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前言:近一個世紀以來,全球範圍內已經發生4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在歷次的產業轉移過程中,發達國家聚集產品的研發、設計等高附加值環節,著力發展先進製造業等新興產業,轉出低附加值產業,以便搶佔全球經濟發展制高點。在前三次產業轉移過程中,產業承接國在轉入低附加值產業的同時,不斷轉型升級國內產業結構,得以順利崛起。而在第四次產業轉移過程中,中國承接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以及亞洲“四小龍”轉移出來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加速了工業化進程,我國產業經濟也實現了快速發展,逐漸發展成為製造業大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大部分企業處於價值鏈相對低端的環節,中國製造業面臨著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開始了第五次產業轉移,中國由產業承接國變為產業轉出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東南亞國家以及高端製造業逐漸迴流。那這次產業轉移後,中國會剩下什麼呢?未來哪些產業能夠脫穎而出,搶佔中國經濟發展制高點呢?

圖:全球四次大規模產業轉移路徑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產業從低端向高端發展

是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產業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的上升過程,是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也是國家經濟競爭力提升的關鍵。早在17世紀的時候,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就開始研究國家產業結構的演化規律以及演變發生的內在原因。他發現,從事商業勞動者的收入比工業勞動者多,工業勞動者又比農業勞動者多,這樣就促進了勞動者從收入較低的產業向高收入產業進行轉移。上世紀50年代,英國的另一位經濟學家科林·克拉克又對產業結構演化進行更加深入研究,進一步驗證了配第的觀點。在經濟學史上,人們把這種觀點稱為“配第—克拉克定律”,即:隨著國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勞動力會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轉移,相應的產業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同樣,產業發展與人們的需求也有著較強的相關性,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及歸宿都是為滿足人類需求。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最初發展起來的產業必然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這就帶動了各類面向生活需求的產業發展。隨著人們低層次的需求不斷滿足,逐漸催生出更高層次的需求,產業也逐漸朝著更高的方向而不斷進行演化。

圖: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把握產業發展規律

助力國家經濟強盛

產業的興衰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這就需要我們看清產業的發展趨勢。二戰以來,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並且持續穩定增長,這與其產業結構的演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圖:1960-2017年美國、日本、韓國GDP變化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從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的產業結構來看,第一和第二產業表現出逐年下降然後趨穩的態勢,而第三產業均是先逐年增加然後趨穩,且各國的第三產業佔比均超過一半以上。隨著三產佔比的變化,產業也逐漸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發展,這是國家產業結構逐漸走向完善的標誌。如,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第三產業佔比接近80%。

圖:1970-2010年美國、日本、韓國、德國三產佔比變化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發達國家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第三產業佔比顯著超過第一和第二產業才是國家真正走向強大的標誌。而我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產業結構也在不斷進行調整,經濟總量逐年提升,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但是,從產業結構發展情況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仍有顯著的差距。從各國產業發展階段來看,我國當前與上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相近。

圖:1960-2016年中國三產佔比變化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製造業助力經濟持續走強

製造業內部遵循由低端向高端轉移規律

從目前發展來看,我國仍處於工業大國階段。那發達國家在以工業為主的發展階段是如何進行突圍,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的呢?從美國的發展經驗來看,無論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是當今,製造業在GDP佔比中始終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近年來,美國也意識到製造業對於支撐經濟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美國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來積極推動製造業的迴流。如今年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對華輸美產品徵收關稅的總統備忘錄,這亦視作美國促進製造業迴流的重要舉措。

圖:1960-2017年美國各產業佔比變化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製造業在工業佔比中始終處於首位。從製造業細分項來看,製造業內部也存在著從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轉移的過程。自二戰以來,美國製造業佔比逐年下降,但仍佔有較大比重,那到底是哪些細分產業的下降導致製造業佔比逐年下降呢?首先需要看美國製造業的構成,美國將製造業細分成耐用品(如金屬製品、計算機和電子產品等)及非耐用品(如食品飲料、紙製品等)兩類。從圖中各細分行業佔比來看,耐用品中的計算機和電子產品、非耐用品中的石油和煤炭產品、化工產品呈現出階段性上升,佔GDP比重下降最大的幾個行業是機械設備、金屬製品、原料金屬、機車及零部件、食品飲料等。可以看出,美國製造業佔GDP比重下降程度較高的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

圖:1960-2010年美國耐用品佔GDP比重變化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圖:1960-2010年美國非耐用品佔GDP比重變化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半個多世紀以來,韓國已經完成了由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由下圖可以看出在韓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低端產業逐漸被轉移,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如電器和電子設備、交通設備等。如,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電器和電子設備、交通設備呈現出高速增長態勢,這期間快速成長起來的三星集團、現代集團、LG集團等逐步發展成為行業巨頭。

圖:1970-2010年韓國製造業增加值變化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發達國家的產業變遷經驗表明,一個地區的產業競爭力是動態變化的,是一個高端產業逐漸替代低端產業的過程。當然,經濟的發展與各國的研發投入是密不可分的,科研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科研活動對於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毋容置疑的,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已成為當前各國發展的總趨勢。美國自上世紀中葉以來,研發投入佔比就保持在2%以上;同時,考慮到美國的經濟總量大,其實際投入的研發經費不可忽視。根據資料顯示,美國2017年的研發投入已經超過了3萬億元人民幣,超過全球總研發投入的25%以上;而日本的研發投入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一個國家對科技研發的重視程度,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該國家的發展。在2017年全球100強的研發投入企業中,排行榜中美國上榜企業最多,佔36家;其次是日本14家以及德國13家。

圖:1996-2015年美日韓德R&D佔GDP比重變化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產業劣勢突出

集成電路、電子技術等15個行業需著力發展

從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產業發展規律在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當前處於工業大國的我國亟需發展的產業是哪些?哪些產業在未來幾年內仍有較強需求空間呢?

我們從近兩年的對外貿易中或許可以得到答案。根據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2017年貿易順差為2.87萬億元。鑑於當前我國的貿易順差額較高,這裡我們梳理了對外貿易順差(年貿易順差高於1000億元)及貿易逆差(貿易逆差高於100億元)最多的幾個細分行業。從下圖可以看出,貿易順差超1000億元的有14個行業,超過一萬億元的有4個,如機電產品在2017年出口達8.95萬億元,增長12.1%,貿易順差高達3萬億元,佔我國出口總值的58.4%。近年來,機電產品、計算機與通信技術、機械設備呈現出貿易順差不斷擴大的趨勢,這也可以看出我們的優勢產業。

圖:2016-2017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近年來,我國的貿易順差逐漸在收窄,貿易逆差超100億元的有16個行業。集成電路和電子技術的貿易逆差均超1.2萬億元,且也呈現出不斷擴大態勢。

圖:2016-2017年我國對外貿易逆差情況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通過對發達國家發展經驗、實際需求等進行分析,我們認為未來幾年國內需要著力發展的是集成電路、電子技術、汽車等15個行業。

其中,集成電路和電子技術是需要大力發展的行業,汽車、計算機集成製造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五大千億逆差行業需要重點發展。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家對節能環保產業的大力支持,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將持續受到市場關注。同樣,醫藥品、光電技術、液晶顯示等八大百億逆差行業也需要加強發展。

圖:未來幾年我國產業發展方向

數據說話:未來這15個行業,市場空間將超10萬億元

從一系列的圖表可以看出,產業發展遵循著由低端向高端演化的過程。日韓德等國家能夠從二戰中迅速恢復以及結合我國當前的產業發展方向等,其不僅遵循了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這也與國家積極的產業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結語

我們通過發達國家發展經驗以及我國實際需求等梳理出未來幾年具有發展潛力的15個行業,未來市場空間超10萬億元。對於國家來說,應不斷繼續深化改革,積極出臺相應的產業支持政策,在用地政策、人才培養、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方面,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對於企業來說,應積極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緊跟國家產業政策,引進專業人才,多元化佈局優勢產業,搶佔行業發展先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