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具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但是,人並不把知覺的對象感知為個別的孤立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知覺的這種特性叫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對象作為一個整體不是各部分的機械堆砌,對一個事物的知覺取決於它的關鍵性的強的部分,非關鍵性的弱的部分一般被掩蔽。如一首歌,無論是男高音唱,還是女高音唱,是童聲唱,還是老人唱,人們都會把它知覺為同一首歌;一旦改變其旋律或歌詞,就會成為另一首歌。在這裡,不同的音色、音調不是決定一首歌的關鍵性的部分,只有歌曲的旋律和歌詞才是決定一首歌的根本因素。人們怎樣才能從諸多的屬性中識別關鍵性的部分,從而準確把握知覺對象呢?這與人的知識經驗有關。知識經驗越豐富,越能識別出事物的關鍵性特徵,從而精確地把握知覺對象。小學生知識經驗有限,為提高他們知覺效能,教師應指點他們在觀察事物時,把注意力放在事物關鍵性的特徵上。例如,對三角形的認識,其關鍵部分就是有三條邊構成三個角,其他都不影響對三角形的知覺。
二、知覺的選擇性
人所處的周圍環境複雜多樣,某一瞬間,人不可能對眾多事物進行感知,而總是有選擇地把某一事物作為知覺對象,與此同時把其他對象則作為知覺對象的背景,這種現象叫知覺的選擇性。
什麼樣的事物容易被人們選擇為知覺對象呢?凡是能引起注意的對象,包括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易於成為知覺對象。在同一場合下,人們可以有共同的知覺對象,也可以有不同的知覺對象。前者是由客體的特性以及人們的共同目的任務、興趣愛好等引起。如,老師講課時要求學生注意黑板上的掛圖,掛圖就成為學生的知覺對象,而黑板上的板書就成為背景。後者是由人們不同的需要、興趣、經驗和當時的心理狀態等引起。如,讓具有不同愛好、不同經驗的人進教室,會各有不同的知覺對象。愛種花的人會知覺盆景,擅長書法的人會注意牆上的條幅,搞宣傳的人會把牆報、黑板報作為知覺對象。
在小學的日常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自覺尋找恰當的知覺對象的能力有限,教師要根據教學的目的形成全班學生共同的知覺對象。如在運用直觀教具時,突出知覺對象,淡化背景。在講述中,教師的形象化語言應集中使用在對象部分,對背景部分要儘量淡化。
三、知覺的理解性
在知覺的過程中,人總是用過去所獲得的有關知識經驗,對感知事物進行加工處理,並用概念的形式把它們標示出來,知覺的這種特性就是知覺的理解性。
對知覺對象理解情況與知覺者的知識經驗直接有關。例如,對一張X光片,不懂醫學知識的人,是無法從中得到具體信息的,而放射科醫師就能從x光片中看出身體某部分的病變情況。小學生既缺乏知識經驗,又不會自覺地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要使小學生對知覺對象有較好的理解,有新的理解,教師就要用言語啟發、指導學生提取出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提供線索,幫助學生重新組織知覺到的信息,形成新的知覺模式。如當學生第一次遇到要他計算一個不規則的幾何圖形的面積時,往往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若此時教師在圖形上添上幾根輔助線,學生即刻會轉憂為喜,高興地說:“我會了,我會了,這不是幾個幾何圖形的聯合體嗎!”這種新的知覺模式的建立,使學生有關求幾何圖形面積的原有知識派上了用場。
除了這些還有哪些是你瞭解到的知覺特性呢?來和我們一起分享一下吧~
閱讀更多 河南中公教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