安心心地讀書,想讀英文讀英文,想讀中文讀中文,繁簡體都行;


因為寬容,美國的國教是新教(Protestant),但從來沒人跟我囉哩囉嗦地傳教,試圖轉化我。


平均工資問題

好多人說美國平均工資才幾萬,我就笑了。對,那是因為你們這些人崇洋媚外,以為中國人到了美國,只能過平均水平的生活。


實際上,這幾萬是怎麼平均來的?裡面有褲襠墜到膝蓋走路提著褲子一晃一晃的某不能說的種族,有科羅拉多、阿拉巴馬又窮又懶又蠢還無知的白人,有那些邊遠地區甚至還存在著家庭亂倫家庭暴力的白人,有那些低端人口天天酒精大麻不離口的,有生活在街區天天槍戰大多數都是單親的群體。


聽不懂?那我拿中國舉例。現在讀這個回答的,好歹不是文盲,好歹會上知乎,你願意跟那些某個被嚴重地域歧視地區、生下女嬰直接扔河裡從來不刷牙碰到車倒了會去搶橘子的那群人,去“平均工資”麼?


你是如何看那些人的,我就是如何看某些美國人群的,懂?

專業問題

好多人很搞笑,認為只有計算機和金融能有“10萬以上的收入”。實際上,硅谷搞生物的只要進公司,工資都是十幾萬,我就認識兩個,當然,人原話是:“這行裁員太猛太突然,扛不住,還是計算機好”。


噢,你說自己學不來計算機,那可以。那能吃苦也行,比如餐館打工,給人搬家,修下水道,開長途車,開Uber。大富大貴別想,但是混個溫飽絕不成問題,有頭腦的慢慢積累,幾十年下來自己獨立做,成賭場VIP常客來個明星演唱賭場都送一等票的中餐館老闆很不少吧。


因為,這裡沒有人口紅利,人力很貴,加上不願意勞作的人又很多,老老實實工作的人其實蠻缺的。有些人看多了中國一線城市的奇蹟和努力,就忽視了像我們三線城市有大批遊手好閒的青年無所事事惹是生非。在哪裡,真正能幹活的人都是稀缺的。


噢,你又說你不願意吃苦,聽不懂胡建老闆的普通發,受不了廣東老闆的壓榨,體力不行或是不願意嘗試。那就沒辦法了。美國跟中國一樣,也有大量的閒職,只不過本地人肯定優先吧?你以為DMV裡面那些弱智一般的公務員都是哪裡來的?


讀書,嫌辛苦;學英語,嫌難;賣體力,又嫌錢少;做重複的事,又嫌無聊。這樣的人,沒辦法,真不是哪個社會的問題。中國那麼多發家的大佬,除了趕上經濟騰飛的因素,哪個不是靠頭腦、靠努力、靠眼光、靠辛苦起來的?

信用卡和手機支付

國內太多人不懂信用卡的魅力,這裡必須解釋下。信用卡最大的特點是:你在劃卡的時候,使用的是你個人的信用,你並沒有支付錢。每個月,信用卡公司會產生賬單,然後你去用真金白銀還給信用卡公司,信用卡公司再付錢給商家。


所以,任何一個綁定了銀行賬戶的“信用卡”本質都是借記卡(Debit Card)。借記卡的特點是,當你在劃卡的時候,錢同時已經轉賬到對方的賬戶了。借記卡等於現金,國內的很多“信用卡”本質上就是借記卡(任何需要押金、賬戶鏈接的,都不是信用卡)。


有人說,這不是脫XX放X麼? 為什麼要多費這一道手續?很多人認為,信用卡和手機支付的區別就是從兜裡掏出什麼東西,這基本上屬於完全不理解背後機制的。


信用卡最大的特點是可以拒絕支付,也就是Dispute。


比如,我信用卡丟了,被別人劃了5000塊,我只要不承認(因為我沒有簽字),那麼這筆錢我不會付,相當於降低了損失,這是信用卡最大的好處之一;所有現金、借記卡包括Venmo、支付寶這些轉賬,都有一個巨大的風險,就是轉錯了人,或是被盜後,很難追回。


第二,是我劃卡,但是我對服務或是商品不滿意,這種情況也可以Dispute,拒絕支付。因為,在交易時,我並沒有支付現金,但卻先拿到了服務和商品,所以作為消費者,我是有心裡優勢的。這時候,信用卡公司會跟商家協調,而我自己只需要網上提交一個Dispute即可,對於商家來說,服務或是商品已經發出,但是面臨著信用卡公司不交錢的情況很麻煩,他們想必也會盡量避免。


第三,才是那些現實中的好處,比如開卡給錢給點數換機票旅館之類的,比如有cash back,比如積累信用記錄然後房屋貸款更便宜等。


學究一點說,信用卡的方式很古老,但是它是建立在一個相對成熟完備的信用體系之上的。電子支付、掃碼支付、刷臉支付等的確是方式比信用卡新穎先進,但本質上,就是借記卡和現金外邊包了一層新API而已,其內涵還是現金交易,而不是信用體系。信用體系的建立看似很簡單,實際不然,光一個SSN的管理就頭疼死(實際上,美國本身SSN管理也很被人詬病)。


至於有人說信用體系容易鼓勵花費、超前消費。對,那是智商稅,有人願意交,你也沒辦法。人好歹先享受了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