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建設汾河65公里景觀長廊——太原市總體規劃及城市設計優化系列報道

山銜落日千林紫,

渡口歸來蔟如蟻。

中流扎扎櫓聲清,

沙際紛紛雁行起。

遙憶橫流有幸秋,

當時意氣誰能儔。

樓船蕭鼓今何在?

紅蓼年年下白鷗。

明代詩人張頤創作的這首《汾河晚渡》,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幾百年前汾河船運的繁忙景象。他詩中提到的汾河晚渡,成為太原古八景之一。

汾河,古稱“汾”,又稱汾水,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最大的河流。汾者,大也,汾河因此而得名。

建設汾河65公里景觀長廊——太原市總體規劃及城市設計優化系列報道

汾河兩岸城市設計意向圖。圖片由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提供

汾河流經我省6市34縣(市、區),全長710餘公里,流域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由於在山西的政治、歷史、文化、經濟地位十分重要,汾河也被山西人親切地稱為“母親河”。汾河流經太原全長約170公里,主要分為兩段。上游為生態保育段,起自靜遊鎮,終於汾河出山口老龍頭。包括水源生態保護段、古交擁河發展段、山林生態涵養段,長約105公里。下游為主城發展段,起自汾河出山口老龍頭,終於清徐,全長約65公里。

汾河北段片區北起汾河出山口老龍頭公園,南至柴村橋,全長12公里。該段周邊歷史文化遺存豐富,處於“上風上水”位置。秉承生態修復的理念,強化生態涵養功能,重點推進生態治理工程,豐富濱河岸線類型,化直線段為曲線段,提升岸線活力。強化汾河出山口的規劃設計,圍繞老龍頭公園建設二龍山景區,結合濱河兩岸滯洪區建設溼地公園,推進生態治理工程,打造城市綠肺。發展生態觀光產業,活化北部生態空間。

汾河中段片區北起柴村橋,南至祥雲橋,全長20公里。秉承城市修補的理念,推進兩岸城市更新。河西段注入文化創意功能,形成文化產業聚集地;東岸加強柳溪街、桃園三巷、迎澤大街等林蔭大道建設,形成連接府城歷史街區與汾河景區的綠色紐帶,重點提升青年宮周邊地區的濱河形象。迎澤段提升文旅服務功能,打造濱河商業休閒空間;長風段依託長風文化商務區,打造商務水岸;學府段集聚高新技術類智慧智能產業,打造創新水岸。推進建成區風貌再造,拆、整、調、美、優相結合,重塑美好形象。強化汾河景區與兩岸城市的互動,下穿通道與上蓋平臺結合,提高汾河景區的可達性。

汾河養育了太原,在太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新建的汾河景區,更是大幅提升了太原山水宜居的城市形象。一座座造型各異、大氣壯美的橋樑,不僅便捷了兩岸交通,也成為了汾河上的新的美麗風景線。更是將城市由北到南劃分出一個個區域和商圈。

為了強化汾河“母親河”的城市印象,太原市總體規劃及城市設計優化工作在片區突破中,

把推進汾河兩岸整體重塑排在了首位。將汾河主城段分為北段、中段和南段3個片區,精心建設65公里長的景觀長廊。進一步加強汾河親水性,打造藍綠交織的生態帶、傳承創新的文化帶、複合多元的景觀帶。融匯汾河與支流,聯通水脈與山脈,推進汾河兩岸風貌整體重塑。構建大汾河的意象體系,展現錦繡水韻、百里畫卷的汾河新風貌。

建設汾河65公里景觀長廊——太原市總體規劃及城市設計優化系列報道

太原汾河美景 圖源網絡

建設汾河65公里景觀長廊——太原市總體規劃及城市設計優化系列報道

汾河南段片區北起祥雲橋,南至清徐界,全長33公里,是城市重點建設區域。未來,將運用城市設計手段,以晉陽湖東岸、汾河兩岸為重點,強化體育休閒、商務辦公、文化旅遊、科技會展等功能,嚴格管控新建區域濱河建築風格、高度和形態,塑造挺拔優美、高低錯落的濱河天際線,打造現代化城市窗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