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比“體罰”更揪心的問題,從沒被打的孩子10歲後,父母愁哭了​

有些父母看到體罰孩子的事情,總一臉鄙夷:這父母的情緒控制能力太差了,才多大的孩子,講講道理不就是了!如果所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是講道理就能明白的,這天下的父母、老師可就輕鬆了太多。

有位朋友主張“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她認為體罰孩子是父母無能的表現。因此,每當兒子做錯了事情,她總不急不躁地講道理。在三番五次講道理沒有效果後,她仍抗拒用“體罰”這種教育方式,而是苦苦探索科學合理的說教方法。

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和同學在學校的樓梯口打鬧,差點把路過的一低年級孩子推下樓梯。安全教育無小事,老師當時狠狠地批評了幾個孩子,並拿這件事情當反面教材,在班裡開展了一次安全教育課。整堂課下來,朋友的兒子趴在桌上哭得稀里嘩啦,放學見到來接他的親媽,更是哭得死去活來。剛開始,朋友還以為兒子在學校被人欺負,心裡帶著怒火去找了一趟老師。

正巧老師也要把這件事情跟家長反應一下,順便加強孩子的安全教育。聽老師一說,朋友很慶幸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虧得找到老師時語氣平和、態度誠懇。要是情商低了一些,帶著一身怨氣去找老師要說法,還真讓自己下不了臺面。再看看與兒子一起打鬧的同學,同樣被老師批被老師當典型,一下了課談笑心生一點事兒都沒有。朋友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兒子怎麼會這麼“小氣”。“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可是10歲的兒子動不動就抹眼淚,真是愁煞人呀!

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主張對孩子要有適當的體罰教育。事因是青春期孩子沒有和家長打招呼就獨自外出,並且電話一直處於關機狀態,回家後撒謊電話手錶沒有電(實際上電量處滿格狀態),第一次批評兼普及安全知識也就過去了;事隔一週,孩子又故伎重演,父母四周找人,在一地下機動遊戲廳找著了,苦口婆心教育一番,此事又翻篇。本以為事不過三,孩子不再會獨自一個人外出失聯,結果第三次仍是偷偷地去了遊戲廳,電話手錶仍然關機。

多次跟孩子老生重談安全教育,孩子仍左耳進右耳出地我行我素,父母狠狠地抽了孩子一頓,事後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明青少年獨自出門的危害性,聯繫不上很擔心等。從此以後,孩子再外出都會交待:和誰去哪裡,大約多長時間,做什麼,為什麼要去,有了這5W1H後,父母再也不用聯繫不到孩子擔心吊膽了。

如今父母都推崇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極力反對打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看到體罰類的教育,就以家暴扣大帽子,會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譴責打孩子是最無能的家庭教育。即使孩子犯了大錯,父母不是斥責孩子制止惡行,而是先看看書上怎麼說,然後考慮良久才做出決定,掰開了揉碎了跟孩子講道理。父母這樣做的結果呢?孩子就能健康成長嗎?有多少孩子從沒有被父母哭過打過體罰過,當父母一時失控,衝著孩子河東獅吼或者出手動粗,孩子就受不了,有一聲不吭離家出走的,有“啪嘰”一聲跳樓的,還有磨刀霍霍殺母親的。

曾經看到一則熱搜事件,熊孩子為了驗證書上看到的“孕婦摔跤會流產”是否屬實,故意趁孕婦不注意往身後猛推一把,幸好當時沒有造成不幸,倒是孕婦的小姑子狠狠地把熊孩子教訓了一回,孩子的家長卻以“他還是個孩子”護犢子。這事要擱在70年代,父母或家長早就兩個耳光扇過去了,更有甚者會弔起來一頓毒打。生長在70年代的孩子,有沒有捱過打的孩子嗎?幾乎成了稀有動物了!他們有心理產生陰影,變得膽小自卑嗎?他們有痛恨父母舉刀刺殺父母的嗎?有不忍暴打與羞辱而跳樓自殺的嗎?

這些統統都不存在,只是被父母打出門後,找上小夥伴瞎晃到晚上,偷偷溜回家見機行事,如果父母不再生氣就嬉皮笑臉地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過,如果父母還在氣頭上馬上夾起尾巴做人直到父母心平氣和。小時候被打過的孩子,內心強大,受得了委屈,也扛得起挫折。反倒是沒被打過的孩子受不了委屈,動不動就承受不了壓力。被老師批評幾句,有負氣離家出走的,有“啪”地一聲跳樓的。孩子之所以如此脆弱,不堪一擊,就是從小在蜜罐里長大的,不知道委屈為何物,不知道遇到挫折要咬緊牙關去扛。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就管教孩子能不能懲罰這件事上,她多次提到過:人一生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很多東西,除了愛與被愛外,還要心存敬畏。孩子做錯事情,甚至犯法了,一定程度的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孩子認識到逾越規矩甚至觸犯法律,需要承擔責任,從而懂得反思、後悔,知道後怕,吸取教訓後再也不敢了,孩子真的不敢才是真正保護了自己。如果沒有一定的懲罰,孩子很有可能心存僥倖再犯同樣或類似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