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康熙王朝》本質上和現在的霸道總裁瑪麗蘇小說沒啥區別

康熙王朝是偉光正的一個劇,劇裡幾乎剔除了所有的黑暗,只剩下了康熙的偉、光正。

這樣的歷史劇是沒有厚重感的,因為要剔除黑暗就要弱化反派,要剔除黑暗就要抹黑反派。反派弱化了,反派只有黑了,那歷史的厚重怎麼體現呢?

康熙王朝幾乎描寫了康熙朝所有的大事: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戰準噶爾,降伏黨爭。這些幾乎都是影響天下使生靈塗炭的大事件,但康熙王朝為了光明,卻不去描寫這些。

三藩之亂席捲半壁江山,但劇中用於描寫社稷危如累軟的鏡頭還不如康熙和那個朱三太子妹妹談情說愛的鏡頭多。

《康熙王朝》本質上和現在的霸道總裁瑪麗蘇小說沒啥區別

劇裡疏於描寫吳三桂這個戎馬半生的大漢奸的詭譎狡詐,沒有把他塑造成一代奸雄,反而把吳三桂這整個篇章的大boss描繪成一個近乎弱智的驕傲自大的廢柴,為了表現康熙的偉光正,劇裡罔顧史實,把康熙為三藩削藩後的退路安排的極盡奢華,導致除了用吳三桂野心膨脹腦子弱智之外幾乎沒有能解釋他造反的理由。。篇章最大反派如此弱智,如此黑暗,又吝嗇於用篇幅描寫三藩之亂的席捲之勢。就算用大量篇幅描寫康熙和孝莊的運籌帷幄,也讓人毫無感覺。。其實三藩之亂承載著中央與地方,滿漢矛盾等許多宏大的命題,劇裡卻只展現了一個弱智黑暗反派與霸道總裁皇帝的網文小說套路。

《康熙王朝》本質上和現在的霸道總裁瑪麗蘇小說沒啥區別

再說收臺灣篇,劇裡同樣把鄭氏政權描寫成弱智加黑暗,和康熙一方的偉光正,鄭經一方內鬥不止,肥頭大耳,頭目寡恩薄義加弱智,康熙一方精誠合作,君臣一體,將相兩和。遷界禁海這樣悲慘的大事件卻被無限美化。作為一部歷史正劇,為何要用這種戲說的方式呢,戰爭本就是生靈塗炭的事,說的不好聽,壘壘的白骨才是歷史厚重的最好體現,即使為了保護康熙主角的偉光正形象,當收復臺灣後,在因遷界禁海而荒蕪破敗滿目蒼痍的福建沿海給康熙一個雙目通紅滿臉愧疚卻又剛毅不改的鏡頭,不比讓姚啟聖大喊狗屁皇上蓋好了房子更適合歷史正劇,也更符合康熙千古一帝的人設嗎。

《康熙王朝》本質上和現在的霸道總裁瑪麗蘇小說沒啥區別

總之,康熙王朝沒有一個成氣候的反派,從鰲拜到吳三桂到鄭經到準噶爾。他們全都是一個形象,全都找了微胖甚或肥胖的演員出演,他們都有著相同的人設:傲慢,無禮,愚蠢。作為一部歷史正劇,他幾乎沒有百姓困苦的鏡頭,滿漢矛盾,文字獄,貪汙腐敗在康熙王朝這部劇裡幾乎絕跡,只要是康熙一方的人,就是為國為民的,即使他黨爭,他也是幹活的是賣力的。

其實康熙王朝本質上和現在的霸道總裁瑪麗蘇傑克蘇小說沒啥區別,反而有過之無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