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搬新家 挪窮窩 走富路——西秀區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十二五”期間,西秀區實施扶貧生態移民搬遷項目規模為2100戶9512人,現搬遷入住1297戶6354人,入住率為66.8%,投入資金6.66億元。

“十三五”期間,原規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691戶1151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37戶10848人),2018年新增楊武鄉“組組通”搬遷36戶16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戶47人),西秀區“十三五”實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2647戶1167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84戶10965人),共建安置點8個,其中城區安置點1個、中心集鎮安置點6個、中心村安置點1個。整村組搬遷共19個自然村寨,同步搬遷非貧困人口163戶712人。

近年來,西秀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圍繞“打造易地扶貧搬遷精品工程”的目標,全面落實“五個三”經驗和“六個堅持”要求,堅決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時間表、路線圖,精心組織“施工”,全面確保“質量”,用“繡花”功夫做深做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精準鎖定搬遷對象科學制定“施工圖紙”

西秀區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則,聚焦“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以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重點,精準確定搬遷對象,嚴格做到該搬遷的一個不漏,不該搬遷的堅決不搬。

集中調度靠前指揮。成立了以西秀區黨政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實施周調度制度,每週對精準識別等工作進度進行調度,及時瞭解和掌握精準識別調查工作遇到的問題、搬遷對象收入、家庭成員、田地產權等基本情況。

搬新家 挪穷窝 走富路——西秀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楊武鄉集鎮安置點

認真研究吃透政策。以中央省市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為導向,及時組織召開西秀區委中心組學習會、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會等開展集體學習,對黔遷指發等文件進行逐條學習和分析,讓扶貧幹部全面學習掌握易地扶貧搬遷的識別程序、項目建設標準等政策要求。

逐戶調查精準核實。組建區、鄉(鎮)、村三級聯動工作隊,以現有建檔立卡的16425戶貧困人口為核查重點,按照“農戶申請、民主評議、村級公示、逐級審核、規模控制、整戶識別”的程序,逐村逐戶進行“地毯式”摸底排查和精確複核,切實提高扶貧對象真實性和精準度。目前,該區已全面完成搬遷對象2647戶11677人的核查工作,做到了底數清、任務明。

強化規劃設計引領。堅持高標準做好安置點規劃設計,每個安置點都充分結合各自所處自然環境、人文歷史底蘊,科學制定整體佈局規劃和風貌規劃。如楊武鄉安置點,充分考慮楊武鄉是布依族民族鄉的特色,在安置房建設中突出布依文化特色,增強群眾的民族認同感。

嚴格把控項目質量認認真真“照圖施工”

西秀區嚴格按照“要保質保量讓村民們搬入新居”的要求,嚴格執行既定政策標準,規範項目建設管理,強化資金使用監管,全面確保“施工質量”。

搬新家 挪穷窝 走富路——西秀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東關辦彩虹社區安置點

嚴格執行政策標準。嚴格執行城鎮化集中安置和以縣為單元集中建設管理“兩個集中”的要求,2017年該區實施的8169人中,西秀城區工業園區安置點安置規模6713人,佔2017年該區總目標任務的82%。嚴格控制安置房面積標準,所有安置房人均住房面積都嚴格控制在20平方米以內,建房單價每平方米不超過1500元,確保了群眾不因搬遷而舉債。

嚴格項目建設管理。成立區級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指揮部,出臺工程實施細則,細化操作流程、資金管理、項目監督等內容,嚴格執行工程建設“四制”管理規定,同時將搬遷政策編印成“明白卡”發放到貧困群眾手中,明白卡上註明了政策規定每戶該享受多大面積、自己要掏多少錢、什麼時候開工、什麼時候能住進新房、質量怎麼保證,讓貧困群眾充分知曉搬遷的全過程。

搬新家 挪穷窝 走富路——西秀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雙堡鎮集鎮安置點

嚴格掛圖對錶施工。堅決按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工程進度要求,倒排工期、對錶作戰,西秀區區委書記、區長親自駐紮建設陣地,實行現場辦公,分別包保西秀區城區工業園區安置點、楊武鄉安置點,堅持日調度、日報告、日總結,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抓落實、抓到位。強化督查,對拖延工期的施工隊一律清退,確保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任務。

嚴格資金使用監管。按照省級統籌、統貸統還的原則,強化資金籌措,2016年以來區級累計投入資金9億元。不折不扣地執行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封閉運行管理辦法,嚴格進行跟蹤監督,組織區紀委、區監委等部門定期對扶貧項目資金進行檢查,對虛報套取、擠佔挪用、截留貪汙易地扶貧搬遷資金的嚴肅追究責任,目前累計已開展資金專項監督檢查11次。

著力政策宣傳引導紮實做好“施工動遷”

圍繞“為什麼要搬、怎樣搬、搬到哪裡、搬後如何發展致富”等核心問題,西秀區積極宣傳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措施,耐心細緻做好群眾解釋動員工作,打消群眾心中疑慮,使群眾吃下“定心丸”,讓廣大搬遷對象願意搬、搬得放心。

用足用好政策引導。結合上級政策要求,制定搬遷群眾“五享受”政策,即安置房建設補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萬,同步搬遷人口1.2萬元,簽訂舊房拆除協議並拆除舊房的每人獎勵1.5萬元,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人均安排2萬元,搬出群眾繼續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所有權和原惠農補貼、土地流轉收入等政策。

搬新家 挪穷窝 走富路——西秀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巖臘鄉龍潭村格沙苗寨吉雪(左二)和家人抵達安置點

大力宣傳發動群眾。利用“幹群連心大走訪”活動,由結對幫扶幹部在開展走訪貧困戶時,動員自己的幫扶對象戶積極參加易地扶貧搬遷,同時由該區移民局主要領導具體負責,3個副局長分片包乾,每個鄉鎮保證一名移民幹部長期駐點督促指導,同時每天通過小喇叭、流動宣傳車、召開院壩會等形式向群眾大力宣傳解讀搬遷政策,確保戶戶知曉、家家心動。

發揮“頭雁”示範效應。堅持示範帶動,樹立搬遷榜樣,大張旗鼓地組織貧困戶看新家,為各個安置點首批入住的搬遷戶舉辦隆重的入住儀式,開展文藝表演等活動,讓已經搬遷的群眾感受到喬遷新居的溫暖,讓猶豫觀望的群眾堅定搬遷的信心,從而帶動更多貧困群眾主動搬遷入住。如在西秀產業園區安置點,通過政策引導和示範帶動,目前1132戶5382人已經搬遷入住。

強化“五個三”後續保障打造一流“精品工程”

易地扶貧搬遷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西秀區高度重視搬遷群眾的後續扶持和管理服務,圍繞“五個三”要求,以就業為根本,著力完善配套功能,突出山地特色,注重風貌管理,打造了一批就業美、產業美、生活美、生態美,風格各異的黔中易地扶貧搬遷“樣板工程”,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

搬新家 挪穷窝 走富路——西秀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車間建在家門口 群眾就業有保障

袁琴書 攝

“引企融合”就業美。圍繞安置點搬遷群眾的後續就業問題,抓住就業這個核心,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探索安置點建設“群眾搬遷-企業入駐”相融合的模式。

“產城融合”產業美。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利用實施村寨整體搬遷的契機,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壯大產業發展,在促進農村人口向城市和集鎮轉移的同時,有效地推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獲得土地入股金和務工薪金雙重收入,實現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華麗轉身”。

搬新家 挪穷窝 走富路——西秀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東關辦彩虹社區啟新學校老師和學生們正在上課

“功能融合”生活美。堅持按照現代化住宅的標準建設安置點,全面完善安置點的就醫、就學等公共服務功能,確保各個安置點功能完善、設施齊全,建成一流的現代移民新型社區。

“文旅融合”生態美。堅持“用打造景區的思維打造移民安置點”,充分利用山水田園資源和良好生態環境,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融入全域旅遊規劃,打造文旅融合、生態宜居的安置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