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松花頂:樂都人的精神家園

松花頂:樂都人的精神家園

松花頂:樂都人的精神家園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4036米!雖然松花頂並不是海東市樂都區轄內海拔最高的山峰,但絕對是樂都人的精神家園,當地眾多的文人墨客都以登臨松花頂為傲,並留下一段段優美的文字供人欣賞。

那麼,松花頂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山,而被當地群眾所神話?

從樂都區雨潤鎮前往位於達拉鄉的松花頂無疑是一條捷徑,公路沿著迭兒溝一路上行,卻很少看見其他車輛。隨行的達拉鄉黨委副書記楊金輝介紹說,迭兒溝是一條季節性河流,水量很少,不過往年受暴雨影響也曾發過洪水。

與其說迭兒溝是一條河流,倒不如說它是一條峽谷更加貼切。這裡和樂都區其他山溝有很大不同之處,如樂都下北山的所有山溝,都非常深,山體幾乎都是土質的,迭兒溝內兩側則是怪石嶙峋,並在溝內遺留了眾多景觀。

松花顶:乐都人的精神家园
松花顶:乐都人的精神家园

達拉鄉所在地袁家臺有一個岔道,往東是樂都區共和鄉,往西則通往松花頂。

松花頂一半在樂都,一半在互助,它連接的是互助北山,因此達拉鄉所在的地方,也被稱為上北山。

很顯然,松花頂是一個天然的分界線,有了這道大山屏障,達拉鄉就像一個斷頭路盡頭的小院,頗有一些孤獨、高冷的意味,或者說更像是一個世外桃源。正因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達拉鄉成為樂都區唯一還沒有通公交的鄉鎮,這裡的人們要麼東行去共和鄉乘坐公交車進城,要麼去坐客運麵包車。

從袁家臺西行,很明顯感覺到是上坡路。河道在這裡忽然變窄,有了水流的聲音,樹木也多了起來,甚至河灘上有大片的楊樹林。

車過王家灘、馬連灘,不久就到了李家昂村。李家昂村是松花頂下第一個村落,居住的多數是藏族群眾,他們除了種植土豆、燕麥等農作物以外,之前在山上還有牧場,不過隨著禁牧政策的實施,如今很少能夠看到牛羊。

過了李家昂,需要前往桑桑多溝,一條窄窄的上山路蜿蜒崎嶇,山上霧很大,還下起了雨,遠處的山峰便忽隱忽現。

道路最終消失在桑桑多溝的盡頭,兩間石屋的大門落了鎖,用石板砌成圍牆的羊圈裡也空空如也,不過遠處傳來羊兒的咩咩叫聲。圍牆上的石板很獨特,雨淋過後呈黑色,非常像硯臺。在山下的李家昂,村民們院子裡鋪的也是這種石板。

溝裡的水雖然不大,但異常清澈。除了綠綠的草,石頭絕對是這裡的主角。這裡的石頭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它們隨意地躺在河溝裡,並且擺出了不同的姿勢,儼然就是一個個的石陣。

關於松花頂的石頭來源,當地群眾也賦予了傳奇色彩。在當地群眾眼中,松花頂就是“北山總神”,也叫“北山爺爺”,而南山的阿伊賽邁是“奶奶”。

傳說“北山爺爺”和“南山奶奶”因生活瑣事發生了爭吵,“北山爺爺”一氣之下把一桶牛奶倒在了“南山奶奶”的頭上,而“南山奶奶”也不甘示弱,撿起石頭砸向“北山爺爺”,因為兩位神仙的這番打鬥,樂都南山終年都有白色的積雪,而北山則是遍地石頭。

松花顶:乐都人的精神家园松花顶:乐都人的精神家园

達拉鄉黑溝頂村的袁佔彪則給我們講述了另一個版本:很久以前,有個放羊娃在黑溝頂蕩羊時連續三天聽到一個聲音大聲喊著“我要出來了!”但始終找不到人,放養娃就說你出來唄,老喊啥呢。那個聲音又說你離遠點我才好出來,免得傷到你。放羊娃遠遠躲開,就聽見“轟”的一聲,山體炸裂,從裡面飛出來兩個石人,邊在那兒跳舞邊說自己是這裡的山神。後來,一個石人被請到了南山,成了南山的山神,一個被請到了松花頂,成為了北山的大山王爺。

毫無疑問,松花頂就是當地群眾心目中的神山,並且按照當地風俗,不允許女人上山,不然會有暴雨、冰雹災害發生。

從桑桑多溝到松花頂,要沿著石板溝前進,爬到山頂至少要三個小時,沿途奇峰無數,風光壯美,而在石板溝的溝口,人們用石板搭起了煨桑臺,還豎起了經幡。每年農曆六月份,這裡都會舉辦“花兒會”,四面八方的鄉親們蜂擁而至,以廟會的形式表達對神山的眷戀。

石板溝的頂端是銅牙灘埡口,從銅牙灘埡口一直向北,一條羊腸小道若隱若現延伸到松花頂山腳下。不過,從銅牙灘一側登頂難度很大,完全稱得上是摸爬滾打。爬到松花頂和桌子山的交界處,就是當地有名的七尺嶺。在當地老百姓看來,到了七尺嶺也就算是到了松花頂。

一般情況下,每年農曆六、七、八月才有可能登頂,其他月份山上白雪皚皚,基本沒有爬上去的可能。除了石板溝這條“常規”登頂路線,還可以從共和鄉翻越到牛糞灘,然後登上桌子山,順勢攀登松花頂,要麼從互助的松多鄉登山。

袁佔彪告訴我們,從黑溝頂也可以直達松花頂。黑溝頂上有東嶺和西嶺兩道山嶺,中間則是乾溝。黑溝頂村是由原黑溝頂、長溝、滾石窪三個村合併而來,因地處山頂,靠天吃飯,連吃水都很困難,按袁佔彪的說法,每天都要去溝裡打水,來回要幾個小時。

黑溝頂駐村第一書記莫玉蘭對村裡的貧困印象深刻,2015年第一次進村時,看到新修的學校只有一名學生,感到非常吃驚,“村子裡沒法待,多數村民把孩子帶到了樂都區、雨潤鎮去上學。”當時讓莫玉蘭沒有底氣的,還有那條懸在山崖上的土路,“當時村子裡實在太窮了,很多村民連養豬、養雞的飼料都買不起。”

袁佔彪曾任黑溝頂村黨支部書記,據他回憶,當年有40戶村民遷到了德令哈等地。

不過,如今黑溝頂村已整體搬遷到了雨潤鎮,家家戶戶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發出來的電全部上了網。交通方便了,打工掙錢的門道也就多了,村民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站在松花頂上南望,如果天氣夠好,你會看到,像這樣的新農村滿目皆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