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小兜媽有一天回家,發現玩具灑落得到處都是,地板上還粘著一些顏料,看來打掃是項大工程。

於是,她趕緊問小兜是怎麼回事,小兜卻表示是自己和朋友一起玩弄亂的。

小兜媽問他是哪個朋友,沒想到小兜竟然指著空氣說:這是小花,我剛才和她一起玩的。

這可把小兜媽氣得不輕,想孩子明明是做了壞事還不承認,非要推給一個假想人物,於是把小兜好一頓揍。

可小兜卻委屈巴巴,一直說自己沒說謊,反倒讓小豆媽有些納悶兒。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01分析

其實,在學齡前兒童這個群體中,這樣的現象很常見。

比如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經常跟家裡的娃娃說話,甚至發脾氣,還會自己設計對話、自問自答。

家長不必感到奇怪和擔心,其實這是一個必經階段。

如果看過電影《美麗心靈》就會知道,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福布斯·納什,曾被診斷出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他就有那麼幾個“看不見的朋友”。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孩子也是如此,尤其在3~6歲期間,他們會聲稱這些大人看不見的“小朋友”或“小動物”是自己的朋友,並能說出他們的名字與口味。

這樣的虛擬物通常被稱之為“假想朋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比較喜歡的玩偶或玩具,另一種則是孩子幻想出來的任何東西。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02關於假想朋友

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心理學家Svendsen提出的,表示那些別人看不見,由兒童自己想象出來並認為是真實存在的夥伴。

在1918年的大量研究數據中表示,大約有8%的兒童會出現此類現象。但此時的研究數據是比較片面的,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這個數字就達到了65%。

一直要等到孩子成長到6~7歲左右,這種現象才會逐漸消失,其實孩子的這種想法真的很可愛。

皮亞傑稱,7歲前的兒童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哪怕只是一張桌子或一張椅子。

《頭腦特工隊》中,小主人公茉莉就有一個叫“冰棍”的假想朋友,它的身體由棉花糖組成,並且擁有貓咪的尾巴和大象的鼻子,哭泣時流出的眼淚,都是各種各樣的糖果。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可以說,它代表了孩子心目中一切浪漫且美好的形象,並且不同於家長所想,孩子擁有一個假想朋友,對他的成長而言大有裨益。

不僅可以幫助他度過眾多的無聊時光,也能讓他逐漸習得社交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03孩子為什麼會有假想朋友?

1)自我意識的萌發

兩歲左右的寶寶開始萌發自我意識,這也是他們的第一個叛逆期。

此時,他們可能會習慣對父母的要求說“不”,不希望大人替自己做主。

於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孩子就會幻想出一個可以聽自己說話,並按照自己指令行事的假想朋友,他不會生氣且隨叫隨到。

2)玩伴太少

出現假想朋友的尤其以獨生子女為主,由於平時在家除了家長之外,沒有和自己從年齡階段的玩伴,因而自己待在家時就會覺得很無聊。

出於這樣的心理需求,假想朋友會陪伴他度過這些時光,消磨無聊。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3)安全感不足

如果家長在孩子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和想要自我掌控的情況下,沒有一同進步,導致忽略了孩子的情緒表達和需求。

孩子就會幻想出一個具備超能力的假想朋友,這會帶給他們安全、溫暖和穩定的感覺。

可以說。假想朋友對孩子而言,還是挺有好處的。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04假想朋友對孩子的益處

1)促進認知發展

相對於那些沒有假想朋友的兒童,有假想朋友的明顯擁有更加豐富的想象能力。

因此,在裝扮遊戲和角色扮演遊戲中,也會表現的更加良好。

而且有研究顯示,有假想朋友的孩子,詞彙量也會比較豐富,通常獨立性更強,並且擅長交際,融入到集體中時,常常能表現出更好的合作意識。

2)提供撫慰和陪伴

當孩子缺乏安全感,並且沒有被適當關注的時候,假想朋友就是他們進行自我療愈的一種方式。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這能在父母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給孩子帶來心理支持,以減輕對情緒和心理的消極影響,讓孩子感覺自己對這個世界仍然具備掌控感。

3)表達真實自我

假想朋友對孩子來說,就像一個媒介,可以讓他們大膽地表現出真實的自我和想法。

就像孩子和媽媽一起看電視的時候,不喜歡目前播放的這個節目。他就可能會說:“媽媽換個臺吧,小花不喜歡這個節目”。

又或者,通過對假想朋友的控制,來改善自己的壞習慣,這對孩子形成自控力來說也是有幫助的。

不過,如果假想朋友出現得過於頻繁,就說明孩子的安全感缺乏,已經到了比較嚴重的程度,並且,這可能會讓他過於沉溺和依賴虛擬世界。那麼,父母要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對待這類現象呢?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05父母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假想朋友?

1)接納孩子的假想朋友

首先,父母要做到不以特殊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這種現象,假想朋友是非常正常的,這恰恰也是孩子具備童趣和想象力的一種表現。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認知水平的提高,就會自然消失,只要表現得不是太嚴重,都沒有關係。

並且,這個朋友雖然是孩子虛構出來的,但對他而言卻意義非凡。

父母必須接納,而不是嘲笑和輕視,否則只會讓孩子覺得受傷和生氣。

2)觀察孩子和假想朋友交流的過程

父母平時也可以作為旁觀者,參與或觀察孩子與假想朋友做遊戲。

這不僅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也可以適當進行引導,幫助孩子改變壞習慣,或與他交流自己的想法。

比如孩子比較挑食,不喜歡吃胡蘿蔔,那麼媽媽就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小花很挑食,不喜歡吃胡蘿蔔,這可怎麼辦呀?胡蘿蔔對眼睛很好,還能快快長高,我們應該怎麼勸她多吃胡蘿蔔呢?”

另外,家長還可以根據孩子跟假想朋友表達的內容作出判斷,瞭解此時他心目中的需求是什麼?

3)給孩子足夠的關注

首先,家庭是孩子初步社會化的一個重要場所,而父母的關注和愛是引導孩子情感和認知發展的重要條件。

一旦發現孩子存在假想朋友,父母就要更加註意多關注孩子,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想法。

孩子總是對著空氣說“有人”,並能設計對話,別擔心,是假想朋友

​並且,平時也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與同齡的小朋友接觸,讓孩子在現實中擁有更多的朋友和玩耍的機會。

只有這樣,他才能逐步建立起真正的社交行為,以及內心那股溫暖的安全感。

總的來說,孩子擁有假想朋友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當然,這可能也代表著孩子存在一些安全感上的問題,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假想朋友對孩子的成長還是有利的。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對於這個假想朋友有過於依賴的情況,也要及時認識到這一點,多給孩子陪伴和關注,來彌補內心缺失的安全感。

做到不打壓、不嘲笑孩子的假想朋友,但也不要無視並且放縱這種現象,合理的關注和引導,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做到的事。

二胎寶媽、營養師,為大家分享育兒生活中的心得;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另外,碼字不易,如有個別錯別字,請別介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