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人家中有道家傳聖旨,歸屬問題卻引來非議,專家建議:上繳


老人家中有道家傳聖旨,歸屬問題卻引來非議,專家建議:上繳

詩人汪國真用他最簡單最淳樸的語言,道出了回憶中的心境。是的,逝去的東西往往只是一種美好,但我們總是無比固執的認為那是我們生命中最無比粲然的。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片空間,存著他們心中認為最珍貴的東西。

有這樣一位七旬老者,他雖身處尋常巷陌卻守護著一份至高無上的榮耀。在這樣一個詭秘又透明,虛假又真實,明朗又黑暗,純潔又蠱惑的世界,能擁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應該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引起轟動

在封建社會里,聖旨是皇帝用來下達命令的文書,代表著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利。而對於獲得聖旨的官員和百姓來說,更是天大的殊榮。倘若哪一家族獲得一道聖上嘉獎褒許的聖旨,必定會視若珍寶,祖祖輩輩代代相傳將其供養。但是,由於聖旨的材料一般為絲綢,絹帛之類,往往很難將其完好保存。因此,我們如今看到的聖旨真跡,大部分為清朝後期。而年代更加久遠一些的聖旨,則是極為罕見的國寶級文物了。

老人家中有道家傳聖旨,歸屬問題卻引來非議,專家建議:上繳

2017年,河北一農家老人擁有一道罕見的明朝聖旨的消息不脛而走,頃刻間令歷史界與文物界沸騰。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這道聖旨的歷史研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對文物專家而言,它是數百年前遺留下來的珍貴寶物;對於歷史學家來說,這道聖旨的內容是不可多得的史料,對研究明朝官員獎罰制度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此珍貴的文物,擁有者為何會是一位目不識丁的老漢?原來,這道聖旨是郭姓老人的傳家寶!

當外界媒體和國家歷史專家學者得知此消息,紛紛前往老人住所一探究竟。郭氏老人就住於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的文保單位小固堡村,老人已至耄耋之年,頭髮已然花白,黝黑的面龐卻顯得身體分外硬朗。面對來訪的專家和記者,老者和善熱情,積極配合他們的工作。

老人家中有道家傳聖旨,歸屬問題卻引來非議,專家建議:上繳

祖傳寶貝

老人介紹說:他家裡確實收藏有一道明朝聖旨,那是家族世代傳承守護的傳家寶貝,到他這一代已經傳承了580餘年,他是第19代繼承人,將來他還會將此傳給自己的兒子。他說,聖旨有一個棕色的托架,平日裡,自己會把這聖旨放在托架上,隔幾日便曬一曬,防止受潮黴變。

專家和記者心中皆有一個疑問:像聖旨這種只有達官顯貴才會有機會擁有的至上殊榮為何會遺落於一介農夫家中呢?老人得知後,他哈哈一笑,說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據族譜中記載,此聖旨是頒發給郭氏家族的先祖郭老的,他是明朝時期的一位官員,因為為官廉潔,兩袖清風,故而深受百姓愛戴。

老人家中有道家傳聖旨,歸屬問題卻引來非議,專家建議:上繳

皇帝得知,特地親筆擬了這一道聖旨,作為獎勵。記得十年浩劫時,他的父親為了保護這聖旨,險些丟了性命。最後,是全家人齊心協力將這聖旨藏於村外的一個大樹洞中,才將聖旨保存了下來。這道聖旨是他們家族世代守護傳承的榮耀,更是一種對先祖精神的繼承。希望子孫後代兢兢業業,光耀門楣。

一覽聖旨

本來,郭老不願將聖旨曝光於大眾視野,但是為了鑑別真假,在當地文物部的請求下,老漢只得將聖旨拿了出來,請來了文物專家進行鑑定。這道聖旨的材質是青黃兩色絹本,長達1.9米,寬0.31米,右側紋繡"奉天誥命"四字,左側繡"宣德二年"聖旨開頭為"奉天承運,皇帝敕曰",全文共有135個字,內容用楷書書寫,字跡工整雋永,行文簡潔流暢。落款正統十二年,加印玉璽之章"敕命之寶"。

歷史專家又進一步研究了聖旨上的內容,與郭氏族譜所記載的基本吻合,郭出生於明英宗天順年間,擔任南京戶部主事。由於這是一個閒職,大部分官員便有所懈怠政務而無所作為。但郭卻是眾人中的一股清流,他勤政愛民,夙興夜寐,得到百姓們的愛戴。於是,得到了皇帝的嘉獎。

老人家中有道家傳聖旨,歸屬問題卻引來非議,專家建議:上繳

其實,與其說這道聖旨是發給郭的,不如準確來講,是發給郭的父親郭士賢的。明朝有一制度叫做"推恩封贈",即如果官員有功,朝廷不僅會對他進行嘉許,還會推恩封贈使其父母雙親榮顯,以示皇恩浩蕩。

婉拒上交國家

距今近六個世紀的國家級寶物是極其珍貴的,放置於農屋瓦舍不免引得專家學者憂慮,保存條件畢竟有限,這便很容易導致文物受到破壞,受潮,被蟲蛀都是聖旨面臨的生存挑戰。於是,文物局的專家三番五次到郭老漢家中,勸說他將這聖旨上交國家,博物館會提供最好的保存措施。

老人家中有道家傳聖旨,歸屬問題卻引來非議,專家建議:上繳

郭氏老人,雖有些動容,也感受到了來者的誠意,但他最終還是決定親自保存聖旨。為此外界輿論眾多,有人覺得老人不識大體,過於自私,不能讓聖旨發揮更大的作用;也有人認為老人只是合理使用自己的權利,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他有權利支配。

面對這些,老人的回答是這樣的:這件聖旨是祖上19代人歷盡千難萬險傳承下來的,父親在他彌留之際將聖旨交於他手,並叮囑自己一定要竭力守護好它。不應該在他的這一輩斷了這份傳承。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百年之際,他還要將這聖旨完好無損的交到他兒子手上,叮囑他也要悉心保存。這是家族的精神信物,亦是優良家風的流傳。他要用這聖旨,教導子孫立德樹人。

這是傳家寶,不能交!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情況,我們所珍視的東西都會面臨一些外界中所謂的"道德"的侵犯,這種情況下,有一部分人會因為"面子",別人的看法而選擇放棄。其實就算你這樣犧牲了自己的權利,雖然可以獲得一時的誇讚,之後的壓力還是要自己去抗。

老人家中有道家傳聖旨,歸屬問題卻引來非議,專家建議:上繳

郭氏老人的做法,雖然在大眾眼裡有些不懂事甚至是自私,但他完成了父親的遺囑,不負雙親,不負祖上。他也守護了自己想要守護的東西,不負自己,不負子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