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197個“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已公佈!這所入選高校的經驗值得一看


197個“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已公佈!這所入選高校的經驗值得一看

原標題:《融合跨界挺進“雙高”快車道》

“逢山開路 遇水架橋”的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在打造高水平專業群方面有何特色之處?在師資打造方面又有哪些可取之處?

2019年12月,教育部、財政部正式公佈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建設計劃名單,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成功入選56所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名單,也是貴州省唯一一所入選學校。

該院在穩步實施建設高水平學校、打造高水平專業群過程中做了哪些特色工作?在保障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過程中又採取了哪些有效舉措?帶著這些疑惑,《麥可思研究》(以下簡稱《麥》)與該院院長吳有富、教學副院長劉正發進行了深度交流。

《麥》

《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項目遴選管理辦法(試行)》中提到高水平專業群的遴選,要求“專業群定位準確,組建邏輯清晰,群內專業應有共同的服務面向,教學資源共享度較高”等。對此,學院有哪些經驗和措施可以分享?

吳有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提升學院治理、校企合作、服務發展、信息化、國際化水平的根本,更是高職教育對接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為此,學院緊跟貴州省“打造新時代智慧交通”的發展實際,深入思考如何對接產業鏈,將跨界融合的理念融入專業群的建設,並由此規劃了國家級、省部級、校級三級專業群。

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學院對接國家七大新興高端產業之一的基礎設施數字智能化高端產業,銜接交通基礎設施數字智能化“設計—生產—建造—運維服務”產業鏈,找準切入點,將人工智能和現代信息技術全程嵌入山區大跨高墩橋的建造管理養護產業鏈中,併為此重組知識技能體系,以路橋專業為龍頭,以養護專業為骨幹,集合地隧、檢測兩個特色專業,跨界和計算機網絡技術融合,組成路橋數字智能化建造特色專業群。

不僅如此,學院還按照“工程對象相同、課程體系相通、技術領域相融、共享基礎平臺、共享教學資源”的原則,創新專業群分階分層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崗群輪動、能力交融”的專業群一體化實訓體系,並且配置前沿技術裝備,擴建施工技術、養護與管理、結構檢測、土木工程信息模型4個實訓中心,新建大型結構工程施工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和工程大數據實訓中心,最大限度實現專業群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

另外,學院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還配置前沿技術裝備,擴建實訓中心,新建大型結構工程施工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和工程大數據實訓中心,新增智慧施工、智能養護等前沿技術技能實踐教學項目,開發原創“貴州交通百大工程教學資源庫”,形成科學規範、國際可借鑑的18個前沿技術培訓標準,1套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高質量專業標準、課程標準。

學院未來將優先建設道路橋樑工程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兩大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實現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在此基礎上,學院繼續引領交通旅遊服務、軌道交通技術等4個專業群發展,從而形成專業集群,全面提升學院專業群建設水平、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產業發展能力。

《麥》:

學院在“雙高”建設過程中大力創新校企合作模式,並在相關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您剛才也提到“學院創新校企合作模式”,能否請您簡要介紹學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一些舉措?

吳有富:對於校企合作,學院瞄準交通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實施校企雙主體合作育人、多元辦學推進協同育人、“五業聯動”形成命運共同體等3項舉措,在傳承與創新“廠中校、校中廠,做中學、學中做”模式的基礎上,著力推進產教融合健康可持續發展。 例如,學院與貴州勘設股份上市公司深度合作,共建集展示館、地質公園、檢測實訓場和技術研發室一體的“喀斯特山地交通建設安全教育與研究基地”。學院以服務綠色交通發展為方向,開展公路預防性養護、運營期健康狀態監測與預警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將基地打造成既展示行業“四新”技術,又面向社區科普,既是2個國家級研發中心,又是重點實驗室的中試基地。學院還與貴州橋樑集團共建山區大跨高墩橋樑建造技術研究院,與貴州高速公路集團共建貴州交通科技文化園等。其中文化園的整體建設符合“教學+生產+文化+景觀+研發+孵化”的校企深度融合原則,且該文化園內每一個功能區域或一個建築單體,既是一個生產車間,又是一個實訓教學基地,既能完成生產任務,又具有教學功能。 另外,為深化“校企攜手、量身定製”
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內涵,學院與校外企業經過友好協商設立“凱華達知行雙優獎學金”,並以此為切入點,引入以校外企業為代表的第三方評價,有效解決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接行業標準”不足的問題,同時對增強學生崗位認知認同度也很有幫助。

學院還通過與校外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創新模式,互設工作站,豐富新形勢下現代學徒制、企業訂單班的辦學實踐,為形成厚基礎、寬口徑、重個性、求創新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打好堅實基礎。

《麥》:

專業群建設是一個長期、持續改進的過程,需要學院建立健全多方協同的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據瞭解,“學院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國際影響的高質量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對此,能否請您簡要介紹下?

劉正發:我院秉承人才培養質量是學院發展生命線的理念,廣泛借鑑國內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經驗,結合學院現有的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和“雙加”教學長效保障機制,構建符合學院辦學實際、以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為基本單元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在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橫向主體層面均形成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等五個縱向系統,繼而形成完整且相對獨立的自我質量保證體系。而且學院為保證內部質量保障體系診斷與改進的有效開展,五個主體層面採取“重點突破、逐層推進”的思路,先在專業、課程層面開展試點,再面向教師、學生推進。 其中,在構建專業層面的質量標準體系方面,學院按照“保底標準+發展標準+標準分級”的思路,由教務處牽頭,制定專業辦學的保底標準;教學系部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劃,由專業建設團隊負責,橫向對比省內、國內、國際相應專業的辦學水平,制定專業的發展標準;學校設定涵蓋專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課程建設、實訓條件、社會服務、學生能力等七個維度的指標,依據專業的辦學水平,設置四個專業等級,實行專業分級。保底標準作為學院新開設專業的基本條件或專業淘汰的依據,各專業團隊依據專業發展標準的建設成果,向學院申報相應的專業等級,經學院考核認定,給予獎勵。專業定級結果,同時作為專業規劃調整的依據之一。在課程層面,建設思路與專業標準思路一致,學院採用“保底標準+發展標準+標準分類、定星”的路徑建設。
根據課程性質,學院將其分為理論課、實踐課、理實一體課三種類型。每類課程在“課程規劃、課程實施、課程資源、課程效果”等四個維度方面設立建設指標標準,依據課程建設效果,設置四個課程星級,實行課程定星。 不僅如此,這些層面的質量主體均會按照“目標—標準—運行—診斷—改進”的循環遞進,形成自我診斷改進、監測預警的8字形質量螺旋。比如,專業層面會按照專業建設方案和建設目標,開展考核性診改,並依據專業設置與調整管理辦法,對學院專業作出調整。

《麥》:

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不僅需要高水平專業帶頭人,還需要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目前,學院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上做了哪些工作?

劉正發: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是貴州交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內容之一。為此,學院根據建設“大師引領、名師示範、骨幹支撐、雙師素質、專兼結合、協同創新”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的目標,修訂和完善學校企業兼職教師上崗標準、“雙師”教師評定標準等。同時按照“注重規範管理、注重人才梯隊、注重青年教師、注重專兼結合、注重團隊協作”的建設理念,建立“一箇中心”(教師發展中心),構建“一個體系”(教師分階發展和考核體系),實施“五個工程”( “優智工程”“引領工程”“青銀工程”“專兼”工程和“團隊”工程),培養教育教學“雙師型”、社會服務“專家型”、科學研究“技術型”、文化傳承“育人型”的四型教師。

而且為提高教師實踐技能水平,學院要求各專業35歲以下青年教師,利用暑期到企業實踐,充電學習。如汽車工程系,藉助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啟動了“青年教師暑期企業實踐活動”。根據汽車大類專業實踐教學特點和典型工作任務,選擇有代表性的崗位“汽車機電維修”“汽車噴塗維修”“汽車鈑金維修”“汽車銷售服務”“汽車檢測技術”,對14名教師進行為期4周的實踐能力提升培訓。

不僅如此,學院還加大一流人才的引培力度,著力構建一流發展支持系統,希望能形成校企“互派共育”機制,建成一支高水平雙師隊伍。目前學院已引進一批行業有權威、國際有影響的領軍人才,建設3個大師工作室、10至15個企業教師工作室,打造3個“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積極落實教師5年一週期6個月的全員輪訓制度,著力培養“雙師”。爭創1個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顯著提升團隊教學和科研能力。

數據鏈接

麥可思2018年大學師資發展與保障數據顯示,2018年高職高專院校工科專業教師自評的基本教學能力勝任比例為78%,其中勝任比例較高的能力是“提供解釋和答疑”(81%),勝任比例較低的能力是“激發並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投入”(74%),其次是“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76%)。所以針對本校或本專業教師基本教學能力中的薄弱環節,高校和專業可以面向教師開展相應的培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