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脾胃以虛寒居多,與肝、大腸關係密切,常氣血同病

脾胃病從寒熱虛實而言,以虛、寒為多

脾胃病病因多端,其中尤以貪涼飲冷、過用或誤用寒涼藥物者居多,這些患者又以小孩及青年女性佔多數。小孩為純陽之軀,稚陽之體,臟腑嬌嫩,氣血未充,因飲食喜涼飲冷或藥物誤用寒涼者十之五六,因而多見脾胃虛寒,納運失司。婦女每值經期,血少氣虧,肝之藏血相對不足,相火內動而口渴燥熱心煩,喜食生冷,然而氣血既虧,焉耐寒涼,寒傷脾胃,也致脾胃虛寒,運化失司。寒與虛常相伴而生,誠如張景嶽所說,“寒者陰之類也,或為內寒,或為外寒,寒者多虛”,他還指出,“氣不足便是寒”。

脾胃虛寒常可見到脘腹脹滿、疼痛隱隱、食少噁心、便溏洩瀉、倦怠乏力,治宜溫運脾胃,常以香砂六君子湯合良附丸加減。

脾胃以虛寒居多,與肝、大腸關係密切,常氣血同病

脾胃病常以脾胃虛寒為本,痰食積滯為標,治療以治本為主,兼顧治標,健脾益氣的同時不忘消食化痰。總之,祛邪不過權宜之計,像大貝母、瓜蔞甚至黃芩等清熱化痰藥,待胃腸痰熱一清,即宜去之,不得長時間使用,更不能濫用黃連、石膏等大苦大寒之品,折傷脾胃陽氣。

治療脾胃病,常用生薑,從一片到五片(每片五分錢幣大),最多可用至60g,或直接用鮮薑汁一滴至數滴,和藥汁同服。用生薑寓意有三:其一,生薑起調味作用,有助於去除其他藥物的異常氣味,達到調和諸藥的作用;其二,加生薑後有助於其他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充分發揮藥力,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其三,也是最主要的作用,溫胃助運,以利於人體對藥物的吸收。若病見胃寒重,腹中痛,可用良姜代替生薑,蓋其辛辣之性更強,散寒止痛之力更大。

脾胃以虛寒居多,與肝、大腸關係密切,常氣血同病

脾胃病從臟腑關係而言,與肝、大腸關係密切

肝與脾胃同處中焦,功能上關係密切。在正常的生理狀況下,肝主疏洩,協助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在病理狀況下常出現肝木克土,土壅木鬱或木土兩虛等病變。如女子素體脾虛,復因月事來潮,經量過多,血海空虛,肝無所藏,則肝脾兩虛。如乙肝患者初期邪毒溼濁阻礙脾胃,脾胃運化失常,而土壅木鬱,出現脘痞納呆,脅肋脹痛,大便黏滯不爽;日久脾虛木鬱,而倦怠乏力,脅肋脹滿疼痛,大便溏瀉;最終邪毒溼濁留戀,肝脾俱虧。調理肝脾,先生常以逍遙散出入,根據木鬱、血虛、脾虛三者的輕重主次,調整用藥。血虛甚常見兩目乾澀,發酸發脹,女子月經後更加明顯,治以當歸、炒白芍為主,補血和血。

脾胃以虛寒居多,與肝、大腸關係密切,常氣血同病

肝體陰而用陽,內寄相火,而柴胡有昇陽之弊,用量大每易挑動肝中相火,日久耗劫肝之陰血而出現頭痛、頭脹、面赤、耳鳴、心煩,舌質紅赤甚至發暗等表現。然小量柴胡疏肝之力不足,故常用制香附助之。如鬱熱甚,取丹梔逍遙散之意,用川楝子易山梔,取其清肝熱、疏肝氣而無傷肝陰之弊,也用佛手、香櫞、綠萼梅等疏肝和胃,肝胃同調。

大腸乃胃府之延續,胃腸病變常相互影響,《傷寒論》中三承氣湯證系胃腸同病的典範。先生認為,腸胃宜常清,即《內經》所云的“傳化物而不藏”。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每每產生食積、痰濁,導致氣滯血瘀。腸胃不清的患者,往往大便能行而不暢,或黏或硬,或時硬時溏,先生常用瓜蔞皮,火麻仁,桃仁通便洩濁。熱結便秘明顯者,用小承氣湯盪滌瀉熱,以利胃氣降,脾氣升,使脾胃納運、升降恢復正常。

脾胃以虛寒居多,與肝、大腸關係密切,常氣血同病

脾胃病從氣血而言,常氣血同病

脾胃主升降,是全身氣機升降之樞紐。無論感受外邪或內傷飲食,均可引起脾胃升降失常,導致氣機不暢,血運失調。常見症狀為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噁心嘔吐、飲食不化等。朱丹溪創越鞠丸,闡明瞭氣鬱與血、痰、火、溼、食鬱的關係,認為理氣是治療六鬱的關鍵,為後世醫家所崇。治療脾胃病,必先調理氣機,調氣宜分清虛實,實當理氣、降氣,虛宜健脾益氣。

脾胃以虛寒居多,與肝、大腸關係密切,常氣血同病

對於虛脹的患者,切忌虛虛之誤,如胃下垂、胃擴張的患者,本屬脾胃虛弱,納運無力而脹滿,治宜健脾益胃,選黃芪、黨參之屬,如用大劑行氣之品,雖有一時消脹之快,但因氣傷益甚,旋即脘腹脹滿更加嚴重。先生認為,理氣藥多屬芳香辛燥之品,而胃為陽土,喜潤惡燥,故用之不當極易耗氣傷津,對年老體弱而脾胃素虧者,更應該慎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初病在氣,久必入血,以經脈主氣,絡脈主血也”,脾胃病也是如此。氣鬱可以導致血鬱,氣虛不能行血也可致血瘀,因此,治療時氣血並調,每每相得益彰。

脾胃之病多有虛寒,治則健脾散寒溫中為主,同時要做好兼證的辯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