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妙手回春 以心換“心”——記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鳴

無影燈下,爭分奪秒,生命重現:19分鐘完成心臟移植關鍵操作,11分05秒完成二尖瓣換瓣手術……

倪一鳴,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心胸外科主任、博士生導師,曾獲得中國醫師行業最高獎“中國醫師獎”,並獲得我國心血管外科臨床領域最高水平獎“金刀獎”,業內人士尊稱其為“倪金刀”。

憑藉高超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從醫35年來,倪一鳴帶領團隊先後開展心臟移植、心肺聯合移植、微創心臟手術、非體外循環下的冠脈搭橋術、主動脈夾層等新技術攻關,20年前就實現主動脈瓣替換術切口僅8釐米,在手術檯上創造了一個個奇蹟,推動著浙一心胸外科實力不斷對標世界先進水平。30多年來,經他手術重獲新生的病人近萬人。

5月31日中午,記者換上隔離衣,戴上帽子口罩,在手術室門外,等待著這位心胸外科的“一把刀”。因為,只有在手術完成後的間隙,倪一鳴教授才有空與記者相談。這位一笑露出兩個小酒窩的“醫學界男神”,到底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

妙手回春 以心換“心”——記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鳴

年輕時期的倪一鳴

上下求索 “主刀”煉成

心臟換瓣術,曾被稱為“涉險手術”:上世紀80年代初,倪一鳴剛工作時,我國心臟換瓣手術面臨著非常高的死亡率——換一個瓣膜死亡率三分之一,換兩個瓣膜死亡率二分之一。如今,心臟換瓣術整體死亡率僅為1%。這樣的跨越,離不開像倪一鳴這樣為攻克心臟疾病不斷鑽研、摸索的一代醫學人。

1977年,倪一鳴成為恢復高考後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的首屆大學生,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浙江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現浙大一院)心胸外科。自此,他的人生與心胸外科緊密相連。

剛工作的倪一鳴就“表現不俗”,學習能力強且眼疾手快,當時的心胸外科主任葉丁生教授對他信任有加,讓還是住院醫師的倪一鳴做心臟手術的第一助手,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雖然當時國內心胸外科處於高速發展期,但倪一鳴深深感到與國外的差距。“當時國外一家單位援助的進口縫線,醫生都不會用,硬生生被丟在倉庫中。”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1987年,省有關部門給浙醫大一個公費到瑞士蘇黎世大學進修心血管外科的名額,激烈的競爭中,倪一鳴憑藉出色的表現拿到名額。

在進修期間,倪一鳴眼界大開。身為進修生,倪一鳴只能從第三助手做起。專家在為患者做心臟搭橋手術時,他負責取患者下肢的大隱靜脈血管供搭橋使用。經他縫合的切口,導師一看便知是他的“作品”,因為縫合平整,針距均等。

憑藉專業的功底、嫻熟的手術技巧,倪一鳴從第三助手升到第二助手、第一助手,最終做到主刀。在當時蘇黎世大學外科進修的外國人中,倪一鳴是唯一一位站在手術檯主刀位置上的進修生。國外心胸外專家對他刮目相看,當向別人介紹“他是中國人”時,性格靦腆的倪一鳴總是微微一笑,露出標誌性的小酒窩。

倪一鳴的臨床跋涉與理論學習從不間斷。1995年12月,在國內臨床已小有名氣的他再次作為訪問學者去蘇黎世大學深造,這次,倪一鳴暴瘦了12斤,因為,他每天夜以繼日地學習、研究、臨床手術,“貪婪”地吸吮著世界先進的理論技術,在半年內獲得該校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第一個在蘇黎世大學半年內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妙手回春 以心換“心”——記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鳴

“倪氏”首創 勇攀高峰

從一名普通醫生成長為業界的“一把刀”,倪一鳴從未輕視過切開、縫合這些外科醫生的基本功。“手術要做得準確、快速,必須摒除不良的小動作。切開、縫合、分離、結紮,每個步驟都必須做好,手術速度才得以加快,手術質量也才得以提高。”倪一鳴說。

國外的求學見聞,讓倪一鳴進一步看清了差距。就拿手術中最基礎的開胸來說,國內操作方法耗時半小時,而國外醫生開胸,省去了很多多餘動作,3分鐘就能完成。於是,學成歸來的倪一鳴,一直致力於優化瓣膜手術流程。他嚴格規定瓣葉的切除順序、縫線的放置、持針的角度等細節,大大縮短了手術時間,降低了手術併發症風險。

在他的努力下,浙大一院心胸外科單瓣膜置換手術主動脈阻斷時間保持在20分鐘以內,而他自己創造的二尖瓣置換手術的最短主動脈阻斷時間僅為11分05秒。此外,倪一鳴在微創外科手術上的獨特造詣,也引起了國際醫學同行的關注。1999年10月,倪一鳴作為亞洲代表赴日內瓦參加國際微創心臟外科研討會並加入組委會。

倪一鳴善於鑽研、思考、總結,在“風險叢生”的心臟外科手術中,他能從大量臨床實戰中積累經驗,創造屬於自己的“獨門秘籍”。對外科醫生來說,最大的噩夢莫過於“主動脈根部出血”,當手術中患者出現主動脈出血時,許多醫生第一反應是立馬縫上,可現實卻是越縫血量越大,最終導致患者因失血過多死在手術檯上。

倪一鳴反其道而行之,首創“大包圍術”,變堵為疏,對主動脈外圍的出口進行封堵,將血液引流到心臟低壓區。採用“大包圍術”,倪一鳴在多家醫院的手術檯上挽救了十幾例“瀕死”患者的生命。這項技術成了越來越多心胸外科醫生的救命法寶。

風溼性二尖瓣狹窄在我國發病率極高。在極重度鈣化的二尖瓣病變手術中,一般醫生都會將其全部切除。倪一鳴卻顛覆性地提出“餃子餡”理論,巧妙剝離鈣化灶,儘可能保留瓣下結構,保護患者心功能,降低患者心臟破裂大出血的風險,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在一次心臟大會上,倪一鳴提出該理論,來自柏林心臟中心的專家朝他伸出大拇指點贊,並特意在會歇期間與倪一鳴握手切磋。

在臨床上發現問題,而後主動去解決,是倪一鳴的一貫作風。當發現外科醫生們在使用現在通用的縫線時出現縫線纏繞、墊片翻轉、上翹、掛線等問題,倪一鳴發明了一種“帶無方向墊片抗纏繞的雙頭針縫線”,徹底解決了這些臨床煩惱。

歐洲心胸外科協會主席馮塞格瑟先生評價說,“倪氏縫線”應該成為世界所有心臟瓣膜縫線的標準,其他的同類型縫線將成為歷史。目前,“倪氏縫線”已在全國30餘家醫院推廣應用,大大降低換瓣手術中縫線纏繞打結的風險,明顯縮短手術時間,取得很好效果。

倪一鳴憑藉精湛的醫術、管理經驗,在病區僅有43張床位的情況下,近年來每年完成各類心臟手術1200餘臺、普胸手術600餘臺,單病區效率在全國同類科室中名列前茅。

妙手回春 以心換“心”——記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主任倪一鳴

“金刀”救人 醫德暖人

用精湛的醫術挽救病人的心臟,用高尚的醫德溫暖病人的內心。35年來,倪一鳴懷揣一顆赤子仁心,挽救患者的生命,也得到了他們的真心肯定。

雖時隔十二年,金華的葉月嬌女士仍心懷感恩。“沒有倪一鳴教授,就沒有我幸福的晚年。”2006年,葉月嬌因重度心臟瓣膜病,在家人陪伴下前往北京著名的心臟外科醫院手術,卻遭到了專家的回絕,當時的葉月嬌病情嚴峻,二尖瓣重度狹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三尖瓣倒流、心包積液,心臟已腫到胸膛內徑的96%。

葉月嬌一家陷入了絕望,直到遇到倪一鳴教授。“可以手術,成功率60%!”雖然風險極大,但看到葉月嬌渴望的眼神,倪一鳴願意一試,憑藉精湛的技藝,手術一切順利。葉月嬌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好,如今還能帶孫子。葉月嬌的女兒亦成了倪一鳴的“鐵桿粉絲”,曾專門寫文以表感激之情。

經倪一鳴之手重新煥發生命活力的患者舉不勝舉。26歲的溫州姑娘小羽兩年前因心內膜嚴重感染,在意大利診治了3個月都沒有確診,直到回國遇到倪一鳴教授,很快確診後立馬做了心臟瓣膜置換術。“是倪主任把我從鬼門關拉了回來!”術後的小羽需要定期驗血、調整抗凝藥劑量,但回到意大利的她就醫並不方便。為給予及時指導,倪一鳴教授加了她的微信,在小羽發信息求助時總是第一時間回覆。

在心胸外科江湖上,倪一鳴是響噹噹的“倪金刀”。他說,每當走上手術檯,不管臺上躺著的是至親、領導還是普通人,在自己面前都是病人,為他們祛除病痛是自己唯一的想法,也因為如此,每次手術他都能鎮定自若、穩如泰山。“5組醫生成功做了10臺手術!”這是採訪當天浙大一院心胸外科的心臟手術量,其中倪一鳴自己就做了4臺。

在患者心裡,他是那位笑容可掬,細膩、溫暖到極致的“醫學界男神”,總是千方百計為他們省錢,用最基本的藥物、剔除不必要的醫療耗材、縮短患者入住監護室時間。據中國心血管數據庫權威統計,浙大一院的心臟手術費用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一萬元左右。

在同事心中,他是為人謙遜、低調的“倪叔”,是科室的“定海神針”,他成天撲在醫院,無縫接臺手術連軸轉,將疑難問題一一化險為夷。對於“金刀之術”,他更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同事、弟子,並把大量出國參與學術會議、學習交流的機會讓給他人。

卅載光陰彈指過,未應磨染是初心。倪一鳴始終恪守著行醫的那份使命感,不矜名,不計利,完善著我國心胸外科發展、帶出一批“能打勝仗”的專業人才,以誠心、仁心換取患者的“真心”。

“開開心心地開‘心’,開‘心’開得開開心心。”結束採訪時,“倪叔”嘴角一抿,說了句繞口的人生格言。


來源:浙江日報2018年6月4日頭版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