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導讀:最後說一點,其實忘記階級屬性的人才是真正的開悟者。真正開悟者,從不給自己打上階級的標籤。這需要強大到一定程度,這種人往往不需要歸屬感。他的歸屬感來自於任何東西,天地萬物,或者就是自己。歷史有一些人,明明可以富貴,卻不屑一顧。放棄一些東西,得到一些東西,人生就是這樣的。

你依然是星空中最亮的星

——靈遁者

可以這樣去理解,一切東西都在對外輻射或吸收能量,所以一切東西都在“發光”,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都是一樣的。那麼所有的一切從不同的距離看,都像“星星”,而當我說,你依然是星空中最亮的星星的時候,是在說我自己,也是在說你。

上一章關於人工智能的內容裡,我說人工智能在智能意義上超越人類似乎是必然。但要統治人類,可能不會。就是因為我相信,當一個物種的智慧達到一定階段,“統治”對於它來講,沒有意義。他只會追求更寬廣的自由。

所以我不害怕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也許在我有生之年,我的智力在人工智能看來,幼稚的就像個小學生。50年後,他們也許會讀到這篇文章,就像你們現在讀這篇文章一樣。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或許如果你相信外星人存在,存在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但人類所做的一切外星人都一清二楚。藉由網絡,他們也獲悉所有人類的學術資料,文學資源……我相信外星人存在,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相信這一點。有人會問:“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也熟悉人類,為何不主動找人類接洽?”

答案很簡單,外星人不需要人類!就好像,我們現在認為人與動物應該和諧相處。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正在捕食角馬,跟拍的攝影人員會去制止嗎?不會的,因為我們懂得了,這是自然的法則。當人類也自相殘殺時,也許也有一種生命會這樣認為,認為這是人類自己的事情。即使人類要滅亡了,這也是人類的事情。

成為一個會思考的人,這是一件奇妙和難以追溯起因事情。如果我們相信世界是聯繫的,那麼世界是確定的,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所以我一直站在了愛因斯坦這邊。

有一個老師讓學生以“人生”為題,寫作文。一個最差的孩子只寫了一句話:“他剛出生,就死了。”很多人,把這個當做笑話,我看到後,卻嚴肅了。他剛出生,就死了。這是你我都聽過,甚至見過的真實故事。對於這樣的人,我們以沉默來表達同情。

其實對於地球而言,對於太空中的一顆星星而言,任何一個人,其實就是剛出生,就死了。哪裡有漫長的歲月?哪裡也沒有!

任何一個人都難能可貴,如果我問:“你和愛因斯坦之間的區別是什麼?”我不知道,你會回答什麼。但我卻一直在說,你和愛因斯坦之間本來沒有區別。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如果你真的去思考了,人是什麼樣的人?就一定會贊同我所說的話。相信我,沒有天才一說。一生下來,就會說話的人,你見過嗎?一生才來,就會譜曲的人,你見過嗎?你都沒有。所以你必須承認,沒有先天存在的天才!只有先天存在的人。

在沒有生下你之前,你的父母已經知道了,你是個人。但你是什麼樣的人,只有後來才有答案。所以你和愛因斯坦之間本來沒有區別,區別在於學習和選擇。

我在農村的時候,學習一塌糊塗,什麼都不會。反手寫字,加減乘除一個也不會。天天被老師打。我自己也懷疑我腦子真的有問題。後來到城裡讀書,我慢慢發現,我智力沒有問題。還有很多老師,說我想問題的角將度總和別人不一樣。

柏拉圖是睿智的,他設計了一個思考,洞穴裡的人。我又在這本書中,將這個思考深化了一下。得出了一個我認為是真理的真理:概念性的東西,必須是後天建立的。

而一個人如果腦中,沒有概念性的東西,其實算不上是一個社會性的人。勉強算得上是一個自然性的人。

學習使你懂得很多,學會很多。但選擇和堅持,才能使得你成就某些事業。這就是你我和愛因斯坦的區別。誇大愛因斯坦的天才,是因為他有卓越的貢獻。但你真正去了解他的學術進程,你一定會贊同我所說的。

愛因斯坦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1915年發表廣義相對論。中間經歷了10年之久。為什麼?狹義相對論是時空理論,廣義相對論是引力理論。其實狹義相對論一出來,很容易就能想到要把狹義相對性原理擴展。就是在做這個工作中,愛因斯坦知道,這不是自己可以完成的工作。他必須先解決數學上的難題,那就是黎曼幾何,張量分析,高斯曲面等數學語言,這是愛因斯坦的短板。

不過愛因斯坦是幸運的,他的周圍都是大數學家。比如閔可夫斯基,他是愛因斯坦的老師。不過英才早逝,1909年去世,只活了45歲。閔可夫斯基家與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家只隔了一條河。

1900年左右,數學界發生了重要的思想變革,其領袖人物就是希爾伯特。而對希爾伯特影響大的人就是胡爾維茨和閔可夫斯基。而愛因斯坦上學期間,胡爾維茨是教授,閔可夫斯基是副教授,他完全有機會親自得到他們的口傳心授。1907年,也就是狹義相對論發表近2年的時候,閔可夫斯基認識到可以用非歐空間來描述洛侖茲和愛因斯坦的工作,將過去被認為是獨立的時間和空間結合到一個四維的時空結構中,即閔可夫斯基時空。所以四維時空的奠基人,說是閔可夫斯基和愛因斯坦一起完成也不為過。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而在建立廣義相對論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要感謝的人就更多了。愛因斯坦也強調,他的廣義相對論是建立在數學世界的二巨頭高斯和黎曼的工作基礎之上的。同時也建立在很多物理奇才幫助下,例如麥克斯韋和洛倫茲,格羅斯曼、貝索、弗勞德里希、科特勒、努德斯特倫和福克。

其中格羅斯曼,貝索以及阿德里安·福克直接參與了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建立。從一些回憶性質的談話我們知道,愛因斯坦曾跟格羅斯曼說:“你一定要幫我,要不我會瘋的。”所以每一個偉大的探索者,都是學習者,只有完成偉大的理論,才被認為是“天才”。

其他天才伽利略,牛頓,普朗克,希爾伯特,楊振寧,李政道……哪個不是這樣的。去了解一番,你就明白了。真正的天才,都是可以想象的。

也許有人會以一些具有非凡能力的人,來證明天才。我自己也特別羨慕一些人,也非常敬佩他們。比如《最強大腦》這個節目,湧現出一大批“天才”。在速算,記憶,辨別,聽力等方面,展示了“超人類”的能力。

但你去了解他們,這些能力,一定不是天生的。很多還是在工作中,鍛煉出來的。所以學習使得你頭腦看的更廣,更有預見性。而選擇和堅持,才會使得你成功。

學習就是教育,所以立國之本,強國之本是教育!戰火中,要戰鬥。但不能停了學,所以我很敬佩抗日戰爭時期,國家領導人還能堅持對教育大力扶持。老師和學生總是被保護起來的。

改革開放,恢復高考,短短40時間,中國經濟建設取得突破性發展,現在的經濟體量僅次於美國,躍居到第二位。各種尖端科技的突破,也得益於高校培養出的大批量知識分子。

選擇是什麼?文學性的講,選擇是一種遺憾。有選擇就有遺憾。從心理學角度講,選擇是一種模式,你經常如何選擇,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模式。這就是你的性格形成的過程。很多經驗在裡面,憑著這些經驗和學識,你在某種環境下,做出某種選擇。心理學家用性格和行為來描述你這種模式。

但相信我,任何一個心理學派,都無法像建立物理體系那樣,建立一個精準的人類心理模式。我在總結人性十大定理中,說過這樣一句話:真偽的概念存在,但無法界定。另一種表述是: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識的,人的意識一定有非理性的一面。

這也是我放棄了去思考一個描述人類性格的模型,我認為我去思考的,和現有的心理學的各種模型相比,不會更出色。因為倫理關係不具有嚴格的數學邏輯和邏輯推理。而且這個矛盾無法解決。

上面的內容,只是詮釋“選擇”內容的冰心一角。就像開頭寫的:“他剛出生,就死掉了。”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有時候,在你剛要選擇的時候,故事就結束了或者無能為力了。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很多人在百度問:“靈遁者是什麼學歷?”“究竟是什麼人?”我今天就這個文章,回答一下。也不算脫題,大家可以從我來了解自己。我是農村出生,專科學歷,畢業於西安外事學院,大學學的是日語。初中時期對物理感興趣,學的也算不錯。高中對哲學感興趣,猶豫很久,選擇學文。所以高二之後,其他的理科知識,基本就放棄了。但物理還經常看。一直保有興趣。所以我說寫《變化》和《見微知著》其實是在完成初高中時候的夙願。不枉自己胡思亂想那麼些年。

選擇很重要,回頭看才能看得清。接下來所說的,現在正讀書的朋友,可以認真聽了。人的精力有限,時間也有限。一輩子以活80年來算。白天和黑夜各一半,一般你一天能有效利用的,也就是12個小時。所以一輩子有效利用的,也就是40年時間。不算小學,求學時間大概10年左右,真正有效學習時間是5年。其他時間你在睡覺或者幹其他事情。

而你在成長途中,遇到的事情或者說誘惑是很多的。而這個時候,你基本分辨不清你真正需要什麼。我就分辨不清楚,雖然初高中也算乖孩子。但其實已經不乖了,內心是很叛逆的。學會了抽菸,打檯球,滑旱冰,也學會了踢足球,打籃球,還痴迷看小說,初中還打過架。

所以你會發現,真正學習的心思,就被分散了。而那個時候,還自己得意,與眾不同,特立獨行啥的。學習成績,自然就可想而知了,一般中等。

還有很多學生早戀,成績一落千丈的。相信你也聽過。這是一種人生,這是一種選擇。有選擇就有遺憾。那時候,我們都自持聰明,其實大家都一樣聰明,沒有誰是天才。否則不會有成績一落千丈,也不會有迅速上升者。

所以你們也大概就明白了,為什麼我說我寫的《變化》和《見微知著》與其說是物理科普書籍,不如說是物理哲學啟發性書籍。你要讓我用數學語言去寫,那是我做不到的。幾乎沒有一點高數基礎,而且時隔離校這麼多年,能磕磕絆絆完成到現在這個程度,我是知足的。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你愛什麼,就該為此付出。可你當時,不一定就明白這一點。30多歲了,你再試著要回到校園,去攻克高數,高等物理等相關知識,就有些晚了。生活壓力原因,還是次要的。主要是記憶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巔峰時期已經過了。這些是我的坦白,很深刻的坦白。

尤其是想象力,對於探索者而言,真的非常重要。而我在上面所說的模式,包含了性格,其實也包含這種想象力和潛意識思維。千億級神經的靈活跳躍是你想象力的保證。當模式不斷被固化,不斷被穩定,想象力就會匱乏了。你意識不到你無法突破自己的思維模式。

你能沿著一個方向走,這就是堅持。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先是學習,後是選擇和堅持。我熱愛物理,卻沒有堅持為此付出,所以就一定做不到巔峰。只能根據現有的對物理的瞭解,做出一些你的認識和想象,來試圖對當下的物理世界,做出屬於你的認知。但這個認知,不一定是正確的,因為沒有數學基因。但我依然覺得,我的思想是難能可貴的,趁著年輕,寫出來,也許可以給年輕人眾多啟發。最關鍵的是,也了了自己的一樁心事。這麼多年,該想的那些想法,經過整理彙編,終於寫在紙上了。

選擇了,就不要後悔。選擇了,也就不要懼怕別人說你。因為那是你的選擇。別人說我是民科,我自己也承認就是民科。但其他選擇,也不一定都是壞的。我從小身體弱,高中痴迷打籃球,那時候體能明顯上升。愛看文學和哲學類書籍,也對於我寫作是有幫助的。高中痴迷小說,被老師收走好幾本書,還被請了家長。高二動手試著自己寫小說。也寫了詩歌等。這就是選擇。

現在你再回頭想想愛因斯坦,如果他也早戀,如果他也迷戀遊戲機,迷戀打檯球,迷戀跳舞,迷戀電視劇,電影……他能在物理方面,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嗎?相信我,一定是不能的。

再次強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還給你一個啟發,所謂“天才”其實都是某領域的專注者。相信我,包括哪些“全才”也必須是這樣的。研究物理的時候,就研究物理;畫畫的時候,就好好畫畫。同時做幾件事,那不是明智的。思維的運行方式不擅長這點。人們在生產過程專業化和細分化就是最好的證明。比如說造一個東西,分成18道工序,各個工序有專門的人,這樣效率高。而一個人要造這個東西,一個人完成18道工序,效率自然低了。

科學工作者也是這樣的。你比如說愛因斯坦,你聽說過他做過什麼偉大的或者精密的實驗嗎?沒有吧。而另一個人比如法拉第,他是做了好多好多的實驗。一個專注從理論出發,一個專注從實驗出發。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合你而已。還有兩者兼顧的,比如赫茲。理論做的不錯,實驗做的也不錯。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永遠不要說自己還年輕,年輕是這個世界上最奢侈的東西。轉瞬即逝。甚至80%偉大科學家的重要貢獻,都是在35歲之前完成的。不信你去查閱一下他們的生平和貢獻,你就一目瞭然了。為什麼呢?40歲,甚至30歲之後,記憶力和腦綜合活力都慢慢走下坡路了。甚至體力也走坡路了。所以很多運動員30歲之後,就退役了。

你的體力,腦力巔峰時期,其實就是15到30歲。選擇什麼,堅持什麼,對於每個人而言,無比重要。40歲之後,不僅體力,腦力逐步下降,而且分散你精力的事情越多了。就是我們常說的,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和經濟等壓力並行,這時候你如果還能堅持醉心於一件事,那就是很幸福的。

我有一個朋友,是青年畫家。他婚後就跟我說:“現在比之前,更沒有時間創作和學習了。一會孩子餓了,一會孩子哭了,孩子感冒了,醫院折騰好幾天。總之靜不下來。”很多追求夢想的人,都是這樣的吧。所以現在很多過了30歲的人說,現在覺得談夢想已經不現實了。

在這個物慾橫流,經濟化的時代,兜裡有錢才不慌。不然睡覺都失眠。然後還有一些緊跟著年齡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該結婚了,該生孩子了,該考慮買房了,該考慮買車了……這些選擇,其實有社會的選擇成分在裡面。就是說,是“社會性”使得你進行選擇。比如說結為夫妻就是一種“社會性”選擇,而不結為夫妻,就是一種反“社會性”選擇。這種反“社會性”選擇不犯法,但飽受爭議。你必然要承受這種社會性語論,或者社會性道德的壓力。

同樣這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不是每個人都是牛頓,不是每個人笛卡爾,不是每個人都是維特根斯坦。說我不結婚,就不結婚!我們內心根植於自己的選擇,往往打不過社會性選擇和人性選擇。所謂人性選擇是指,人是具有自然屬性的,有生理需求和生育需求。就像維特根斯坦,雖然沒有結婚,但他在日記裡,竟然記錄了自己手淫。

總之無論你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才能完成一些有價值的思考和工作。天天鑽在熱鬧圈子裡的人,是沒有時間冷靜下來的。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職業,都需要年輕。相反,文學,音樂,繪畫藝術等領域,反而需要有沉澱,才能寫出或者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沒有閱歷,沒有跌宕起伏的人生,能寫出《紅樓夢》嗎?顯然是不能的。

一個沒有結過婚的人,甚至沒有與異性發生關係,深入交談過的人,你指望他能寫出好的愛情小說嗎?顯然是不能的。所以再次說,你選擇什麼,很重要。選擇了之後,去堅持,才能有成就。當然你還需要不斷學習,否則路會越走越窄。

牛頓,愛因斯坦痴迷物理世界,從小就學習了相關內容,所以才有條件發現偉大的定律。托爾斯泰,馬爾克斯痴迷於寫作,所以寫出了經典的小說。

有一點是肯定的,你醉心於某件事情的時候,往往離自己越近。我斷斷續續花了5時間,寫完科普三部曲,到今天如果還有好的想法,還會不斷補增修改。在最深的夜裡,你敲擊鍵盤的聲音,無比響亮,就好像自己在與自己對話。自己在與初中,高中,大學時期的自己對話。甚至還能幻想,愛因斯坦,牛頓等人,就在旁邊。

我為什麼把這一章內容,放在《探索生命》這本書中,是因為我在講述生命的歷程。生命的選擇和生命的堅持。很明顯如果不能很好的選擇,我們就會迷茫;不能很好的堅持,就不會有成就。就一定有挫敗感。那麼隨之而來,就是心理負擔的加重。

失眠,抑鬱,發瘋,甚至犯罪就跟著來了。沒有得到高級的精神薰陶,就必然要得到原始的肉體上的刺激。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放縱自己。當然不是說,得到過高級精神薰陶者,不需要原始的刺激。一定是需要的。這就是人的複雜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偉人也是人,聖人也是人。也想取老婆,也想生孩子,也想吃好的,喝好的。富貴誰人不欲?只是這些人腦中的模式,和一般人還是大有徑庭的。世界觀和經驗不同,同樣環境下做出的選擇不同。有人餓死,也不吃敵人的救濟糧食。有人卻當了漢奸。

這就是我為什麼相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瘋子,瘋子都是想跳出社會規則圈裡的人。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看作是對現實的過激反抗。可能是因為一件事的刺激,也可能是長期形成。一旦形成,會破壞原有的生存和生活經驗模式。一般而言,條件和環境對症,是可以恢復的。我見過類似的案例。比如一個已婚女士因為家暴,回孃家後痴痴呆呆了,對父母有暴力。心裡一直想著孩子,嘴上也是這樣唸叨。面部表情僵硬,雙目無神,幾乎喪失禮儀道德。持續時間一年多,最後在藥物和家裡的多重幫助下,恢復了健康。又變成知書達理的人了。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還有接到過兩個案例,都是高中生。一個是因為成績下降,壓力太大,精神崩潰,生活不能自理,簡直像個傻子。其實之前學習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還有一個是因為高考失利,長期睡不著,怕人,冷漠,重度抑鬱。前者家裡給退了學,吃藥治療,半年之後好了,還要去上學,結果病又犯了。所以再退學治療,西安,北京都去過。慢慢脫離了學校的環境,又慢慢好了。現在人正常,但之前有精神打擊的痕跡,是可以在臉上看到的。後者,即高考失利這個女孩,通過轉移視線,讓和她親近的一個姨住了一個月,情況好轉。現在打算復讀再考。其實我倒沒有建議她復考。但孩子家長說,孩子執意要考。所以我也沒有勸。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一個高中的孩子,已經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了。更何況這是一個合乎情理的選擇,不是個叛逆的選擇。

睡眠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這點是心理學研究共知的。成年人一般一夜失眠,得緩2天。大腦運行,反應都會遲鈍,這是必然的。這也是我為什麼在上面強調,搞學術研究的人,為什麼要趁早學習和攻克難題。

因為後期困擾你的東西太多了。身體機能的狀態,身體的舒適與否會直接影響你的思考。得病的人,多是消極的。我自己深有體會,高三那年,我得病了,竟然以為自己要死了。從小體弱,小毛病多,一度懷疑自己活不長。後來一想,全是多慮。各位,所以病中的人,做的決定都是需要慎重對待的。

很多希臘哲學家說,人痛苦的源泉其實就是身體。仔細想想,並不全無道理。很多藝術家和平常百姓,因為受不了病魔困擾,自殺者年年都有。比如川端康成,海明威,梵高,尼采這些都受到過身體疾病或精神疾病困擾。

講到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人和社會有什麼關係?很顯然,這個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社會性的人。單個的人不具備“嚴格性”和“穩定性”。所謂的文明,就是人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社會關係。用馬克思哲學的來說,這與生產力有關係。

那麼問題又來了,單個的人為什麼沒有嚴格性和穩定性。很明顯,根據人性公理人是具有矛盾性意識的。而且人的選擇,受當下環境影響很明星。這個我在關於潛意識一文中,有明確介紹。

而如果是一群人,那就必須做出選擇的“共識”,通過一定方式達成一致協議。這種方式,可能是和平的,也可能暴力的。暴力多是戰爭,這個大家在歷史課上都學過的。

群體的嚴格性和穩定性就在於“共識”,通常會以法律或者道德加以保證或約束。但這個“共識”大家要理解,可能是法律,也可能是文化,還可能文字,計量等概念。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舉幾個通俗的例子,你相信國家銀行的嘗還能力,還是相信個人?肯定是國家銀行了。因為國家銀行是國家機器,是群體意志的代表產物,有共識性意識在裡面。而個人只代表個人!

再比如說,國家有5年規劃,10年規劃,15年規劃……規劃好之後,穩定性自然高於個人規劃。你投資1萬元,你一個人說了算。可能今天打算好了,晚上做了一個夢,第二天不打算花這一萬元了。可是國家規劃說要投資100億修高速公路,今天發佈了規劃內容,明天說不投資了。這事的可能性大嗎?顯然很小。因為國家做決定,做規劃是有決策機制的,這是群體決策在歷史發展中總結出來的條文。關係到國家信用,也就是關係到統治階級的信用。

尤其對於貨幣而言,其實就是一個信任。沒有了信任,紙質貨幣就是一堆廢紙。美國如果朝三暮四,早上說要貶值美元,下午說升值美元。這樣下去,美國還會有信用嗎?沒有!很快,沒有國家願意用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了。

所以人和社會最大的區別,大概就在於此了。但本書,側重於對於個人的認識和認知。這裡再補充一點,為什麼窮人要翻身不容易?其實上面已經說了。答案就是階級的“嚴格性”和“穩定性”,要打破階級壁壘成為上層社會人,顯然就不容易。但階級的進步,或者說社會的進步性,在於給出上升的通道,以及公平競爭的環境。但純粹的公平是不存在,就像馬克思主義說的,有階級本身就不意味者公平。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是我家鄉里爺爺奶奶們常說的。

富人的孩子,處在一個富裕的環境中,從小就能在家庭中耳濡目染一些上流社會的規則。往往能在家庭的幫助和教育下,做出更好的選擇。而窮人家庭的孩子,父母忙於生計,對於教育不關心,或者不會關心。孩子在長期消極環境下,難以做出積極自信的選擇。就會認為,我不行,我就是普通人。其實沒有“天才”一說。所以先學習,對於每個人而言,至關重要。不去學習,你的機會就很少。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人具有矛盾性,就需要人承認矛盾性。否則人生的意義就是沒有靠山的。承認它的矛盾性,就是承認他的確定性,也就是賦予人生肯定的意義。你要理解這句話。矛盾的,只要是可以理解的矛盾,就是有意義的。而人生的矛盾性,就是可理解的。

你長期的選擇模式,決定你的性格。你的性格,決定你的行為模式。這對於你的交際,工作,和麵對挫折的處理態度,都至關重要。有人註定消極,是因為從小,認為自己不是天才。有人註定積極,是因為相信自己就是天才。但我們都知道,太自卑和太自信都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擅長。然後才能更好的選擇,更好的堅持。可惜很多人,到老了,才明白這一點,才發現,已經無力改寫人生。只能說,下輩子吧。

這章的內容,看似很雜,但其實也不雜。我希望你能有好的選擇,好的堅持。無論是科學家,還是歌唱家,還是舞蹈家……只要你熱愛,總是美麗的事情。所有的美麗的事情中包含有孤獨和艱辛,所以你又必須有耐心。這是你處事的模式需要的,也是性格中的一個要求。

最後說一點,其實忘記階級屬性的人才是真正的開悟者。真正開悟者,從不給自己打上階級的標籤。這需要強大到一定程度,這種人往往不需要歸屬感。他的歸屬感來自於任何東西,天地萬物,或者就是自己。歷史有一些人,明明可以富貴,卻不屑一顧。放棄一些東西,得到一些東西,人生就是這樣的。

人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社會需要人來推動發展。安居樂業,說的是人和社會最好的關係狀態。所以其實本文,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愚民政策永遠不要有,焚書坑儒,斷送國家基礎。教育永遠要大力支持。選擇和堅持對於人和對於群體的人,同樣重要啊。歷史無時不刻在這樣訴說過去!

人生只有三件事:學習,選擇,再堅持!

摘自獨立學者,科普作家靈遁者科普書籍《探索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