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好型人格”根本不分貧富層次,誰都可能有

好型人格”根本不分貧富層次,誰都可能有

木舒

朋友是個心理醫生,前段時間接受了一個姑娘的諮詢,重度抑鬱,精神接近崩潰。之後他對我感慨:“有些人活著活著,把自己給活死了。”

在所有人眼中,她是一個優秀善良的人。可是在瞭解後才知道,好像從小到大,她一直都是在為了別人而活。

小時候拼命的學習,成績從未掉出過班級前三名,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長大後拼命的賺錢,貼補家用。可是在她口中:“爸媽更喜歡姐姐和弟弟,所以我只能考出比他們都好的成績,多給他們錢,這樣爸媽才能多關注我一點,更喜歡我一點”。

在家庭關係中,她所做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就是為了討好自己的父母,多一點存在感。

到了工作中也是一樣。同事請她幫忙從來不好意思拒絕,上司不公平的給她多分配工作她也不敢反駁,就連應酬也不敢拒絕。即使自己還有一堆事沒做,也要先加班把別人的事情按時按量的完成。

而在人際交往關係中,她從來不遲到,因為害怕自己遲到對方會不開心。她從來不主動的提意見,因為害怕不和別人的心意,更不會去反駁,因為害怕對方會不開心。

在感情裡她始終做那個“善解人意”的女朋友,給足了面子,從不無理取鬧,自己傷心難過苦累一點都沒關係,一切以對方為尊。

她的內心活動是很豐富的,卻無論在哪一件事上都選擇委屈了自己,從不敢把自己最真實的反駁意見說出口。

而當自己遇到了問題時,即使再艱難,也都自我消化。從來不敢向別人提出要求,更害怕麻煩別人。

可是她的付出好像沒有得到該有的回報。即使她再好,父母也是更喜歡弟弟,所有人都稱讚她是個好人,可是沒一個人真正的瞭解她體諒她,只會在遇到事情是把難題推給她。她掏心掏肺的對別人好,可對方卻輕易的被一個“不懂事”的人搶走了。

她說活著太累了,可是縱使整個人都快崩潰了,她卻還是沒有辦法說出“拒絕”兩個字。

好型人格”根本不分貧富層次,誰都可能有

突然發現,幾乎每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都是從幼年時就開始形成的。

太多的他們在幼年時就沒有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愛,甚至會被打罵批判否定,所以他們從小就處於一個不平等的位置上,害怕衝突,也必須要去順從妥協擺出低姿態,才能不被否定打罵,才能“被愛”。

日本有部老電影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故事的主人公松子就是很明顯的“討好型人格”。

在她的原生家庭裡,父親更加的疼愛她的妹妹,所有噓寒問暖關心愛護都只留給妹妹,而松子一直在做的都是想讓父親能關注她,甚至不惜故意扮醜做鬼臉。

好型人格”根本不分貧富層次,誰都可能有

最終她被原生家庭逐出,可性格已定,之後無論是在工作還是愛情上,她始終都是在委屈自己,迎合討好著別人。

在工作中為了取悅別人,不惜為偷錢學生頂罪撒謊,導致自己被開除。在感情中更是一團糟,自身條件並不差的松子遇到的卻都是一群人渣。

潦倒的作家,貪慾的有婦之夫,為了錢的小白臉,黑社會混混.、理髮師.....每愛上一個男人,她就會傾其所有的去愛,可是除了理髮師,每一個男人都對她家暴。松子總是鼻青臉腫的,可是卻因為從小而形成的討好型人格以及對愛的強烈需求一次次無底線的妥協。

她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但是相比較家暴來說,她更害怕別人離開她。

所以只好委屈自己去被他們打,去討好他們,讓他們能繼續“愛”她。

可最終,她的結局卻是在53歲那年孤獨的死去......

好型人格”根本不分貧富層次,誰都可能有

在感情中的“討好型人格”的人尤其的多。

在她們的思維力,只要找到了一個願意愛她願意和她一輩子在一起的人,即使對方千般不好萬般不好,那她也願意去犧牲自己的個人規劃、興趣愛好、三觀、尊嚴等等一切去妥協,無底線的去迎合著他們做一切的是,只要能維持好這段關係。

好型人格”根本不分貧富層次,誰都可能有

你會發現,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缺乏著安全感的,他們害怕拒絕,害怕當拒絕這一切後,沒人會再喜歡他了。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這句話是從一個9歲成名出書,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畢業就擔任《新週刊》副主編的人口中說出來的。她就是蔣方舟,一個年少成名的才女。本應該在眾人羨慕追捧中生活,卻最終用了“諂媚”這個詞來形容自己。

在這一期的《奇葩說》裡,蔣方舟提到:“我從沒有和任何一個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

這種“真實的關係”意指:你可以和這個人去爭吵,可以去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展現給他看,可以在他面前肆無忌憚的去做自己,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看起來好像特別的“窩囊”,更是和當今“個性自我化”的理念不符,但是事實也證明:“討好型人格”根本不分貧富層次,誰都可能有。

特別的敏感,總是在洞察別人的情緒

經常擔心因為自己的事或決定給別人添麻煩

害怕和別人吵架,害怕惡語相向,害怕別人不高興

不懂拒絕,即使自己並不喜歡,也習慣性的跟隨別人的意見

即使是和別人起衝突的前提下,也永遠是先妥協的那一個

即使是別人的過錯,也總在自己身上找問題,覺得自己該道歉

看起來伶牙俐齒,卻總是在“吃虧”,真的不開心了,也選擇自我消化

好型人格”根本不分貧富層次,誰都可能有

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裡說: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

可大多數的他們卻不知道怎麼去有尊嚴的獲得溫情和讚賞,只得通過放低自己的姿態,多做些什麼去“乞求”別人多認可他們一點。

幼年時多處在被動的去“求愛”,可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你一定要明白:

你已經不再像小時候一樣,要通過乞求父母的愛和關注才能生存了,你已經有了獨立自主的人格,也有了能夠養活自己的能力。你可以過的很好!真的沒必要再去事事都放低自己討好別人了!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對方如何的看待你對待你,不是因為你順從他就會得到高讚譽,有的時候,你無限放低自己的討好行為只會降低你的價值,讓別人更加的輕賤你,傷害你。

健康的社交應該是雙向的,你對別人好的同時,別人也要對你好。當你對人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時,請停止討好他們。把討好別人的時間花在自己身上,當你足夠的優秀,即使你不去順從他,你的需求他們也會滿足,他們也會發自內心的敬佩你尊重你。

不虧待每一份熱情,也請不要討好任何冷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