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20世紀20年代,面對歐洲日益現代化的藝術: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至上主義等,大洋另一端的美國藝術家們開始不滿於本國的現狀——他們的藝術沒有自己的風格,更別提受眾。盲目效仿十萬八千里外的異國潮流不再是這些本土藝術家們的追求。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一些美國的畫家們開始摒棄歐洲越發抽象的現代藝術,轉而立足於自己心愛的土地上尋找創作的主題,想要將新生的,質樸的美國文化展現在藝術作品中,由此便誕生了:

“美國地方主義”

該流派三足鼎立的中流砥柱:格蘭特·伍德(Grant Wood),托馬斯·哈特·本頓(Thomas Hart Benton)和約翰·史都特·特瑞(John Steuart Curry),他們各自的作品都與一片土地聯繫起來,依次分別是:洛瓦(Lowa),密蘇里(Missouri)以及堪薩斯(Kansas)。

一系列帶有強烈地方特色的作品以現實主義的筆觸陸續出現。這些畫作通常帶有強烈的敘事性,描繪著本土的日常風俗,被細節填滿,承載了美國民間文化的底蘊。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美國哥特式》,油畫,格蘭特·伍德,1930年

這幅作品表現了洛瓦的一位農夫和他的女兒。他們身著樸素的服裝,謹慎又虔誠地站立著,位於一座復興哥特式房屋前。農夫手持乾草叉,直直地望向觀眾,一旁的女兒卻望向畫面外。

女兒佩戴的項鍊,左側的盆栽,窗戶後面的窗簾花紋…大量的細節就將洛瓦的農家生活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彷彿可以感受到當地簡樸又虔誠的民風。畫面構圖將我們的目光吸引至農夫手中的乾草叉,加上主角堅定的目光,他對自己事業的自豪和恪守之感也躍然紙上,表明了畫家對

中西部農業傳統的讚美。

直至今日,《美國哥特式》依舊是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徵之一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堪薩斯的洗禮》,油畫,約翰·史都特·特瑞,1926年

畫面中央的木桶中,牧師託著一位身著白衣的少女,準備對其進行施洗。左邊另一位牧師手持聖經,口中默唸宣福的話語。四周的當地居民共同目睹著這一儀式,右方一列白衣青年靜靜等待著輪到自己。

同樣地,美國新教的宗教傳統在這裡被展現,結合了農家生活。畫面背景中左方的馬車,倉庫,右方延申向遠方的小徑和獵犬都共同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卡薩斯的日常劇場。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失業的男人在芝加哥一家大蕭條救濟廚房門口排起了長隊》(Unemployed men queued outside a depression soup kitchen opened in Chicago),攝像,Al Capone,1931年

1929年的“黑色星期四”,從美國開始,股票市場暴跌,銀行倒閉,失業率急升25% 。全國上下深陷於一種近乎死亡的泥沼氛圍。

對當代生活和大城市的夢驟然破碎,人們轉而向從前的土地尋找答案。迴歸那種單純的道德契約,粗茶淡飯,簡單又平淡的桃園生活似乎能夠解決這一危機。而美國地方派的畫作正好回應了人們對過往的追憶和未來的希望。相反地,效仿歐洲的城市生活的精巧和國際精英主義則愈發不符合人們的追求。

後來的三十年代,美國新的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上臺,他成立了公共事業振興署(WPS,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並實行“以工代賑”的政策:向失業者提供修建基礎設施或是公共設施的工作來代替直接救濟發放。而政府也選拔一些藝術家,讓他們在公共場所繪製藝術作品來獲取生活的溫飽。符合大眾期盼的美國地方主義當然便脫穎而出。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西部運動》(Movement of the Population Westward),壁畫,約翰·史都特·特瑞,1937年

約翰·史都特·特瑞便是第一個受僱於公共事業振興署的藝術家,他在1935年完工的美國司法局的牆壁上繪製了《西部運動》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描述了美國人民在美洲大陸上開拓新土地,安家樂業的幸福生活。

這一系列的畫作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危機下人民們的精神脆弱,成為一種

文化安慰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羅斯福上臺後,美國地方主義的藝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公眾事業中。然而,藝術家本人或者背後的委託方便開始在繪畫中施加一定的政治傾向,藝術趨向一種宣傳工具。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印第安納州文化和工業的進步》(The Cultural and Industrial Progress of Indiana),壁畫,托馬斯·哈特·本頓,1933年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正是如此,在托馬斯·哈特·本頓1933的畫作《印第安納州文化和工業的進步》中,陡然出現了KKK黨的身影。他們在背景中集會,面對著燃燒的十字架(基督教恐怖主義),彷彿在進行著某種儀式。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而在一戰過後,歐洲極權主義盛起,德國,俄國等國家看到了公共藝術對公眾的巨大影響力。地方主義的畫派因其強烈地寫實性,落入了這些國家的魔爪,開始淪為一種政治武器,用來對國民進行文化鎮壓和洗腦。地方主義開始越來越多地和“愛國主義”,“仇外主義”,“愚鈍不變通“等觀念聯繫起來,逐漸成為了一種”鄉巴佬文化“,被藝術界所排斥。

1942年格蘭特·伍德的逝去為美國地方主義劃下了句號。此後的藝術流派從現實的和敘事的開始轉向抽象的和思想的。

最有趣的是,抽象表達主義的領導者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其實是托馬斯·哈特·本頓的學生。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Blue Poles, Number 11, Jackson Pollock, 1952

史·流派|Vol.3 美國地方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