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0 六大利空來襲!三甲醫院患者荒來了

導讀:“大勢所趨,患者會下沉到基層醫院,未來三到五年,三甲醫院會面臨患者荒!”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近日,北京召開2018年首都醫藥衛生協調委員會暨北京市醫改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上透露了一組數據:北京市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以來一年多時間,三級醫院門急診診療人次較上年同期減少8.1%,一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急診診療量增幅達16.4%。

“大勢所趨,患者會下沉到基層醫院,未來三到五年,三甲醫院會面臨患者荒!”早在北京醫改實施半年時,一位業內人士就曾發表這樣的預言。那麼,未來三甲醫院巨大的患者流量會面臨哪些挑戰?

一、價格槓桿顯神威!

實際上,北京醫改實施以來,一直在監測各級醫院門診量數據,據北京市衛計委網站公佈的監測數據,醫改政策實施半年後,一些普通病常見病逐步分流到基層機構,扭轉了十多年來基層診療量佔比下降的局面,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戰時狀態得到有效緩解。門急診副主任、主任醫師號就診人次分別減少8.5%和21.7%,看專家難的問題有了緩解。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可見大幅提高醫技性服務價格的威力之大,副主任醫師成了經濟適用型,什麼小毛病都直接找大專家的毛病正在隨著醫事服務費的大幅提高而改變,而基層主任醫師較少,客觀上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分級診療。

不僅如此,醫保在報銷費用上的槓桿作用也將日趨明顯,加大對基層的報銷比例,必然吸引更是患者流向基層。

二、放開基層用藥:慢性病患者大流失!

據北京市醫改辦原主任韓曉芳曾介紹,如果放開基層用藥,大醫院門診患者可以減少三分之一。

可見,隨著北京基層用藥的陸續放開,大批患者還將繼續向基層流失。

事實上,不僅是在北京,在作為全國首批省級綜合醫改試點的青海,也在2017年4月份發佈消息,要求2017年西寧地區三級公立醫院普通門診數量要較上年減少25%。

什麼概念?也就是說2017年青海西寧地區的三級醫院門診量將會被砍掉四分之一!青海採取什麼措施砍大醫院門診量呢?據瞭解,主要措施還是放開基層用藥。

而2017年以來,貴州、上海、東莞、寧波等地的大醫院也都有削減及取消三級醫院普通門診的相關政策下發,其中不乏“嚴格限制外配處方,努力引導慢病患者到基層配藥”類舉措。

為啥醫改要急著向大醫院“動刀子”呢?據一位業內人士分析,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的改革目標,要求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比例明顯提升,就醫秩序更加合理規範。

不僅如此,還給出了一系列明確硬指標,分級診療試點工作應當達到一些標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比例≥65%;居民2周患病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70%;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等。

眼看著2018年即將過去,國辦昨天下發的2018年下半年醫改重點工作時間緊改革任務重,分級診療改革試點還沒有取得突破的地區,向大型公立醫院“砍刀子”可能會更加密集且成為常態!

據《看醫界》瞭解,目前僅綜合醫改試點省份就已經達到了11個,分別為第一批的江蘇、安徽、福建、青海,以及第二批的上海、浙江、湖南、重慶、四川、陝西和寧夏七省區市。

不僅如此,根據衛計委2016年發佈的《關於推進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為了推進分級診療,確定266個分級診療城市。可以說,基本上每個省都不能避免。

四、醫生多點執業:挖大醫院患者牆腳已不可避免!

患者來了大醫院,就一定在大醫院看病嗎?看看這段時間多家醫院發生的轉診疑雲就知道了,醫生一個字條就給轉到民營醫院去了。

此外,去年北京某三甲醫院兩位主任因私下轉患者到民營醫院被處理的事,也是鬧得業界一片譁然,但不可否認的是,被處理的畢竟是少數,大醫院醫生私下轉病人已經無法阻擋。

據瞭解,2017年初,衛計委相繼重磅發佈新版《醫師執業註冊管理辦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其中《醫師執業註冊管理辦法》將醫師執業地點由過去的“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修改為“醫療、預防、保健機構所在地的省級或者縣級行政區劃”,執業醫師的註冊地點為省級行政區劃,執業助理醫師的註冊地點為縣級行政區劃,實現“一次註冊、區域有效”。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刪除在職醫務人員不得開辦診所的限制。兩大文件均於2017年4月1日開始施行。

實際上,此前國家一直鼓勵的醫生多點執業受制於多方面困境一直推進不順,而這兩大文件的出臺為醫生走出公立醫院,多點執業提供了法律、政策上的保障,只要醫生辦理合法手續,公立醫院沒有資格加以阻攔。

多點執業合法化意味著什麼?之前一些奔著醫生去的患者,很可能會被醫生們導流到多點執業的醫院。因此,無論是普通患者還是特需醫療,公立醫院都將面臨著患者跟隨醫生流失的狀況。

五、社會辦醫快速發展:搶醫生大戰已經打響!

2017年初貴陽醫院科主任帶團隊及患者集體出走的事件,讓醫療界甚至全社會一片譁然。

事實上,在一位知名專家看來,類似民營醫院挖公立醫院牆角的情況正在呈現星火燎原之勢。

因為一年就新成立一兩千家民營醫院,醫生,特別是三甲醫院的醫生正在成為搶手人才。

以廣東一家連鎖診所為例,就一口氣挖了一批大三甲的骨幹醫生,導致一家知名三甲醫院兒科主任直呼醫生被挖跑了,夜間急診被迫關閉。以貴航貴陽醫院為例,僅2016年就被貴陽六院挖走100多名醫護。

骨幹醫生都被挖走了,患者資源自然也會流失,醫院的經營狀況不會受到影響?

六、大批患者轉向互聯網!

關於時下火熱的互聯網+醫療,雖然有不少人認為目前還浮於表面,但在上海一婦嬰保健院原院長段濤看來卻非如此。

段濤表示,“大家可以看到,現在互聯網已經把很多公立醫院的醫生引到外面來了,而且已經嚐到甜頭了,而且這種互聯網帶來的互聯和效率已經在改變公立醫院現在的生態了。”

醫生在互聯網上能獲得豐厚的回報嗎?據《看醫界》瞭解,深圳一位兒科醫生辭職創業後,依靠其自媒體的高影響力,打造的兒科在線諮詢平臺,一下子吸引了大流量的患者,並聚攏了一批醫生加盟,短短半年就實現了贏利,而其平臺上的醫生兼職月收入最高達到五萬元,要知道,這可是非常陽光的兼職收入。

根據好大夫在線公佈的去年醫生兼職收入排名,多位醫生在線諮詢收入在百萬左右,很可能遠遠高出了其在醫院的收入。

不僅如此,近年來互聯網醫院也發展迅速,電子處方,醫保的接入,在線診療已經不再僅僅是空談,大批患者轉向互聯網就醫已經是大勢所趨。

那麼,大醫院就沒有辦法了嗎?事實上據《看醫界》瞭解,總理給大醫院指出了一條路,就是所有三級醫院要搞醫聯體,想辦法把基層的疑難雜症患者傳上來,把普通患者留在基層。

但一些習慣了開闌尾炎手術的大醫院會聽總理的話嗎?醫聯體真的能救得了大醫院的病源危機嗎?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