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真實的張三丰觀蛇鶴相鬥創太極,拳家請詳辯

武林中曾經流傳著一種“張三峰創編太極拳”的說法。20世紀30年代,由楊澄甫先生著成的《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就有一篇文章談到張三峰創編太極拳的具體經過。這篇文章全文如下:

真人遼東懿州人,姓張,名全一,又名君實,字元元,號三峰。史稱宋末時人,生有異質,龜形鶴骨,大耳圓目,身高七尺,修髯如戟。頂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神,寒暑御之,不修邊幅,人皆目為張邀遇。所噴升斗輒盡,或避谷數月自若,書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結庵玉虛宮,自行修煉。洪武二十七年,復入湖北武當山,與鄉人論經典……一日在室談經,有鵲在庭,其鳴如崢論。真人由窗視之,鵲在樹,注目下睹,地上有一長蛇,蟠結仰顧。少頃,鵲鳴聲上下,展翅相擊,長蛇採首微閃躲過鵲翅,鵲自下覆上,俄時性躁,又飛下翅擊,蛇亦蜿蜒轉身閃過,仍作盤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鵲飛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剛之理。因按太極變化,而成太極拳。動靜消長,通過易理,故使之久遠,而動效愈著。北平白雲觀,現存有真人聖像,可供瞻仰雲。

真實的張三丰觀蛇鶴相鬥創太極,拳家請詳辯

這篇文章中的“張三峰”,很像是《明史·方伎傳》中所記的“張三丰”,茲將有關文字節錄如下: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實,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逼。體欣而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鬚髯如載。寒暑惟一神一衰,所噴升斗輒盡,或數日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

《明史·方伎傳》稱張三丰可能是“金時人”。他先做和尚,元朝初年與著名僧人劉秉忠同一位師傅;後改做道士,曾經在老子故鄉鹿邑的太清宮修煉。然而,《明史·方伎傳》又說這一切皆不可考。

傳說中,這位張三丰起碼死過兩次。他在陝西寶雞的金臺觀死過一次,當時人們用棺木將其收驗,正要下葬,發現棺內有動靜,打開一看:他又活了!後在山西太原的南峪山又死過一次。那時,張三丰在山中幾個月沒有生火做飯,卻也不餓,還能用分身法,同時幫助幾家村民耕作。一天,張三丰忽然像個病了的乞丐,哀求村人施捨他一口缸,說自己馬上要死,死後請用缸葬在南峪山上。說完,果然就死了。村民們遵照他的遺願用缸把他埋了。但是不久,村裡又有人說在陝西的西安等地碰見了他。

張三丰是個愛開玩笑(“善嬉諧”)的人,他也許是深諳避谷假死之術,所以常常給人們鬧點惡作劇。現代印度也有瑜迦功夫高深者,埋在土裡不吃不喝達四十多天,挖出來還是活的。

張三丰的大名曾經傳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耳朵裡。聽說張三丰在湖北武當山“研磨太極陰陽之奧蘊,靜觀龜鶴之動態,探究其長壽之源”,朱元璋趕緊派人去找,但未找到。

永樂年間,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再次派人帶著璽書香幣奔赴武當山,花了幾年時間,找遍各個角落,還是不見張三丰的蹤影。但是,朱棣皇帝仍不死心。他一聲號令,役使軍民三十餘萬,歷時十年,費以百萬,在武當山建立八宮、三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十二亭臺、三十九座橋樑,綿延一百四十餘華里,計有房屋二千多間,建築面積一百六十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雕樑畫煉,巧奪天工;富麗堂皇,蔚為壯觀。明成祖希望此舉能夠感召張三丰,讓神仙自己降臨。做了皇帝就更不願死,為求長生,皇帝們個個捨得投資。

數十年後,明朝英宗皇帝仍是在“莫測其存亡”(即不知張三丰是死是活)的情況下,賜誥將張三丰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所以,《明史·方伎傳》中的這個張三丰,自始至終是一位但聞其事,未見其人,名氣極大,真相不明的神秘人物。

真實的張三丰觀蛇鶴相鬥創太極,拳家請詳辯

迨至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又出現了一個“張三丰”。這一年,浙江寧波內家拳名手王徵南病故,當時著名的大學者黃宗羲(公元1610-1695年),在為王徵南撰寫的墓誌銘中這樣說道: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

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

三豐之術,百年以後,流傳於陝西,而王宗為最著。溫州陳州同,從王宗授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請間,張松溪為最著。松溪之徒三四人,而四明葉繼美(近泉)為之魁,由是流傳於四明。四明得近泉之傳者,為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糕,皆各有授受。崑山傳李天目、徐岱;天目傳餘波仲、吳七郎、陳茂宏;雲泉傳盧紹岐;貞石傳董扶典、夏枝溪;繼搓傳柴玄明、姚石門、僧耳、僧尾;而思南之傳,則為王徵南。

這位受到北宋徽宗皇帝趙估(公元1100-1125年在位)召見,並在夢中得玄帝授之拳法的“張三丰”,比《明史·方伎傳》中的那位虛無縹渺、若有若無的“張三丰”,生存年代要早一百年。而在夢中向他授拳的“玄帝”,則是傳說中龍漢時代(這是道教自編的年號,據說非常久遠,那時世界格外美妙)在武當山修煉四十二年,然後得道昇天的一位神仙。玄帝在傳說中的形象是:披髮、仗劍、身著黑衣、腳踏龜蛇。可見,“玄帝夢中授拳三豐”之說,近乎荒誕!

然而,黃宗羲是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一個如此荒誕的傳說竟出自一位如此嚴謹的學者之手,這令後人大惑不解。

其實,《王徵南墓誌銘》是黃宗羲根據王徵南的言行而撰寫的。王徵南怎麼說,黃宗羲怎麼記。黃宗羲對王徵南的言行,並不負考證的責任,也沒有考證的義務。相反,不摻一己之見地、絕對忠實地記錄一個人的言行,這正是尊重歷史的表現。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有著崇古的風尚,所以當人們有了某種創見,並且希望得到迅速的傳播時,就會攀附於某位歷史人物以藉助其聲望。一本醫書託名“黃帝”,一本藥書託名“神農”;一種拳術拉扯“達摩”,一種拳法高攀“三豐”。這在迷信的古代,不足為怪。

但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體用全書》的“序”裡面說:

先大父(指楊澄甫的祖父、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更詔之曰: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峰。傳之者,為王宗嶽、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

由此可見,楊澄甫先生所說的“張三峰”,恰恰又是這個荒誕的傳說中的“張三丰”。他所列舉的王宗(誤為“王宗嶽”)、陳州同、張松溪諸人,正是內家拳的早期著名人物。楊澄甫先生把內家拳的傳人,視為太極拳的遠祖。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太極拳”來自“內家拳”?

黃宗羲的兒子黃百家,曾經拜王徵南為師學習內家拳,並在王徵南死後寫下《內家拳法》一篇,記錄自己所學的內容,主要有:

十段錦:立起坐山虎勢,回身急步三追;架起雙刀斂步,滾所進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所歸營寨;紐拳碾步勢如初,滾斫退歸原路;入步革韜隨前進,滾研歸初飛步;金雞獨立緊攀弓,坐馬四平兩顧。

六路:佑神通臂最為高,斗門深鎖轉其豪;仙人起立朝天勢,撒出抱月不相饒;揚鞭左右人難及,煞錘衝攜兩翅搖。

穴法:死穴、啞穴、暈穴、咳穴。

心法:敬、緊、徑、勁、切。

禁犯病法:懶散、遲緩、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軟腿、脫肘、戳拳、扭臀、曲腰、開門捉影、雙手齊出。

黃百家得王徵南之傳以後,由於熱衷科舉,未能堅持不輟。所以,他在《內家拳法》中說:“先生之術所受者惟餘,餘既負先生之知,則此術已成廣陵散矣!”他認為自己的記錄猶如“諸葛亮書中木牛流馬”,尺寸雖然備載於書,但是後人無法按照書中的記載恢復其原貌。

1932年,武術史學家唐豪先生曾到王徵南傳授內家拳的浙江寧波鐵佛寺,調查內家拳的遺緒,發現寺裡的和尚沒有會練內家拳的。唐豪又來到王徵南的家鄉以及墓地所在的寧波寶幢鎮同岙村,也未見村裡有內家拳流傳。後再託人到溫州查訪,並訪問陳州同的後裔,仍然一無所獲。但是,據浙江省體委武術發掘整理辦公室在《浙江省武術拳械錄》中說,內家拳曾在清朝列為兵營拳術,現仍分佈於杭州、富陽等地。

無論內家拳是否失傳,我們從黃百家的文字記載中,看不出“太極拳”與“內家拳”有什麼直接的繼承關係。

黃百家的《內家拳法》一文收錄在《昭代叢書》別集之中。在這篇文章裡。黃百家將“三豐夜夢玄帝授之拳法二說,改為:“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以後許多文藝作品中關於張三丰先學少林拳,後創武當派的故事,悉源於此。

內家拳在技擊上擅長跌法和穴法。在歷史文獻和文藝作品中,有許多關於內家拳技法的精彩而生動的記載和描述。比如《寧波府志·張松溪傳》:

松溪為人,怕怕如儒者,遇人恭敬,身若不勝衣,人求其術,輒遜謝避去……

有僧七十輩,聞松溪名,至鄞求見,松溪蔽匿不出。少年慫恿之,試一往,見諸僧方較技酒樓上,忽失笑,僧知其松溪的,遂求試。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就,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隕空,墮重樓下,幾斃……

真實的張三丰觀蛇鶴相鬥創太極,拳家請詳辯

又如黃宗羲寫的《王徵南墓誌銘》:

徵南為人機警,得傳之後,絕不露主角,非遇甚困則不發……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暈穴、啞穴。一切如銅人圖法。有惡小侮之者,為徵南所擊,其人數日不溺,踵門謝過,乃得如故。

一日遇故人,故人與營將同居,方延松江教師,講習武藝;教師據坐彈三絃,視徵南麻衣,溫袍若無有。故人為言徵南善拳法,教師斜盼之曰:“若亦能此乎?”徵南謝不敏。施教軒衣張眉曰:“亦可小試之乎?”徵南固謝不敏。教師以其畏己也,強之愈力,徵南不得已而應。教師被跌。請復之,再跌,而血流被面。教師乃下拜,貴以二嫌。

……僧山火焰有普力,四五人不能掣其手,稍近徵南,則跟然負痛。

內家拳傳人中的“僧耳、僧尾”,據說都是和尚。因此,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短篇小說《武技》,出現了精通內家拳技法的少林僧人: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一僧來託缽,李飽噴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僧問:“汝益乎?”曰:“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僧笑命李試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躍移時,調調然驕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支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餘。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李由此以武名,遨遊南北,罔有其對。

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於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如是三言。眾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問:“尊師何人?”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較手足,願拜下風。”李請之再四,尼不可,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師弟子,同是箇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李諾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少年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頓頑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驕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暖僕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連客,幸勿罪!”李舁歸,月餘始愈。

後年餘,僧復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若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

這些精彩而生動的記載和描述,令我們想起太極拳的“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和太極推手的技巧。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便認為“太極拳”來自“內家拳”。或許,這也正是楊澄甫先生煞費苦心地把《明史·方伎傳》中關於“張三丰”的文字記載,移植到夢中得玄帝授拳的“張三丰”身上,同時,杜撰那個“張三丰觀蛇鶴相鬥創太極拳術”神話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