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致科小學生的一份信:我在武漢,和大家講講新冠病毒“七怕”

中國甘肅網3月5日訊 (本網記者 王莉文)近日,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小學特邀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第五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王娟霞,為該校總校、一分校、二分校三個校區的三、四年級小學生作在線講座,引導小學生懂得責任、擔當、愛國、自強。

直播中,王娟霞首先為小學生們講述了她在戰疫一線的經歷和感受,併為大家介紹了日常生活如何進行有效防控,告訴大家新冠病毒的“七怕”,並表示一定要擁有充足的睡眠,堅持鍛鍊曬太陽、保持樂觀的心情,她同時呼籲大家一定要帶好口罩,做好自身防護。

致科小學生的一份信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讓我能在特殊時期用書信的方式給大家分享我來武漢支援的一些經歷和感受,倍感榮幸。我是蘭大二院的一名醫生,我叫王娟霞,也是蘭州科學院小學三年級一名同學的媽媽,目前是甘肅支援湖北第五批醫療隊隊員,於2月19日晚隨我院王琛院長及147位醫療隊員乘專機抵達武漢,已在武漢中心醫院後湖院區隔離病房工作兩週。

我主要給大家分享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我來武漢後的一些經歷和感受,一部分是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防護。

可能大家都已深深的體會到,最近這段時間過得和平常不一樣,路上的行人們沒有一個不帶口罩,都行色匆匆、臉色凝重,內心總有些恐慌,尤其是我們的孩子們,會問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為啥還不開學?為啥不讓我出門玩耍?為啥要讓我戴口罩?為啥要讓我老洗手等一系列問題,大人總說:因為外面有病毒,病毒很可怕,等病毒消失了,我們就出去玩。

大家或許從電視上,手機裡已經瞭解了很多在武漢發生的故事,都覺得武漢是個可怕的地方,包括我自己,來武漢之前也是同樣的感覺。但我目前來武漢已經半個月了,其實,武漢的空氣中並沒有病毒,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可怕,反而有很多溫暖和感人的故事,還有我們新一代中小學生值得學習的勇敢、奉獻、責任,擔當的精神,也正是這些精神激勵著我們每一位前線的醫護人員每天與病魔鬥爭,與死神作戰。

當然對我個人來講,當組織在召喚時,作為一名黨員必須衝鋒在先,這就是勇敢和擔當;當病人需要時,作為一名醫生必須出現,這就是責任和奉獻。除了醫護人員,各行各業在這場戰鬥中都奉獻著自己的力量,都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都有大無畏的愛國精神,下面就讓我把這些故事講給你們聽吧

在國家有難得時候,在最危險的環境裡,迎難而上的都叫“逆行者”,“逆行者”不光是忙碌的醫護人員,還有很多人一直在爭分奪秒,不眠不休的奮戰著。像大家都熟悉的雷神山、火神山醫院,是工人們不分晝夜,用最短的時間建成的,他們每天都只睡三個小時,卻每天要走3萬步,過年都沒回過一天家,這種執著堅守、吃苦耐勞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同學們學習嗎?莫大的工程只有在我們國家可以短期內完成,這種團結奮進的精神只有在我們華夏大地上才能看到。

還有我們的科研工作者,也是日夜奮戰,短期內就對病毒有了清晰的認識,並研製出精準的檢測試劑盒,讓診斷更快速,防控更有效,這都是國人逆行而上的力量。生產口罩、防護服等生產線上的工人也是戰鬥在另一條線上的戰士,他們也是日夜堅守,讓防護物資不再缺乏,為防控疫情擴散做出了巨大貢獻。

去武漢的前一天,帶著家人的擔憂,同事的叮囑,好友的不解,我們蘭大二院一行8人去寧臥莊賓館集結了,當集結號吹響時,內心充滿了忐忑和不安,不知去哪個醫院工作?到底有多艱苦?前線有多危險?要帶多少東西?到底帶些什麼?心裡都沒底。也有一些不捨,倆孩子雖然有爺爺奶奶照顧,但還有需要媽媽的時候,我兒子班主任李廣平老師在我走之前還特意囑咐我:讓我放心,開學了孩子她會幫我照顧好,讓我保護好自己,到現在想起來都很感動。但疫情就是命令,此時必須勇往直前。出發前隊友說,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甘肅”,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消滅病毒,早日回家。大家互相鼓勵,互相加油,雖然來自省內不同的醫院,但很快就站到了同一戰線上,待命出發。出發前省委書記林鐸來機場給我們送行,他說:“你們是白衣戰士,是去戰鬥的,你們都很勇敢,我們大後方永遠支持你們,等你們凱旋”,聽了書記這句後我明白了:我不是一個人去戰鬥。而且在出發前我們已經成立了黨支部,王琛院長擔任書記,有組織心裡更是踏實多了。有隊友還說,跟著王院長就像跟著鍾南山一樣踏實,確實如此。

去武漢的這一天,從上飛機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和使命,機場的工作人員列隊送行,集體為我們吶喊加油,空乘人員也盡他們所能的為我們做好一切服務,感動的話語一句句說著沒有停下來,反覆叮囑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等我們回家時在來接我們。下飛機前給我們送了便利袋,小毛巾、小吃等等,讓我們感受到了家人的溫暖,生怕我們下了飛機沒吃的,沒用的。下飛機後看到機場空蕩蕩的,安靜的嚇人,沒有一位乘客,所有的商鋪全部關閉,一片荒涼。只有央視新聞頻道的幾個記者在等著做直播。我也有幸被央視新聞直播頻道採訪直播。但可以看到機場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他們也是日夜奮戰,迎接一批又一批支援武漢的醫療隊,還有大量的行李,物資都是他們一件件清點、協調、搬運到需要的地方,繁雜的工作天天如此,這種堅守與執著都是為了打贏這場戰爭而努力,這種信念與拼搏都來自祖國的召喚。

來武漢的第二天,我就去了醫院,路上看到最多的就是騎摩托車的身影,他們就是外賣小哥,恐怕這段時間在武漢大街上他們是奔波最多,最忙碌的人,他們從來沒有停歇,就是為了讓居家隔離的武漢人能吃到一口熱飯。能為醫療隊送飯都成了他們的榮幸。路上司機告訴我,不光送飯,啥都可以送,武漢人民都有辦法,他們用各種團購的形式購買生活必需品,或從京東上購物後同城快遞很快就能送達,快遞員和外賣小哥一樣,他們也有被感染的風險,難道他們就不害怕嗎?他們也有家人,也有孩子,也是別人家的頂樑柱。

來武漢的第三天,我們早上起來就能吃到熱騰騰的早餐,有牛奶、雞蛋、鹹粥等等營養搭配合理,可口美味。心裡滿滿的溫暖和感動,由於目前支援武漢的醫務人員較多,飯菜都是統一配送,這都是後廚連夜加工的飯菜,他們四點起床就開始準備,分裝,配送,日復一日在這條生產線上每天有多少人在忙碌,在戰鬥,要是沒有他們的辛苦付出,我們醫療隊的生活根本無法保障。何況在交通封鎖,物資緊缺的當下,全國人民都省吃儉用、想方設法把最好的物資、最新鮮的蔬菜水果都捐給武漢,捐給我們前線的醫務人員,這不是一番團結奮戰的景象嗎?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被感動,都應該感到自豪和榮幸,就連世衛組織的官員都說,我要是得了新冠肺炎,我就去中國治療。我們的中國方法,讓世人矚目,且讚歎不已。

來武漢的第四天,輪到我值班,交完班,我們相互幫助穿好防護服,帶好口罩,護目鏡,也許同學們會好奇的問,防護服厚嗎,防護服重嗎?其實防護服很輕、很薄,比你平時穿的任何一件衣服都輕,但他不透氣,穿的時間長了裡面會溼,會難受,護目鏡不是普通的眼睛,很重,帶久了會壓得頭痛,口罩帶的久了也會缺氧。

進入病房後看見的這些患者和平日裡不太一樣,他們都知道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但他們都很堅強,很淡定。有產後六天的媽媽,有九十多歲的爺爺,還有幾個患者,他們的親人也因新冠肺炎在其它醫院住院。一個阿姨告訴我,過年前,他和他女兒都發熱了,當時武漢各大醫院一床難求,好不容易才住上院,而且住在不同的醫院,不能見面,住院後給她發了中藥,喝了兩天就不燒了,而且痰就能咳出來了,在這裡我不得不說這次緩解疫情我們的中醫中藥發揮了很大的優勢,功不可沒,祖國醫學仍有他的閃光點,希望我們的同學們長大了有興趣可以繼續鑽研。

其實病人都很勇敢,已經與病魔戰鬥了好多天。看著他們無助和期盼的目光,盼著大夫來能和他們多說幾句話。一個阿姨告訴我說你們真的太辛苦,不忍心和你們多說幾句。另一個阿姨說他失眠,問我這病到底能好不?我告訴她你已經好很多了!因為都沒有家人陪伴,一個八十多歲的爺爺讓我們給他買牙膏帶進來。我想這都不是困難,因為在這裡你們不孤單,我們一起在戰鬥,你們都會早日康復出院,查完房離開時我都給她們握拳喊加油。他們用信任和體貼的眼神送走我們時,我們彼此都感到溫暖。

走出病房準備脫防護服其實是防護技術的關鍵,這時全身已被汙染,而且工作後身心疲憊,由於目前支援的醫療隊較多,緩衝區有限,還要排隊等待才能進到第一緩衝間。這時也是隊友們心裡壓力最大的時候,有一個隊員就在等待的過程中暈倒了。進入緩衝間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的流程貼在牆上,容不得半點馬虎,光手消毒就要做不下十次,做不到,做不好就可能被感染。說到這裡我要告訴同學們們,你們就要從現在開始養成認真嚴謹的習慣,必須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走好每一步路,將來才不會犯下錯誤,釀成大禍。

來武漢的第五天,下午下班後,出門就坐上了一輛醫務人員專送愛心車,上車後司機告訴我:現在在武漢我們能出來做事都是很開心的,尤其能接送你們醫務人員上下班是我的榮幸,待在家裡是最痛苦的。從大年初一到現在他沒有休息過一天,下車才知道他一直是免費接送,是一名志願者,志願接送醫務人員已經好長時間,還覺得無比的欣慰和自豪。這就是一種大愛,其實,在武漢像這樣的愛心志願者不是一個兩個,還有很多很多,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志願為小區人民團購蔬菜的,志願去福利院幫助照顧小孩老人的,因為他們的家人都得了新冠肺炎住院了,志願在藥店門口排長隊為社區老人購藥的,志願在公共場所消毒、噴灑消毒劑的,志願在冬日裡手持夾火鉗撿拾地面上垃圾的,志願開著便利店為城市多點亮一盞燈的,志願24小時堅守在各個出城路口查驗核對的,志願各個小區門口測體溫的等等等等。其實他們都是“逆行者”,舍小家,顧大家,給別人溫暖,他們都不怕困難,擋在人民的前面。我看到他們的防護措施並不好,帶的口罩甚至都髒了,我也知道,他們都是普通民眾,也很難買到口罩。其實,全國各地都有這樣一群人在默默地奉獻著,戰鬥著。也許就包括我們每一位看到文章的的老師、家長,都是這次戰鬥的主力軍,都功不可沒,因為這是一場“人民戰役”。

來武漢的第六天,我接到一個患者家屬的電話,她是患者的女兒,除了想了解他父親的病情變化之外,還有對我們誠摯的問候。他父親是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爺爺,當年抗美援朝的英雄,而且長期服用多種藥物,在福利院篩查時發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被送到後湖院區發熱十八病區的那天晚上,剛好我值班,由於他老人家目前聽力明顯下降,再加上他的湖北口音,沒有家屬陪伴是很難從他那裡採集到病史。無奈之下只能深夜撥通家屬的電話,家屬一聽我們是中心醫院的支援醫生,便感動地說,你們千里迢迢來到這裡,都是親人啊,我爸讓你們費心了。我說,這都是應該的,他當年在戰場上也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今天我們新一代的戰士有義務守護他的生命健康。她哽咽的說,你們也在戰鬥啊,一定要保護好自己,才能幫助更多的人…………

來武漢的第七天,外面下著濛濛細雨,值班室裡溼冷溼冷,一位當地的護師說:“專供甘肅隊員的雪原蘋果已送到病房,你們去嚐嚐”,原來是天水人民給我們帶來了千里之外的感動和溫暖。還有來自舟曲縣的援助車,連夜奔波送來了家鄉的臘肉,牛肉,牛肉麵,灰豆子,天水呱呱等家鄉的特產,隊友們吃到家鄉的味道時都感動的哭了。這都是我們甘肅人民濃濃的情誼,還有他們對前線戰士的牽掛。因為舟曲人民當年經歷過災難,所以大難過後他們更懂得感恩與珍惜。我走後,甘肅省婦聯也委託專人給我家送去了蔬菜。大後方給了我們莫大的支持和關愛,我們肯定會在這裡幹好工作,保護好自己,爭取救治更多的患者。請大家放心吧!

來武漢的第八天,第九天,第十天......,我們已經慢慢適應了不分白天黑夜,沒有周末,三班倒的這種戰鬥生活,也適應了每次值班從出門到回宿舍至少十小時的工作時間。熟悉了環境,熟悉了湖北口音,熟悉穿脫防護服的流程,少了很多不安,同時來此四面八方的關心和幫助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必勝的信念。我們只要團結一心,沒有打不贏的仗。春天快來了,櫻花快開了,病毒也快消失了,疫情也快結束了。

我想很多老師和家長和我一樣都還清晰的記得2003年非典的情況,我和同學們一樣,也是一名學生,只是一名大學生,也是整天被關在學校,不讓出門,也不明白外面到底發生了什麼,那時候沒有手機,也看不到電視,今天我才明白,當年我們也是被祖國和人民關愛著,呵護著,不讓出門是怕我們被感染,因為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為了我們的安全,當時也是有一群最可愛的人衝在最前面,眾志成城為我們打開了綠色的保護傘。他們當時逆行的身影也是最美的風景線,其實是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為我們築起了一道安全防線,有多少無名英雄犧牲在當年的戰場上。今天,當國家和人民需要我們時,我們當然要義無反顧的衝到前面去,也為祖國和人民築起一道健康防線,也來保護你們,因為你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的未來。等你們長大了,你們也會明白,今天我們為國家,為人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同學們,今天你不用害怕,因為有這些千千萬萬像我這樣的媽媽,這樣的叔叔阿姨英雄們為你們保駕護航,共渡難關。明天你們也會成為祖國的棟樑。不管你長大了幹什麼,只要心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祖國,你都會成為一名有用的人。希望你們從小做起,嚴格要求自己,不怕困難,勇於擔當,迎難而上,只有這樣,將來才不會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才能為父母分憂,為國家擔當,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當國家再次召喚時,你們已是無畏少年,勇敢向前!

也許你們要問我來武漢最深的感觸是什麼?那就是八個字,祖國強大,人民團結,也許你們還想問我,疫情結束後,你最想幹什麼?我最想脫下口罩,看看戰友們的容顏,雖未謀面,但已經一起戰鬥了數天,打贏了一場狙擊戰。最後我想說:“咬定青山不放鬆,不破樓蘭終不還,讓我們一起加油,為中國加油,為武漢加油!”。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護呢?首先我們知道這場瘟疫是新型冠狀病毒所致的肺炎,病毒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才能活下去,那麼我們的肺就是它的土壤,他在這裡生長就會造成肺的破壞,導致肺炎,簡單點說,只要我們保護好我們的呼吸道不要讓它進來就不害怕,就沒有危險,所以要讓全民帶口罩,這是最核心的防護。其餘的防護就看新冠病毒他怕什麼?告訴大家他有七怕,怕紫外線,怕56度以上高溫,怕空氣流通,怕含氯消毒劑,怕75%酒精,怕勤洗手(認真洗手),怕人體的強大免疫力。那麼如何保持正常免疫力呢?每天充足的睡眠,酸奶早餐,多吃大蒜,常飲蜂蜜水、生薑水、檸檬水,享受下午茶時光,每週堅持鍛鍊,多曬太陽,保持微笑,樂觀開朗的心情。

從目前我們隔離病房的標準來看,我們大家每天生活的區域都是清潔區,不用過度擔心,出門帶好口罩,回家認真洗手也就足夠了,沒必要在家裡到處消毒殺菌,也沒必要把外面帶回家的衣物都消毒,因為病毒在衣物上即便有也不會存活下來,涼一涼,放一放就可以了,到處消殺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汙染和浪費,尤其是酒精、84消毒液對呼吸道都有刺激作用,我們要科學防護,更不要去吃一些預防性的藥物,這樣反而可能會對身體帶來更大的傷害。

讓我們一起加油,希望同學們早日回到美麗的校園,健康快樂成長!

王娟霞

2020年3月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