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老師致學生的一封信:科研能力的6個要素

老師致學生的一封信:科研能力的6個要素


對於導師來說,最大的財富是學生。不是學生在課題組的2年、3年,而是從進師門開始以後幾十年。所以,學生在校期間做了多少實驗、發了多少文章、參加了多少工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在課題組,真正地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鍛鍊了能力,給學生提供在其它環境下得不到的機會和訓練,讓學生離開課題組時比進來時在多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


老師致學生的一封信:

科研能力的6個要素

來源 | 張光明科學網博客

作者 | 張光明




To “我的名字不重要”


孩子,謝謝你的留言及其中表現出來的信任。抱歉最近有點事,回覆晚了。我不是一個好老師,不擅長寫作。零零碎碎地說一些我的想法,希望通過溝通和交流,給你一點參考,也幫我更好地瞭解學生。


我贊同你的說法,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多學生心裡多少把導師當作父母,很多導師心底多少也把學生當作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年齡,估計是大學畢業直接進研究生,因此我叫你孩子,希望別介意。這種心態,有利有弊。


利是師生間感情比較親,弊也在於師生關係過近,學術上反而不夠嚴格。我常常提醒自己又常常犯的毛病,就是對學生不夠尊重,總覺得“我是為你好,訓你一頓也應該”,或是“恨鐵不成鋼,為什麼不多努力”。而學生,尤其是女生,比較容易產生對導師的依賴。我的課題組女生多,這一點比較明顯。


對於導師來說,最大的財富是學生。不是學生在課題組的2年、3年,而是從進師門開始以後幾十年。所以,學生在校期間做了多少實驗、發了多少文章、參加了多少工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在課題組,真正地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方法,鍛鍊了能力,給學生提供在其它環境下得不到的機會和訓練,讓學生離開課題組時比進來時在多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參加工作,更快更好地進入角色,不斷提升。這才是真正的研究生教育。這才會讓學生真正地跟老師親,跟課題組成員親,這種“學術血緣”,持續綿長。


同樣地,對研究生來說,這2—3年的時間,不能僅僅是拿一張碩士文憑,現在文憑並不值錢,也不難獲取,人生最寶貴的青春,為了文憑浪費,太可惜。本科畢業參加工作,認認真真幹2、3年,能獲得的薪水和地位不會比研究生畢業差。


研究生不能以參加了多少項目,發了多少論文來評價自己研究生階段的收穫。(我本人以研究為主,所以談得比較多的是實驗和論文。工程項目與此同理。)這些東西,是外行‘管理’內行的工具,不是學術水平和能力的真正表現。


在目前的階段,導師和研究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壓力需要做項目發論文,我不清楚你所在學校的要求,估計類似。這種外來的壓力我們只能滿足。但作為一個研究生,一個科研人員,應該分得清什麼是“應該”什麼是“只能如此”。科研思路的形成、專業知識的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應該”,其它的,都是現實條件下“只能如此”。


以前,我總想保護學生,不讓他(她)們接觸各種各樣的‘考核、要求’等等,後來發現不現實。只好告訴他(她)們,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做,包括為了畢業發沒什麼價值的論文,為了結題硬把自己的成果‘上綱上線’。但是,我們必須清楚,這些不是什麼好事情。


老師致學生的一封信:科研能力的6個要素


科研能力,基礎是科研態度。

這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上文已經分析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不再重複。科研必須嚴謹、誠實。每一個實驗數據,必須站得住腳。我們的教育,對此是嚴重不足的。

我反覆告誡學生‘標準線一定要準確,重複10次8次不算多’、‘平行實驗、平行樣、平行測試’,但每個學生,進實驗室後平均要半年的時間,才真正明白什麼叫誤差控制,拿出來的數據才可以用。有的導師,可以說對實驗質量的控制不嚴格,這對學生是極大的誤導,扭曲了研究的本質。


科研能力,最高的要求是‘學術眼光’。

對於工程學科來說,能從實踐中總結出科學問題,通過科學問題的解決促進行業的進步。能對學科和行業的發展方向進行正確的判斷。這個要求很高,對碩士生來說,我們就不提了。


科研能力,最核心的是科學的思維方式。

受過嚴格科研訓練的人,可以很快地接手本行業任何問題,甚至很快地進入另一個行業。因為他(她)知道如何分析問題、抓住關鍵、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方案、實施方案、檢測效果並及時糾正錯誤、總結經驗並推廣。



科研能力,很重要的一點是“判斷力”。


不但要會做,還要能對同行的工作進行正確的判斷。分得清好壞,看得出高低。這需要能力,更需要‘批判和挑戰’的習慣,不能對文獻、對老師、對權威的意見全盤接收。這一點是我們的教育理念中嚴重缺乏的。


科研能力,同樣重要的一點是“表達能力”。

尤其是現代社會,千里馬必須自己跑起來,不能傻等伯樂。我們的教育中,對錶達能力的訓練極為欠缺。很多學得很好,做得也不錯的同學,寫起文章來,沒有章法,看得人發暈。說起話來,沒有層次,搞不懂他(她)幹了些什麼。


科研能力,決不僅僅用於科研。

做工程、做產品,甚至解決一些生活問題,都十分重要。研究生教育,就是對學生提供系統的科研訓練,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這種訓練,是學生在其它環境中得不到,或是不夠好的。相比之下,學知識、做項目、寫文章,工作中完全可以完成,不必專門跑來讀研究生。

如果是對學術很感興趣,希望深造,或是打算去外企工作。外語(主要是英語)能力也很重要。

我的經驗是,學生進實驗室,平均先犯上大半年的錯誤,磕磕碰碰吸取一大堆教訓。我以前一直希望能通過其它方法縮短這個時間,包括寫了一本書,讓學生進實驗室前先讀。發現還是不行,不犯一堆錯誤,就是不能吸取教訓。只有不到10%的學生可以很快上手。從這個角度說,進實驗室時間太短,其實是有很大的問題的。


老師致學生的一封信:科研能力的6個要素


同樣的,學生必須自己做實驗設計,在實驗中發現很多錯誤,不斷調整。有的同學到畢業時,才真正掌握實驗設計,有的甚至畢業時還不明白。答辯的時候說不清自己幹了什麼,為什麼幹,為什麼採用這種方法幹。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實際工作中,起作用的是門道,不是熱鬧。我曾經的學生中,參加工作後做的好的,不是成績最高的,不是論文最多的。而是事情幹得最好的。


事情幹得好,首先是性格,其次是能力。


有的學生,智力平平,但有責任心、肯動腦子肯吃苦,交代一件事情,就能做的穩妥。有的學生,十分聰明,不懂事,東一下西一下,老師追在屁股後面都不行,不知道要對自己的青春負責,對項目負責。畢業之後,2年內已是天壤之別。

我一直認為,我們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在快速、不斷地發展。這個過程中,有無數的問題,有大量的不公平。但整體的趨勢是健康的、向上的。有能力、肯幹的人,一定會獲得好的回報,包括金錢、包括社會地位、包括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我已畢業的學生,主要在工程界做,工程界很實際,會不會做項目,一試即知。有一些學生每年都會聯繫,看著他們一年一年的進步,真是很高興。時間花在哪兒,是看得見的。

從留言看,你是環境學科的研究生。環境學科是一個新的、綜合型的學科,不管國際國內,發展都極為迅猛,一方面汙染越來越重,一方面也有錢治理了。從整體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科。其中的各個分支,包括環境工程、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環境倫理學,乃至各相關學科,綠色製造、清潔生產、綠色社區等等,都有大量值得研究的課題與值得做的項目。


很難說哪個方向更好或是哪個課題更有前景。只要課題選題不出錯,目標設得合理,認真做,一定會有收穫。工科與其它學科不同,只有花功夫,付出心血,必要收穫。平時多參加課題組例會,聽各種講座。爭取機會做幾次公開報告。都會有幫助。

雜七雜八說了這麼多,估計都沒觸到你真正的困惑,抱歉。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361-22140.html

老師致學生的一封信:科研能力的6個要素

學術君

轉給你的學生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